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把握我市就业失业状况及变化趋势,2020年第三季度,淮北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开展了6家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60户重点企业招聘及人员流动情况、10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和1个产业园区用工情况的动态监测,日前,动态监测分析报告出炉。
报告显示,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较以往有所变化,主要还是年初疫情打乱了市场整体惯有的走势,虽然疫情得到了有效治理,可是影响市场供求仍在持续, 7、8、9三个月供需均有所收缩,环比、同比依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一是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02,同比下降0.05。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较同期均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8.98%和15.06%。二是监测企业用工较去年同期相比,计划招聘人数、缺工人数和实际招聘人数同比下降7.21%、12%和5.52%;企业岗位数小幅减少,三季度减幅为4.31%。三是第三季度末农村劳动力实有外出就业人数12192人,同比增加1.6%。四是产业园区用工有所下降,三季度末园区实有员工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4.94%。上述指标表明,我市经济受增速换挡期影响,年年经济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利润的获取将更加艰难,煤炭行业就是例子,因此企业用工减少在所难免。一是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了技改,减少了用工岗位;二是受一些因素影响,订单不稳定,招工量减少;三是疫情影响的后遗症还没有完全消除,影响着部分企业的招工。
对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显示,一是市场供求较为稳定。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为13404人,环比、同比分别减少2947人和3140人;求职人数13177人,环比、同比分别减少1895人和2337人;求人倍率1.02,环比、同比分别减少0.07和0.05人。监测显示:三季度进场招聘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两项数据的减少为二季度供求旺季后的正常减幅,另我市加大2+n等专项招聘力度,进场招聘需求人数虽然减少18.02%,但与求职人数的匹配均衡,市场供求较为稳定。从监测市场各职业供求环比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三个行业需求人数分别增加29人、49人和 40人。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三类企业需求人数分别增长24.8%、3.59%和1.84%,我市农村人员和其他失业人员求职人数分别下降9.38%和16.39%,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人数增长8.11%,35岁及以下两个年龄段求职人数分别增加1563人和1508人,大专、大学两个文化程度需求人数分别增长2.84%和4.58%。二是人岗匹配趋于合理。今年第三季度用工单位向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提供岗位需求13404个,同期相比减少3140个,城乡劳动者进入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求职13177人,同期相比减少2337人,求人倍率1.02,就业岗位供大于求,总体来看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仍大于求职人数,就业市场比较活跃,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基本平衡,人岗匹配度较为合理,供需矛盾缓和。招聘岗位、求职人数与同期相比均降幅18.98%和15.06%。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影响,涉外贸易受到一定限制,订单减少,市场需求下降,岗位需求减少;二是稳就业政策的落地,返乡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家乡就业创业。
一是从产业需求来看,我市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需求人数占总数的74.45%,需求占比较同期增加5.59个百分点。三季度第三产业需求人数占需求总数的25.51%,比去年同期占比下降12.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期吸纳就业能力减弱的主要原因,受疫情影响,旅游业、酒店、餐饮等行业市场恢复较慢。但制造业是我市吸纳就业的主力,占据转移就业的半壁江山,不可替代。
二是从行业需求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仍然占据前三甲位置,制造业需求人数占比较同期增加5.59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分别减少7.7和2.24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总体看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从职业需求来看,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该工种需求最大,占需求总量的41.64%,同时面向该工种的求职者人数也是最多。营销员、缝纫工、纺纱工、家政服务员是三季度需求缺口较大的工种。焊工、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是我市最紧俏最受欢迎的求职岗位。
四是从单位经济类型岗位需求来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企业等中小企业需求人数分别为8599人、2080人,所占全部企业用人比重的65.6%、15.87%,占总需求人数的81.47%。与去年同期相比,有限责任公司增加13.92个百分点、股份有限公司增加3.25个百分点。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需求人数1.8%,同比增加0.06个百分点,呈增长态势,其主要原因是我市涉美企业虽然受贸易摩擦影响,但对外其他各国的贸易出口还是增长的。
