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媒体融合背景下 政务新媒体问题分析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6/21

付威风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面对全球一张网,需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各级宣传管理部门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配套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向两微一端延申工作,信息发布与政务服务的灵活性与时效性较以往有大幅提升,但是政务新媒体作为新鲜事物,在实际运行中面临诸多问题。

政务新媒体是政府机构和部门在微博、微信、推特等新媒体平台注册的账号,以提供公共服务、促进政民互动为目的,是互联网技术与各种终端设备构成的桥梁,其一端连接的是国家党政机构等服务群体,另一端连接的是公众等利用群体,直接作用是帮助国家党政机构、组织或相关公职人员开展曰常行政事务,如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等。“两微一端”,即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客户端。政务新媒体推进着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步伐,发挥着发布政务消息,与公众进行沟通,满足公众诉求,改变政府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发现和回应舆情事件等职能。加强政务新媒体建设,构建政务新媒体服务体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一、政务新媒体的特点

1.跨时空性。政务新媒体出现以前,政务信息的发布主要依赖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这些传统媒体无法保证全天候、全区域服务于公众。政务新媒体兴起以后,使得公众在获取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时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公众凭借手机等终端设备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异地搜索、阅读所需信息,同时也可以与政府等机构进行异地交流,在线办事。

2.及时性。政务新媒体的及时性突出表现在信息发布的速度和传播的速度上,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等部门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相关信息,公众在浏览信息之后又可以迅速转载实现二次传播。

3.交互性。传统的政务信息发布是单向的、一对多的关系,报纸、电视等媒体主动发布信息,公众被动接收,同时公众的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反馈。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也可以成为政务信息的发布者,通过微博、微信转载,实现多对多的传播,并且在政务新媒体的平台上能够与信息发布者实现在线交流互动,并及时反馈自身需求。

4.权威性。权威是政务新媒体区别于其他一般新媒体的本质所在。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主体是政府等国家机构、组织或公职人员,建设主体的政治权威性使得政务新媒体也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务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二、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顶层规划缺失,发展差距过大

2013年后,政务新媒体的种类不断丰富,省内各个部门又开始进行多点布局也缺少上层机构统筹各类政务新媒体的建设,使得政务新媒体之间的集群联动优势无法得到发挥,政务新媒体的内容建设已经跟不上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步伐。近两年,政务新目标任务、内容建设、工作流程、支撑体系和组织保障五个方面对省内政务微博微信建设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于政务新媒体如何布局,何种部门应该开通政务新媒体,开通何种政务新媒体,政务新媒体之间如何加强联动等仍然缺少指导政策。

2.主体资源分散,互联互通不足

各个层级和系统部门在政务新媒体的开通上仍处于割裂状态,政务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也是分散的,这种主体资源的分散导致了政务新媒体开通、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增加,并且影响政务新媒体的互通性和标准化,尤其是在县(区)级以下的政务机构,单独开通和运营政务新媒体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尽管政务微博、微信开通时成本较低,仅仅需要平台认证的费用,但是后期微博、微信的维护需要人力的投入,而且微信服务菜单的设置等都需要专业人员参与操作。因此,一旦出现资源短缺的问题,政务微博、微信的内容建设必然被忽视,出现众多“僵尸号”。政务客户端更是如此,相较于微博、微信,政务客户端的开发和维护的成本更多,因为客户端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政府部门通常无法独立开发,需要委托第三方互联网公司进行开发和维护,这也是目前安徽省政务客户端较少的原因所在。另外,政务新媒体开通主体资源的分散,使得各个政务新媒体之间缺乏有效互通和联系,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化的集聚效应。

3.运营管理失位,公众互动有限

随着政务新媒体种类的逐渐丰富,功能也日益完善,对于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给政务新媒体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诚然,政务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诸多优势,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渠道和多媒体展示形式上,然而传统媒体在信息采编和内容加工方面的优势是政务新媒体无法企及的,运营管理失位,特别是内容采编弱化不仅制约了政务新媒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公众参与政务新媒体互动的意愿。

4.产品布局混乱,重复建设严重

从当前来看,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存在着布局混乱、重复性建设现象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在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政策下,安徽省各地政务机构都开始大范围开通政务新媒体,并且试图通过政务微信、政务微博、政务客户端实现多点布局,拓宽与民众交流互动的渠道,然而这种多点布局带来的却是政务新媒体内容建设的忽视以及公众选择的困扰。就政务新媒体类型而言,主要用于信息发布的政务“双微”成为政务新媒体格局中的主流,而偏向于面向公众服务需求的政务客户端未能得到重视;就政务新媒体功能而言,功能性趋同的政务“双微”大面积出现,直接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如“安徽发布”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庆之声”和“安庆市人民政府发布”等等,此类账号都是地方政务机构在新浪微博开通的账号,尽管开通机构不同,但是功能趋同,都是主要用于发布地方政务信息;就政务新媒体开通主体而言,各个政务系统开通的政务新际上,并非所有政务部门都需要开通政务新媒体,缺少资源整合和科学布局的政务新媒体建设,带来的必将是数量上的冗杂和质量上的弱化。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安徽省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展策略

1.加强顶层规划,缩小发展差距

加强顶层规划就是从全局层面统筹区域内政务新媒体的建设,包括政务新媒体的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运营等问题。各级政府开发系列化政务客户端,客户端功能以“新闻+政务+服务”为模式,实现“一地一端”,并且将各级政府部门的微博、微信接入到客户端中,对于平台内的政务“两微一端”进行集中运营,发挥政务新媒体的集群效应。

2.整合主体资源,促进互联互通

整合主体资源,是构建统一的政务新媒体生产汇聚、运营管理和综合利用“三位一体”综合云平台最为核心的内容。整合主体资源,不仅包括政府系统内部资源,更包括外部的市场化资源。加强政务新媒体的互联互通,必须从形式和信息源两个层面实现,并且包含跨地区、跨机构、跨层级、跨类型四个方面的互联互通。在形式上,建立区域内的政务新媒体矩阵大厅,按照地区、层级、部门分类,最大范围涵盖安徽省内所有已开通的政务媒体,公众可以在矩阵大厅中扫描二维码来关注或下载政务新媒体产品。同时,在不同类型的政务新媒体之间加强互相宣传,如在客户端产品内发布对应的政务微信和微博的二维码,或者在客户端内设置跳转到政务微信和微博的网页链接。另一方面,在信息源上,疏通横向数据壁垒,加强不同地区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

3.强化运营管理,提高公众参与

政务新媒体的运营管理关系到政务新媒体的长效发展,运营管理的失位必将导致用户群体的流失,进而影响政务新媒体效力的发挥。就安徽省而言,强化政务新媒体的运营管理必须从人才队伍和管理方法两个层面进行加强。在人才队伍方面,依托“徽云”平台已有的媒体团队和技术团队,为各个地区的政务新媒体运营和管理配备专门的新闻采编和技术维护人员,实行“专人专管”。采用“针对性小班辅导+集中性大班授课+远程视频教学”的方式为各个建设单位培养自身的政务新媒体人才队伍。在管理方法方面,应当从顶层制定覆盖全省范围内的政务新媒体的管理办法,严格规范政务新媒体内容的采集、编辑、审核和发布。

本文系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安徽省政务微博微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QS201802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淮北市委党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