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文化强市建设亮点多多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20/10/22

■ 首席记者 王守明 通讯员 王圆圆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做到了文化服务有平台、文化活动有品牌、文化投入有保障、文化发展有亮点。

坚持高位推动,保障规划实施法治化。明确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印发《淮北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18—2020年)》,配套出台《淮北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淮北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

坚持夯实基础,促进城乡服务均等化。健全基础设施。突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 “汉文化”“运河文化”和“淮海战役”红色文化特色,先后建成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纪念馆)9个;市级体育场和体育馆各1座,社会足球场50块,健身路径1500余条,市体育中心连续四年被评为“安徽省体育场馆运营先进单位”。通过积极争取专项债等方式,实施石榴小镇、龙脊山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黄里景区提升等项目。促进城乡均衡。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431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34个,覆盖率达98%,提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20年底建成95%的目标任务;建设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和广场297个。

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群众活动品牌化。节庆活动亮点突出。依托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景区等阵地,连续多年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群众文化活动。今年春节前,举办53场“乡村春晚”、2场“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文化活动,演出同时实行网络同步直播,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堤口乡村春晚被省文旅厅评为“省优秀文化乡村春晚”。品牌活动影响广泛。坚持务实创新,结合工作要求、群众所盼,打造 “百人千家种文化”、群众文化艺术节等一批符合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黄里杏花节”“石榴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等文化节日品牌累计吸引超1.2亿人次参与。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优秀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实现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相继举办“文旅融合点亮相城”文化惠民消费季、少儿书画展、少儿文艺专题调演、广场舞大赛、庆祝建市60周年群众文艺演出等。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产品供给多样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统筹群众基本需求和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渠道。全市共计476支群众文艺团队,经常性参加活动共计70余万人次。全市企事业单位、地产商自建居民健身路径200余条、文体活动室30余个,民营博物馆4家,其中,钟源阁红色文化博物馆吸引游客25万人次,馆长钟鑫被评为“中国好人”。规划建设南翔云集、盉街等特色街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经济发展格局,隋唐运河古镇成功入选安徽省“十佳夜游街区”。引导社会团体扩大供给。支持鼓励民营艺术院团参与送戏进万村、公益电影放映、微电影制作、承办赛事活动等活动。近三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831场,放映农村电影12126场。濉溪县放映公司、相山区放映队获全省十佳基层放映单位称号。今年以来,全市共低价或免费举办文艺演出、摄影、书画、收藏展、体育赛事等30余场次;吸引9家影视企业入驻影视产业园,拍摄完成《淮北·记忆》等2部电影、微电影24部,其中18部影片获奖。

坚持精准施策,聚焦“双胜利”常态化。严格落实防控责任。疫情发生后,全市公共文化体育场馆临时闭馆,取消全市一切集体性集会活动,暂停或取消春节所有演出人员聚集活动28场,特别是果断取消显通寺年三十晚至初一早的敬香祈福活动(往年规模约8万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开展“云端”服务。各文化场馆提供数字化文化供给大餐,实现 “闭馆不闭展,服务不打烊”。市博物馆新开“云游博物馆”系列栏目,推出《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等10余篇馆藏文物。市文化馆举办线上演唱会、线上演奏会;通过直播、微信等形式开展线上培训教学,培训7门课程共12个班,线上培训学员达6000人次。精准服务复工复产复业。出台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政策意见,采取“一进二督三带四帮助”举措,抓好复工复产企业疫情防控。指导企业用足用活惠企政策,汇总文旅体企业资金需求单位69家,落实银行贷款资金7235万元。15家A级景区有序开放,11家影院全部复工。8月起,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回顾红色经典,尽享夜市繁华”红色电影放映季活动。发放50万元文化惠民消费券,引导和扩大全市文化消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