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煤海绽放无悔青春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3/20

■ 记者 黄旭

通讯员 陈敏奎 摄影报道

10年灯工岗位,维修矿灯数以十万计,无一例返修,创新建成淮北矿业首个“航空级”灯房班;9年绞车司机岗位,安全操作提升机110多万次,毫无差错;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安徽省“最美青工”、淮北市“五一巾帼标兵”“巾帼建功人物”等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她就是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煤矿新副井绞车房班班长刘婉春。

甘当“煤三代”

1982年出生的刘婉春,生在煤矿,长在煤矿,爷爷和爸爸都是煤矿工人,标准的“煤三代”。祖父辈身着工作服,脚穿大头胶靴,上窑后满脸煤灰,双眼炯炯有神,唯有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牙齿,给她留下童年最为深刻的矿工印象。

“跟煤打交道,为国家能源生产作贡献,不沾染点煤灰,叫啥矿工呢?”从小的耳濡目染祖父辈自豪而荣耀的话语,她决心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

2000年,年仅18岁刘婉春中专毕业,执意要到煤矿上班,却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

禁不住刘婉春的软磨硬泡,并加之家庭成员的组团“围攻”,心疼女儿的妈妈最终红着眼圈同意了她的选择。也就是那一刻起,刘婉春给自己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这个属于男人的乌金世界里干出个样来。

呵护矿工“眼睛”

怀揣着对矿山的向往,刘婉春来到淮北矿业桃园煤矿,成了一名矿灯女工。矿灯,被称之为矿工的“眼睛”,而灯工就是呵护矿工的“眼睛”。为了让“眼睛”明亮清晰,刘婉春从拆卸一颗螺丝钉、加注一滴电解液开始,学习矿灯检测维修和日常维护的基本技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解决方法。螺丝刀不知道在手指上戳破多少回,手掌不知被磨出了多少血泡,硫酸浓烈而刺鼻的味道不知道熏出了多少眼泪,工作服上不知道被腐蚀出多少个小破洞……但是她始终没有因为这些而退缩,甚至把铺盖搬到了灯房值班室,“泡”在了矿灯维修台上,忘我地挥动着螺丝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在淮北矿业职工比武中,刘婉春以绝对领先的成绩在众多灯工中崭露头角,2002年5月,20岁的刘婉春担任了灯房班班长,成为当时矿区灯房班最年轻的班长。她深感压力和责任重大,如何把灯房班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一个打造“航空级”灯房班的大胆构想在她脑海里迸发出来,所谓“航空级”不仅是要在硬件上一流,软件上更要超一流。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她和姐妹们一边学习管理知识、维护技术;一边刷新灯房环境,练习文明礼仪。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淮北矿业第一个“航空级”矿灯房在桃园矿建成了,灯房班被授予“淮北矿业集团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练就出色技能

2008年10月,按照安排,刘婉春转岗到新副井车房成了该矿第一批女提升机司机。桃园煤矿新副井号称“皖北第一深井”,井深825米,提升机的工作职责可想而知。面对专业性更强、技术性更高的新挑战,她把自己“关”在了车房内,学原理、看图纸、练操作、走流程成了家常便饭,启动停车不稳,就多练几遍;停车位置不准,就反复试验;故障不会排除,就钻研多方取经。同在一个矿上班的爸爸一次又一次跑来车房,见到刘婉春第一句话就是:“闺女呀,我还以为你丢了呢!几天都没见到你回家了……”

经过努力学习,刘婉春还自创了提升机提升操作法,成为矿区提升机司机竞相前来取经的安全高效技能。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刘婉春被聘为主提升机司机高级工,2008年底,她被工友们公推为桃园矿新副井车房班班长,同年被授予安徽省“青年岗位技术能手”。

刘婉春针对新副井工作实际,瞄准聚焦“双效”这个关键,先后提出阶段改变提升速率、设置二次提升减速点等安全合理化建议,不仅提高了提升系统安全系数,还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2008年,刘婉春当选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爱矿如家

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新副井运转必须时刻保持两人上岗,一人操作一人监护。同班姐妹们都住在淮北、宿州或者老矿区,时而会有老人生病、孩子无从照看等原因不能及时到岗,每每这个时候,刘婉春都会主动代班,有时候经常是连续工作20来天。为此,两地分居的老公经常调侃她:“刘大忙人,你这是卖给煤矿了。”每次她都会愧疚地道歉。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来到矿上19年了,从当初稚气未脱的中专生到如今的矿井提升机司机。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高耸的井塔、飞转的天轮和辛勤的矿工。每当和爷爷回忆煤矿旧事,和爸爸畅谈煤矿发展,都会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工作……”刘婉春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刘婉春说,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需要脚踏实地践行着当初的诺言,让青春在百里煤海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