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责任丈量“线路人生”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6/01

■ 记者 冯冬梅/文

通讯员 王文/摄

27年如一日,他坚守在生产一线,勇挑重担,无论风和日丽还是风霜雪雨,1700多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2万多个杆塔,留下了他的汗水和足迹。

50多本笔记,他记录下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把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专家和高级培训师,为国家电网培训人才近千人。

20项国家专利,他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用一颗精益求精的心,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创造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张涛,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北供电公司带电检修班班长、输电线路高级技师、“张涛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他用责任丈量着他的“线路人生”,诠释着爱岗敬业的真正内涵!

工作岗位上的拼命三郎

1992年,张涛成为国网淮北供电公司带电检修班一名职工。不是科班出身的他看到师傅在高压线路上带电作业时,感到心惊肉跳。他暗下决心,一定尽快掌握工作所需各种知识和技能。上班时,他跟着师傅问这问那,不时用笔记本记下来。下班后,他买来许多专业书籍,每天学习到深夜。笔记越记越多,张涛的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很快成长为班里的技术能手。2002年,张涛被免试授予高级工证书,此后他连续多年在省公司的技术比武中折桂。2003年被评为省公司“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安徽省职工技术能手”, 2009年又被国家电网授予“电力生产技能专家”。

长期户外作业,工作条件艰苦,张涛却一直乐在其中:“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要干就要干好!”急难险重,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2018年7月20日,淮北高温笼罩,正是城乡用电高峰,濉溪线路出现故障。张涛又像往常一样,第一个爬上70多米高的铁塔检修。头顶烈日炙烤,脚下铁塔发烫,一个检修下来,汗水把工作服浸透往下滴出水来。由于长时间在烈日下曝晒,等到维修好线路下到地面,张涛一下子瘫倒在地。

带电抢修不分昼夜,不分四季,随时都有任务。“24小时待命”是张涛的承诺,只要接到抢修电话,张涛从未说过“不”字。2014年1月的一天,淮北普降大雪,气温骤降,用电急增。当天晚上11点多家中停电,张涛意识到马上又要紧急抢修线路。果然他很快接到电话:山上220KV相王线路发生导线断线!张涛立即奔赴公司,带上材料和同事一起赶往山顶。山路崎岖,积雪深浅不一,行走起来十分困难,扛着材料和工具爬山更是艰难。张涛一路上摔进雪窝好几次,脸颊也被树技划破,等到了山顶已累得一身大汗。山顶寒风呼啸,顾不上休息,他立即开始向30多米高的塔顶爬去。在这风雪交加的黑夜,在寒风呼啸的山上塔顶,张涛带着同事一直抢修到次日凌晨5点,才把故障排除恢复供电。更令张涛想不到的是,他当天晚上在塔顶抢修时,父亲突发心脏病。因忙于抢修,张涛未能及时接到家人的电话。等到他从抢修现场赶到医院时,竟然与父亲阴阳两隔了!

2018年“温比亚”风灾水灾期间,张涛带着班组人员连续多天几乎不眠不休,巡线、抢修,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27年来,他先后检修线路1240条次,参与缺陷消除28520余处,带电作业1200多次,解决现场难题160多项。

创新路上的发明家

“爱岗就要敬业,敬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益求精才是对工作最好的尊重。”张涛在他的笔记中写道。27年来,张涛不仅工作勇挑重担,还在日复一日地坚守中勇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成为行业内有名的“发明家”。

张涛深深体会到平时带电作业中,工作器具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安全,他开始琢磨起平时常用的一些工具。有一次更换输电线路绝缘子瓷瓶时,张涛发现两个人在杆塔上轮换操作,竟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销子拉出来。张涛在拔销工具上动起了脑筋。吃饭时想、睡觉时想、乘车时想,一边还不停地用手比划。“犯‘疯病’了!”一天晚饭时,妻子看到张涛夹着土豆丝不是往嘴里送,而是放在桌子上乱比划,忍不住笑起来。经过几个月的潜心钻研,张涛自制出的钳式拔销器效果良好,由原先用时2小时缩短为20分钟。目前,已应用该创新成果累计更换直线杆塔539基。

看到自己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张涛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通过这些小革新、小发明和QC活动,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2011年,公司成立了“张涛创新工作室”,目前已经形成32项颇具影响力的革新成果并得到普遍运用和推广,大大减少了输电线路停电时间和次数,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7年早春,张涛又犯“疯病”了。原来,他在清理高压线上异物时,发现目前行业采用的是用一根绝缘绳抛过导线来回勾拉清理,不仅耗时耗力,往往一根价值5000元的绝缘绳清理一次异物后就报废了。他开始研究一种既轻便易操作又成本低的专用工具,每天在餐桌、床头、沙发上摆满绳子、滑轮等杂物。“你要杀人呀!”一天晚上,妻子收拾完家务刚想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没想到张涛正拿着几个美工刀片在沙发上比划着。看到丈夫专注的样子,她知道张涛又犯“疯病”了。两个月后,一个新型便捷、造价低廉的带电拆除导线专用工具被张涛琢磨出来了。该工具制造成本一个不到1000元,每次使用后只需更换一个1元钱的刀片,工具可反复使用,仅此一项,公司一年就节约成本近20万元。

妻子眼中的犯“疯病”,就是张涛对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的执着。就是靠着这样的执着,他仅在输电运检这一专业领域就拥有20项国家专利,8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工作室也先后获得淮北市十大劳模创新工作室、安徽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

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要做就做一流,要争就争个第一!”这是张涛常挂在嘴边的话。凭着这股韧劲,他27年来坚守一线平凡的岗位,工作严谨细致,力求把一个细微处都要做到极致。他将日常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通过对输电线路检修工器具的研制、改进,对施工作业方法的改进和优化等创新实践活动,他总结了“一查、二找、三比、四验、五定”的五步创新工作法并在实际创新工作中得到高效应用。他用一颗精益求精的心,积极践行着“工匠精神”,用最朴实的行动传承着“工匠精神”。

为提高大家业务水平,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大家,签订师徒合同,每天手把手教大家。不论是工作中还是业余时间,只要大家愿意学,他随时随地传授经验。他带的20多个徒弟,一次性通过高级工技能鉴定。

张涛还以自己的工作室为平台,培养了大批青年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其中12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3人获得安徽省职工技术能手称号。作为国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他多次到国网技术学院、省公司培训中心进行授课,培训人员上千人,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通过言传和身教,张涛培养出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善于创新的骨干队伍。他所带领的班组被评为安徽省模范班组、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27年来,只要有任务,他总是无怨无悔第一个冲上去。只要能创新,他总是耿心不寐去钻研。只要有人学,他总不厌其烦认真传授。张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27年如一日,勇挑重担,默默奉献,共参与消除各类缺陷4000余处,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他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安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错过了多少个节假日,错过了多少次与亲人的团聚,而他却守护了万家灯火的温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