■ 首席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朱永德 朱桂发
实习生 李雅童
“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谱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
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我市历史文化深厚,文物资源极具价值,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为切实做好全市文物保护工作,出台《淮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文物保护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织密织牢全市文物保护网,建立文物保护员巡查机制,实行文物保护单位网格化巡查制度,与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行政村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初步形成。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实施文物修缮展示工程,先后投入各级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临涣城址城墙、柳孜运河遗址本体、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保护修缮。推进国保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石山孜遗址保护规划》《临涣城址保护规划》《古城汉墓保护规划》等相继编制完成并进入实施阶段。
非遗保护传承全面提升
非遗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生机。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7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2个、市级66个。推进非遗传承队伍建设,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5个省级传承人和57个市级传承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保护资金,分步实施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利用全国文化遗产日、淮北市石榴文化旅游节等节庆会展,积极举办全市非遗项目展演展示和推介活动,累计开展非遗课堂、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400余次。选送我市剪纸、绫刻项目参加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选送泥面塑、编织项目参加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草柳藤编织、泥面塑)大赛,庞氏棕编获全国草柳藤编织大赛铜奖,淮北泥塑获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匠人匠心”云竞技泥面塑项目优秀奖。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初见成效
加强大运河淮北段的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编制《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和管理规划》《柳孜运河遗址保护与展示方案》《隋唐大运河百善段环境整治方案》《柳孜运河遗址病害处理整治工程方案》。实施柳孜运河遗址环境整治,完成柳孜运河遗址围栏加固工程、沿街居民房屋立面仿古改造工程、景观绿化及排水工程、核心区智能化工程、百善至柳孜段道路绿化工程,进一步提升柳孜运河遗址参观游览环境。积极配合做好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工程、临涣大运河古村镇保护展示工程、市博物馆大运河陈列展示提升工程、临涣运河古镇记忆游等项目成功列入工程项目库。积极推进枊孜运河遗址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编制完成《柳孜运河遗址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环境整治方案》,现已争取国家拨付专项资金2000万元。以大运河厚重的文化内涵为依托,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运河文化+”旅游模式,融入大运河文化元素打造的枊孜文化园正式开园,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隋唐运河古镇建成开放。
文物挖掘研究成果丰硕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亮点频出。2016年考古发掘的渠沟遗址,其年代距今8000年前,是在我市内发现的濉河流域又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为重新认识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也为淮北文化寻找到了“根”之所在。2018年,烈山宋金瓷窑址考古发掘,发现窑炉6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发现宋代窑炉为国内罕见,烈山窑址的发现佐证了中国南北窑业技术传播,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2019年,濉溪县老城北关发掘的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全国罕见,入选全省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是目前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制作全流程设备的酿酒作坊遗址,保护开发利用价值重大。另外,2019年发掘的洪山汉代画像石祠,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加强出土文物整理研究,相继编撰出版了《淮北市文物名录》《淮北市汉代画像石图录》,《淮北市汉代画像石图录》获安徽省社科普及优秀读物奖。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注重加强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建成并对社会公众开放博物馆1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有淮北市博物馆、矿山博物馆、石榴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双堆集战役纪念馆;民办博物馆有市钟源阁红色文化博物馆、钟源阁民俗文化博物馆、文道灵璧石博物馆、隋唐运河证券博物馆。其中国家二级馆1家,国家三级馆2家。博物馆种类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和名人文化等题材,全市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加强博物馆展陈改造升级,淮北市博物馆随唐大运河主体展陈进一步提升,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修缮一新,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博物馆接待能力显著提升,各类社教活动丰富多彩。通过科技支撑,让陈列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逐渐形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