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求卓越 守护生命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7/31

■ 记者 王陈陈

通讯员 葛德昇

实习生 黄曦

连日来,淮北地区进入高温天气。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唐世球等一行15人医疗志愿者专家服务队来到宿州市萧县青龙集镇胡庄村进行义诊,将健康送到基层百姓身边。

趁着唐世球接待患者的间隙,记者与他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了解到下乡义诊只是脑病科常规工作内容之一。多年来,该科室立足于患者角度考虑,以中、西医技术优势互补的诊疗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脑病科于2011年成立,整个医疗团队由大内科分支出来,由于管理规范、人才梯队合理、专业技术过硬、患者满意度较好,成立当年在安徽省中医重点专科评审中即被评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经过近9年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该科在脑血管疾病、面神经麻痹、颈椎病等疑难病诊疗方面独显特色优势与疗效。“近两年,手机低头族越来越多,这类人群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颈椎异常等问题,来院接受治疗的也较多。”唐世球说。

近二十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脑中风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唐世球提醒道,脑中风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其中。目前,他接触到最年轻的患者是24岁,突然偏瘫,伴有脑出血症状,经诊断确定为异常血管网造成的。由于发现得及时,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征。其危险因素非常复杂,其中吸烟、饮酒过量、缺乏体力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三高”等疾病,极易引发脑卒中。曾经有一名患者,50多岁,反复脑梗,在其他医疗机构多次住院后来到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就诊,唐世球在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一步确诊病因后,辩证施治,给予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精心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逐渐好转。患者出院回家后医院又定期回访,反复叮嘱他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及时复诊。目前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生活可以自理。

“近年来,国家提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坚持以预防为主,预防重大疾病,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唐世球说,以数千年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调节人体体质,达到养本源、活气血、治未病的目的,是中医们始终努力的方向。他表示,脑病的预防分三个级别:一级预防,即发病前,培养良好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产生;二级预防,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探寻病因和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预防或降低脑卒中再发危险;三级预防,针对脑卒中患者加强治疗和康复护理,防止病情加重,促进功能恢复。

多年来,唐世球与科室副主任周丽华积极协作,对科室进行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率先垂范,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怀备至,科室人员关系融洽,工作配合默契。有目的地积极组织科室人员轮转外出学习、进修,并充分利用每日科室晨会、周固定学习日、科主任查房及邀请省内外著名医学专家莅临医院指导工作等时间在科室内部开展教学活动。大家集思广益,进行疑难病例会诊、讨论、业务学习。同时,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等,让脑病科走得更稳、更远。尤其是近些年,脑病科的医疗质量有了很大进步,技术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全市打造了首个实行脑病急诊、急救、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治疗体系,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该科室高素质人才队伍更趋合理: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名,中级技术职称人员6名,淮北名医1名,淮北市优秀中青年中医1名,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弟子2名。大家在临床科技创新上争先恐后,佳绩连连,研制了两项中医药特色院内制剂:蝎蜈胶囊,具有活血化瘀、疏风通络作用,应用于临床各种疼痛、淤血内停、颈椎病等;化瘀通络胶囊,应用于偏头痛及各类头疼。这两项技术均已达到市内先进水平,“简、便、验、廉”特色明显,在淮北市域乃至皖北地区具有较高社会影响。

科室先后获得“职业道德建设示范窗口”“安徽省青年文明号”“安徽省巾帼文明岗”“学习型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完成市级科研项目三项,获市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取得了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唐世球因成绩突出,被评为第三届“淮北名医”“淮北市优秀中青年中医”“十二五”“十三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科带头人,淮北市高层次人才储备金享受对象。担任多个省级以上学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及常委等职务。

“今年国家提出建设区域性卒中中心,全院齐动员,用心织就脑卒中患者救治网,努力为脑卒中防治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世球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