五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人数最大,占需求总量的41.64%,较同期下降9.87%,说明面向该工种的求职者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但我市纺纱工、裁剪缝纫工、家庭服务人员仍是三季度需求缺口较大的工种。
六是从单位经济类型岗位需求来看,我市内资企业岗位需求占总岗位需求量的88.27%,同比增加0.32个百分点,其中有限责任公司需求人数占65.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3.92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企业用工缺口较大,需要加大招工力度,稳定企业就业岗位。
七是从求职人员类型看,三季度求职群体中占比最大的集中在新成长失业青年和本市农村人员两类,分别占比40.05%、21.99%,外埠人员在我市求职的仅占比例3.61%,在外地输入就业和人才引进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我市应尽快贯彻招工和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让政策落地开花。
八是从文化程度需求看,硕士和初中两个文化程度同比增加2.18和0.15个百分点,但用人需求以高职(技工)、大专、大学文化程度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30.2%、29.31%和17.87%,企业对人才和技术人员渴求,当前不能满足需求,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始终很大。
九是从年龄求职情况看,16—24岁求职人数环比、同比分别增加1.1个百分点和11.02个百分点;求职者也主要集中在25-34岁这个年龄段,占比35.33%,所以25-34岁年龄段求职者成为供求最大化,为新时代产业结构的构成主体。
十是从技能技术求职情况看,我市初级技能和技术员需求占比最大,分别为14.6%、20.35%,初级技能和技术员环比分别增加6.58和5.58个百分点,同比分别增加8.40和11.35个百分点,高级技能和高级工程师求职人数同比分别增加0.14和0.1个百分点,求人倍率大于1,两高人员市场职位有供给、有回旋。
对于企业用工监测情况,报告显示,一是员工流失比例较大。第三季度淮北市监测企业60家,实有员工39708人,同比减少1788人。本季度,累计计划招工379人,同比减少7.11%,实际招工291人,同比减少5.52%,流失304人,其中普工流失191人。流失人数占计划招工人数的80.21%,其中普工流失人数占50.4%,说明普工岗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招工计划大部分是由于人员流失形成的。二是企业用工情况总体平稳。员工流失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加工和电子行业,疫情期间,部分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招收短期用工人员,导致流动性较大,随着我市疫情稳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用工形势总体向好。
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监测报告显示,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较为稳定。第三季度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69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2.36%,其中淮北市内就业19.1万人,较去年同期18.47万人增加3.3%,说明农民工选择回乡发展、本土创业、就地就业。从三季度监测的10个行政村来看,总人口数41481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总数为25008人,占总人口数的60.28%。二是新外出就业人员长三角占比最大。省内新外出就业人数3人,占新外出就业总数的2.3%;长三角转移就业人数 1423人,占比 27.75 %;珠三角转移就业735人,占比14.33%;津京地区转移就业 1004人,占比19.58%;省外其他地区转移就业1784人,占比34.79%。三是回乡农民工返岗就业人数若有增加。本季度末外出就业12192人,同比增幅1.61%,三季度新返乡就业482人,同比减幅1.23%。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滞留在乡的一部分农民工现因疫情缓解,外出返岗转移就业。
对于产业园区企业用工情况,报告显示,一是企业用工有所增加。第三季度末,淮北市经济开发区企业107家,正式生产工业企业96家,园区内企业实有用工总人数10438人,同比减少14.94%。本季度计划招工1485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8人,减幅16.71%,实招895人,当前缺工590人,其中普工缺工占比82.54%、技工占比12.2%,普工、技工招工较难。二是稳岗压力和缺工并存。用工量大的服装加工和纺织企业,工作时间较长、酬薪待遇不高是造成普工、技工难招的主要原因;其次,开发区多家密集型缺工企业逐步实行技改,用工量减少;三是流失率较大,流失的主要是短期用工人员,前期的疫情影响他们没有外出,而是临时留在家乡就近就业,随着疫情稳定后又返回了外地岗位。
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一是高校大学生人岗匹配差距较大。截止第三季度末,我市累计登记在册未就业大学生3760 人,同比增加1423 人,三季度举办大学生现场招聘会26场,参会单位32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 0.67 万个,其中大专及以上空岗1378个,需求人数1922人,求职人数807人,仅占需求人数的42%,求人倍率2.38,可以说粥多僧少,虽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21人,也仅占求职人数的27.39%。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观念的偏差,以及“慢”就业现象,导致就业困难。
对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情况,报告显示,一是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持续减少。第三季度未,全市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408人,较同期减少1233人,降幅33.86%,环比减少45人,降幅1.83%。二是失业风险继续可控。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同环比“双降” 明显,失业金在领人员持续减少,表明我市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激励效应明显发挥,援企稳岗保就业,全力助推企业发展,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市劳动就业管理局供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