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方芳 通讯员 于金龙
淮北市黎苑小学副校长苏文芳荣获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1月20日,在市教育局会议室,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教育系统党委书记刘辉欢送即将赴京接受表彰的苏文芳老师。全国先进工作者评选每五年一届,苏文芳为我市教育系统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一人。刘辉向苏文芳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她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表率作用,继续为淮北教育、学校发展增光添彩。
苏文芳芳名远扬,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江淮好老师,安徽省中小学德育首席辅导专家,全国继教网小学语文辅导老师,淮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生校外导师,淮北市第八届党代表,淮北市改革开放40周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劳模工匠标兵提名奖……
从教20余年,苏文芳始终秉持“立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坚守三尺讲台,倾注爱心浇灌满园桃李。成绩和荣誉是苏文芳兢兢业业对党员教师最好的注脚,她是校长的好帮手,是教师的好同事,是学生的引路人。三尺讲台虽小,却承载了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三尺讲台不宽,却托付着千家万户的期待和梦想。苏文芳老师用勤劳的汗水,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矢志不移的使命与担当。
爱岗敬业 倾注无限教育热情
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一个业务精英,从教20余年,苏文芳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立人为先,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深刻内涵。她始终秉持“立人为先”的教育理念,以德施教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彰显于三尺讲台,去年暑期应邀到省内外作报告20余场,今年所在学校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校园。
苏文芳德能双馨,深受师生爱戴。课堂之上,她总能让枯燥的日常生活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用丰富多彩的教案让学生心驰神往;课堂之外,她更像一位慈母,时刻把学生学习需求和生活冷暖记在心头;生活上为学生提供爱心资助;学生要毕业了,她自费购买关于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书籍,送给每位学生,让他们写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她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投入教改,主持参与了《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研究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策略研究》等多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综合实践成果、课例、论文获得全国、省级奖项23次,撰写的论文课例70余篇在全国省市级发表获奖,典型课例公开发行。她认真组织开展名师示范,教师素养大赛、抽签说课,邀请教研室专家到学校进行听评课,切磋打磨……谢巍、郑园园、孙丽等多位年青老师获得全国、长三角等一等奖,学校教师发表获奖论文课例数百篇,有两位老师获评安徽省特级教师称号。
黎苑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郝莹表示,苏文芳老师今年从淮北市人民学校调任淮北市黎苑小学以来,深深影响了学校师生。她不厌其烦对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放学时一次次俯身指挥学生们过马路,从一名带着光环的榜样教师,到一名和蔼可亲的领导,再到一名温润如玉的大姐姐,苏老师一直没有变的,是对同事的关心,对学生们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党员志愿者和苏文芳劳模扶贫志愿队负责人,她热心公益事业,累计捐款十万余元。对灾区转来的孩子张惠兰,她带头捐款,用心呵护,家长送来了“大爱无声,感谢恩师”的锦旗。主动与刘桥周口小学等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六一”儿童节,苏文芳劳模扶贫队给孩子们带来了足球、羽毛球拍、跳绳、书包、书籍等价值6000余元的物品,两校学生之间开展了“手拉手赠书与书信交流”活动,架起城乡学生联系的桥梁。她经常组织团队成员到农村薄弱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支教,为贫困村培养种子教师。
立德树人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为安徽省首席德育辅导专家,中华文化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苏文芳一直为弘扬传统文化公益积极奔走。她购买了1500本《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免费送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学习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家国思想”。
她积极倡导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启发孩子“内生动力”,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经常给学生开讲座、搞朗诵、开办家长会读书会、诵读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孩子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提升格局和境界。
利用课余时间,苏文芳为老师、学生和家长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讲座中,苏文芳引用传统经典和身边的事例,引导家长提升格局和境界,树立为国教子的志向,让孩子拥有家国情怀,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苏文芳建议:家长和社会不要紧盯学区房,名校,要培养下一代有格局和情怀,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是重要场所,要把传统文化教材纳入必选范围,加强对学校教师传统文化素质培训。同时,她建议,在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家长说:“苏老师对家长像兄弟姐妹,对学生像慈母,教一程,爱一程,带一程,送一程!”
