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文”塑城绽芳华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20/04/06

■ 记者 韩惠

相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昔日,商汤十一世祖相土由商丘东迁于此建城,“二十四孝”之蔡顺“拾葚供母”、孔子七十二弟子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故事诉说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柳孜运河码头遗址连接古今,难掩人们对昔日繁华的遥想。

今天,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发展育民惠民,美丽淮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和感召着220万人民。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构建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贯注更多文化理念,在转型崛起过程中以发展大文化塑造城市新形象,文化为城市建设注入灵魂,城市因文化的滋养更具魅力。

传承历史涵养文明

渠沟遗址的考古勘探,将淮北的历史前推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时代。浩荡数千年,这块土地从来不乏古迹遗存,荟萃人文,历史上先后涌现出颛孙子张、蹇叔、桓谭、嵇康、刘伶等先贤圣哲和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等,现存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众多历史遗迹。

为淮北赢得第一张世界文化遗产“金名片”的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无疑是其中最为显耀的一处。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入选其中。申遗成功后,我市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以柳孜运河遗址为核心,编制了《中国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最终将建成皖北一流、全国知名、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在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一件件精美的馆藏文物迎接着众多前来参观的市民,无声地诉说着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杜集区南山村,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东部小山村深入挖掘“文化符号”,建成了我市唯一一家汉文化博物馆。一馆数珍奇,汉家画像真传世;千秋存古韵,文化风情说到今。2015年底开馆后,以汉韵南山为代表的汉文化遗存,每年吸引了众多游人参观。

2018年,淮北烈山窑址考古发现暨北瓷南传线路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全国各地专家齐聚淮北,为烈山窑的研究工作献计献策。烈山窑址是我省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完整度最高、形体最大的北方馒头型瓷窑炉,已发现5处宋金时期的窑炉本体以及种类丰富的数千件各类瓷器,被专家认定为北方窑业技术南传路线重要佐证。

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濉溪县城关镇明清时期酿酒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经考证,这是全国发掘面积最大且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备的明清酿酒作坊遗址,测量面积为1.8万余平方米,比国内已发掘的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江西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等三处面积之和还要大。遗址的发掘,较全面反映了皖北明清时期蒸馏酒制作工艺,为中国酒文化代代传承又奠定了一块基石,考古发掘意义重大。

于历史长河中缓缓走来的,还有一批经受岁月考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花鼓戏、临涣唢呐、殷派面塑、临涣茶饮习俗、张氏剪纸……传承、保护、延续,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市依托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精心保护文化遗存,修复古民居、古街道,给历史文化名人安“家”。一个个社区、一条条老旧街巷、一幢幢楼栋或散发人文气韵,或具深厚文化底蕴,让人不由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独特的文化资源已升华为一种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强大力量,潜移默化地提升市民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深度滋养城市文明。

守护地域文化根基

一座城市是否有魅力,主要在于其是否有文化特色;一座城市是否有发展后劲,主要在于其是否有长久积淀的文化底蕴。淮北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文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绿金淮北建、加快城市转型崛起。

去年七一前,临涣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入口处排起了长龙,进入6月参观高峰期后,这里每天要接待游客五六千人次。高峰期,宣誓墙前几乎没有空场的时候,需要排队轮候。

淮北地区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曾有160多万民众和13万多辆小推车参战支前,有着深厚的爱国拥军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安徽省国防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红色景区之一。在濉溪县韩村镇小李家村,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每天都能迎来慕名参观的游客,1980年起“小李家”就是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我市还新增了钟源阁红色文化博物馆、徐度乐事迹馆、朱务平烈士纪念馆、赵汇川将军军事事迹陈列馆等多处纪念场馆,推动红色文化蓬勃发展。

因地制宜,我市挖掘村庄自有文化内涵,延伸文化+旅游文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连续十届举办的石榴文化旅游节,进行至第6届的段园葡萄节,于杏花缤纷迎来游客纷至沓来的黄里杏花节,开放胸怀,展示着这座绿金美城可赏、可品、可流连的魅力!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很多人还记得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市拍摄的第一部电视剧——《梨乡情》,这是1984年由我市作者韩金洲、史先元根据李泉小说《卖梨》改编、上海电视台录制的。《梨乡情》的成功问世,填补了建市以来淮北无电视剧录制播出的一项空白。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淮北影视剧创作开始了辉煌之路。1999年,继与央视合作电视连续《独立寒秋》之后,又有《父亲》《大姐》《大哥》《大嫂》《美丽村庄》等一批优秀影视剧先后在我市完成实景拍摄,并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独立寒秋》《父亲》分别获“金鹰奖”,《大哥》《大姐》荣获“飞天奖”,《大姐》和《美丽村庄》还荣获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淮北的影视文化现象被众多专家进行解读和研讨。

与影视事业同步发展的,还有艺术创作的全面繁荣。仅过去一年,我市就有书法《醉翁亭记》,国画《徽乡茶语》、水彩画《厚土》、连环画《老茶馆记》,微电影《老规矩》等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或作品征集。

淮北市迈开大步发展的过程中,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的过程,更是以文化人、文化惠民过程。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市民踊跃参与公益性讲座和展览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实施基层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遍布各社区(村)的农家书屋里,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里,读书看报、唱歌跳舞已成常态。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2012年以来,我市常态化组织开展优秀文化进万家活动,高质量的文化作品被引进淮北,精彩纷呈的舞台被搭到社区,热爱生活的人们被请上舞台,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活动期间,每个月至少送一场优秀电影到各个行政村;利用节假日和传统纪念日,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送进各村;健身器材进村(居),在每个村(居)设立健身场所,继续为社区配足配齐健身体育器材;广播电视入农户,完成有线电视联网整合工作,实现广播信息全覆盖;技艺培训进乡镇,组织专业的文化辅导员培训各镇(办)文体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向腰鼓队、扇子舞队等传授技艺,培养文化能人;建设优秀文化人才基地,以文化基础较好的村(居)为试点,成立农民文化协会、民间文艺团体,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用好农家书屋、室内文体活动、室外健身广场等。

回望过去,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晒”出我市持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也擦亮了一张张文化新名片。翘首未来,一个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的城市,正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讲述生动故事,为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