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中旬开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大厅的国家级就业指导室的全国星级职业指导师王玉,将在全国部分省份进行全国“人社服务标兵”先进事迹巡回宣讲。在全国5名宣讲者中,她是安徽省唯一的宣讲人。从一名下岗职工,到成长为一名“人社服务标兵”,46岁的王玉笑着说自己就是把就业的小窗口,当作了服务群众、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 记者 冯冬梅
通讯员 倪广宇 刘环 摄影报道
珍惜机会 钻研业务
王玉原来是一名纺织企业职工,每天按部就班,生活平淡却无风浪。平凡幸福的生活在2003年突然掀起波澜——她从所在的企业下岗了。苦闷、彷徨,正如《从头再来》这首歌唱的那样“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正当她迷茫时,党和政府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扶持政策让她感到的温暖。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社区专管员的招考,2005年,她来到市就业局服务大厅,从事职业指导服务工作。
从下岗职工到再就业,王玉十分珍惜这个岗位。第一天到就业服务大厅上班,她就暗下决定:一定要努力钻研业务,成为求职者最贴心的“娘家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他们心中。刚刚接触这份工作,对她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一切从头开始,为了尽快熟悉业务,王玉上班期间主动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仔细观察他们的工作细节,下班后就恶补职业指导理论知识,学习了解国家及省、市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很快,她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也先后考取了职业指导师初级和中级资格证书。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王玉对自己的要求。对于企业,只要在局里登记的,她会抽空去企业实地考察,以确保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求职者,她分门别类,尽心尽责。以前的职业指导更偏重于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近年来,自从政府的公共招聘网站上线后,王玉的工作重心转到个性化职业指导上。职业指导师会面临不断变化的情况,遇到各种各样新问题,需要业务知识的深厚精湛和对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烂熟于心。所以,学习成了她的常态。多年来,下班后学习专业书籍,阅读业内信息已成为她的一个习惯。2018年,市就业局为王玉设立了“国家级职业指导室”,让她有更好的条件来服务群众。
不忘初心 以心换心
在王玉的服务对象中,下岗失业人员占大部分。他们从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一下发生了改变,许多人心情失落,前来求职时情绪急躁,极易抱怨甚至发怒。作为曾经的下岗人员,王玉感同身受,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失落。
“来了,快请坐,先喝杯水……”对每一位走进工作室的求职者,王玉总是微笑着递上一杯热茶。一边与求职者如家人一样聊天,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安抚他们急躁的情绪。就在这看似普通的聊天中,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并细心了解了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有无特长、家庭情况以及就业意向。然后根据她掌握的用工信息,热情向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准确匹配,提高职介成功率。
2013年8月,42岁的赵女士从煤矿下岗了,找了几个月都没找到合适的岗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就业服务大厅。“你们到底能不能给我找到工作?政府到底可管我们了?”一进王玉的工作室,满脸大汗的她情绪激动起来。“大姐,看你说话利索,干工作肯定好样的,这大热天的快喝口水歇会。”王玉急忙递上一杯水,拉好椅子让她坐下。就这样一边聊天一边询问她的情况和求职要求,王玉很快给她联系好一家银行做保洁员。“我没什么文化,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没想到煤矿压产能把我裁下岗了,心里一直气不顺,你跟我这一聊,还帮我找到工作,我感觉好多了。你看,政府还是关心我们的,不是下岗就不问我们事了。”临走时,赵女士不停地表示感谢。
其实,这样的事王玉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我也曾经下岗,理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心情。学会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用微笑化解他们心中的坚冰,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代表的不是自己的态度和能力,而是代表着党和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心。”王玉说,不忘初心,为群众做好服务,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群众的承诺:“作为市就业局一名职业指导师,我只有用心做好服务,才能配得上自己的职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与时俱进 扶贫助困
对重点困难群体和残疾人进行职业指导,往往需要很多次才能成功。在此期间,他们可能会急躁、抱怨。面对这种情况,王玉只有更加耐心做好解释和服务,让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岗位。残疾人小梁因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初中毕业就辍学。跟着同村人在外地打零工,因身体原因总是干不长,工资也不高。生活困难的他在“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上找到王玉。王玉为他推荐几家单位都没干长。“姐,我真不知自己能不能养活自己,我真无用……”坐在王玉对面,小伙子潸然泪下。“你很上进,愿意学,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看你学个技术,我帮你联系学电焊吧。”王玉一边鼓励,一边跟他商量,并帮他联系电焊培训班,在他取得资格证后,又很快帮他找到了一份稳定且收入高的工作。
近几年,求职人员主体从下岗失业人员逐步向青年群体转移,大学生群体又是青年群体的主流人员,涉及面广,影响大,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王玉发现不少大学生就业存在“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对他们开展个性化指导,尤其是改变他们择业心理尤为重要。简单的说教基本上不起作用,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师,这时王玉就成了他们的“知心大姐”,用身边的具体例子,帮助重新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2018年,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的小王是个漂亮女生,一开始非银行不去。连续十多场招聘会都没找到合适的岗位,她找到王玉。王玉建议她先就业再择业,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并向她推荐了一家投资公司的文员岗位。今年1月的“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中,正当王玉在接待求职者时,小王来到工作室,此时她已是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当天专门到就业大厅招聘员工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14年来,王玉共向3万多人提供了职业指导。 2016年,王玉被中国就业促进会评为全国星级职业指导师。2017年她又被推选为安徽省“启明星”就业指导专家团成员之一。
“我是幸运的,我下岗之后通过政府公益性岗位实现再就业,让我有了一个为群众服务的舞台。我是幸福的,我用自己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帮助群众实现再就业,也实现了我自己的人生价值!”王玉笑着说,眼中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