提交提案 关注教育和谐发展
作为第十二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她恪守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坚持为“学有所教”鼓与呼,先后就《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完善校园欺凌预防和惩戒体系》等提交7件提案。“‘减负减负越减越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庭增负……中小学生负担重的现象仍需加以关注,要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需要社会和学校双轮驱动。”苏文芳教育热点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
“学生长期伏案静坐,很少能走进运动场,走进大自然。他们普遍睡眠少、近视多、驼背多。在一些名校,学霸多、高分多,但是中考体育不及格、不达标的也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苏文芳委员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繁重的课外压力剥夺了学生的快乐和活力,已经给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造成了明显的伤害。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繁重,不但给学生造成身体和精神压力,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苏文芳介绍,从1995年起,我国就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学费,2005年又取消了杂费,按理说教育的收费少了,家庭的投入减轻了。但实际上,家庭在教育的投入并没有减少,而是逐年增加,居高不下。
“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学生课外培训费年平均在数万元的不在少数。而且在鱼龙混杂的校外培训市场中,有不少培训机构办学条件简陋、存在安全隐患,教学内容和方式违背学生认知特点,扰乱学生自然成长规律。”
苏文芳建议,政府应出台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以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督促职能部门落实到位。做好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工作、统筹配置优化教育资源,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部分,要肩负起给学生减负的重担和责任。采取有效举措全面落实校内减负,彻底改变以升学率和高分为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论学校质量。
苏文芳还建议,学校要以智慧校园为阵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社会也要加大公益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比如社区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活动空间,增加他们的活动时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苏文芳坚持在社区防疫点做志愿者,向疫区捐款,给所居住的春秋社区防疫人员捐赠食品,购买了口罩、消毒液、酒精等支持防疫工作。她利用网络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互动,在线做好防疫宣传工作,为学生们补缺补差,为父母奔赴武汉疫情一线的子女做好心理疏导,捐助8台学习机,进行课业辅导,让他们的父母在防疫一线安心工作。
蓦然回首 桃李芬芳绽放异彩
1995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苏文芳被分配到一所偏僻的小学。那里规模小,老师少,平时外出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每当市里搞大型教研活动,苏文芳总要自己花钱买票去听讲座。就连产假期间,她也不忍失去机会,在兴华大剧院坚持听课到结束。
当众多的年青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家庭的轴心至宠至爱的时候,她放弃了节假日,无休止地钻研业务,把更多的爱心和精力倾注在学生身上。
2005年,全市公选骨干老师,苏文芳以优异的成绩来到了淮北市实小温哥华城分校(淮北市人民路学校前身)任教。不久,她又被市教育局聘为学校教导主任。淮北市实小温哥华城分校是一所新办的寄宿制、半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父母离异的,有许多家长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入校后每周末才能回家一次,孩子心理很孤独,渴望着真情的滋润。扪心自问时,问的是良心,倾情付出时,洒的是爱心。她自己捐款给四川贫困山区的学校,为灾区儿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地震灾区转来的孩子她带头捐款,针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她为孩子安排了补课;她给孩子买了漂亮的衣服,带着他们去公园散心,让他们慢慢地走出了地震灾害带来的阴影。课堂上,她经常带领学生诵读经典,与智者对话,《弟子规》《论语》《百孝歌》,推行孝行家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播下善的种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得父母心,方为教书人,她在教学期间能够“及人之幼”,将全部心血播撒在学生身上,而让她感到愧歉最多的却是她那七十多岁的老母亲。面对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不堪的老人,她多么想陪伴在老人身边。就在老人病危,生命弥留之际,晚上她赶车回到老家,坐在床边陪着老人,第二天凌晨四点多,她又匆忙坐早车从老家赶回学校,精神饱满地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送去知识的琼浆。老人去世的噩耗传来,她泪雨滂沱,把对老人的思念在心底深藏,化作对事业的无限忠诚!生活工作的压力,导致她自己白细胞低,体内病变,她却始终坚持在一线课堂上。
“老师就是学生的样子”,苏文芳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上攀登。
这就是苏文芳—— 一个在领导眼里懂教育的管理者,在老师眼里的真挚朋友,在学生眼里的可亲老师。教育,是她今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教师,是她所选择的崇高职业;育人,是她所承载的终生使命。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是苏文芳毕生的追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