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肖干 通讯员 范伟
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奋进务实的淮北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日新月异、荡气回肠的奋斗赞歌。
31年同舟共济,31年春风化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人民团体和商会组织,淮北市工商联(总商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两个健康”工作主题,突出“政治建会、团结立会、服务兴会、改革强会”工作主线,充分发挥着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团结、服务、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奋力谱写新时代工商联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要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
近年来,淮北市工商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以促进“两个健康”为己任,全方位宣传党和政府鼓励、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引导全市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发展意识、坚定发展信心。扎实开展以“四信教育”“守法诚信、坚定信心”“不忘创业初心、接力改革伟业”等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工商联培训体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举办各类异地培训、外请辅导、工商联大讲堂,累计培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2万余人次。注重加强对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培养,突出“引领、引路、引导”实施年轻一代成长计划,以“三个三”着力打造新时代有为青年企业家队伍的典型做法获评2019年度“创新中国”工商联工作最佳案例。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同心理念,践行“义利兼顾,德行并重”的光彩精神,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精准扶贫行动。组织动员近百家民营企业(商会)与我市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开发贫困村资源的“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就业扶贫”、捐资助学和扶贫济困的“公益扶贫”等形式开展“民企帮村”精准扶贫行动,已累计投入资金2753万元,帮扶贫困人口2078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工商联积极动员引导全市各商协会、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通过捐资捐物、筹措防疫急需物资等形式向抗击疫情一线提供支援,捐资金额逾4000万元。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消费扶贫”爱心行动,号召民营企业家优先采购贫困户农产品,进一步稳定贫困户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我市打赢人民战“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劲的民营经济力量,展现了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良好形象。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和“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奋力攻坚克难,厚植发展优势,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阔步前行。广大民营企业扎根淮北发展沃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逐渐成长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陪伴着民营企业一路走来,市工商联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强化职能职责,用心用情用功打造工商联服务体系,持续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添油加劲”。
架好政企沟通“连心桥”。先后开展“联商会、联企业、联会员”“进商会、入园区、访企业、促发展”等行动,持续深入基层工商联、商会、企业帮助和协调解决现实难题。用好“工商联直通车”机制,畅通民营企业诉求,促成了一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搭建政企沟通微信平台,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供高效便捷的协调机制和沟通平台。历年来先后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1000余人次参加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会议、论坛、协商等,共同为民营经济改革发展积极发声、主动建言,《关于加快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推进民企“调转促”,助力淮北城市建设》等先后获市政协优秀提案,《关于铝基产业发展和基地创建情况的调研报告》《推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被评为全省工商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
建好服务企业的“暖心家”。与建行、徽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先后达成战略合作,举办各类银企对接会、洽谈会,开展“点对点”和个性化融资服务。联合人社等部门举办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缓解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与市人民检察院构建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协作联动机制,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诉调对接联席会议机制,与市司法局达成战略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法律三进”“法治体检”“送法进万企”“护航民企”等活动,打造法律服务企业“直通车”;依托三方联席会议,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工资集体协商、“春季邀约”等工作;成立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动化解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劳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努力做到服务渠道更加顺畅,更加持续,更加贴近民营企业发展需要。
当好企业发展的“贴心人”。连续10年牵头开展全市民营企业排序工作,多层面对排序结果进行发布、对上榜企业进行表彰,引导全市民营企业加快技术、产品、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组织民营企业家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战略发展洽谈会,举办“百家民企进皖北—淮北行”“市工商联招商引资推介大会”等,引导民营企业家跨地区交流合作,广泛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推荐工作,目前在各级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受聘为党政有关部门的党风党纪监督员、特邀监察员职务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共190余人。
加强工商联自身建设,提升服务“两个健康”能力
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载体,工商联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当好桥梁助手,市工商联强素质、转作风、树形象,用实绩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树立起新时代工商联的新样子。
工商联组织建设呈现新面貌。注重把政治素质好、社会影响好、热心工商联事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吸纳到工商联队伍中来,积极吸收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为会员,同时兼顾吸纳具有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微型企业。目前,市工商联共有会员数5172,其中个人会员1993人,企业会员3121家。以开展“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为抓手,推动县级工商联组织凝聚力、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濉溪县联、相山区联、烈山区联获评全国“五好”县级工商联,杜集区联当选全省“五好”县级工商联。
商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果。全面推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发展,持续壮大商会组织队伍,淮北市温州商会、江苏商会、浙江商会、福建商会、亳州商会、滁州商会、山东商会,南京市淮北商会、西安市淮北商会等淮北异地商会和异地淮北商会先后成功组建。市食品行业协会、市汽车服务行业协会、市建筑装饰协会、市电动车协会等一批商协会先后成为工商联会员,有效地延伸了工商联工作手臂。目前,全市工商联所属商协会58家,其中11家直属行业商协会,7家异地商会。成立市总商会党委,指导所属商协会成立党组织,以“四好”商会建设为抓手,推动各级商协会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市江苏商会当选全国“四好”商会,市浙江商会、建筑装饰业协会、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商会、杜集区朔里镇商会入选全省“四好”商会。全市乡镇(街道)基层商会建设实现100%全覆盖。
工商联机关建设实现新提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进一步加强工商联机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和廉政建设。强化对外交流活动,学习借鉴省内外工商联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服务民营经济能力水平。加强与市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合作,切实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联动合力。发挥工商联和商会资源人脉优势,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宣传推介淮北,让中国碳谷·绿金淮北的发展理念传得更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加速城市高质量转型崛起的伟大征程中,市工商联助力全市民营企业家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砥砺奋进、众志成城,努力用更加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市60周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