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口老井的前世今生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12/31

冯冬梅 李少华

清晨,山村的薄雾一层层褪去,冬日的阳光揭开了榴园村的美丽面纱。沿着平坦的村道,老党员刘正德来到“四眼井”边,稍作停留,然后走向不远处的村部。

每天到村里的“四眼井”边走走,这是刘正德多年的习惯。今年,他感觉自己比往年更忙些。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几乎每天都义务接待前来村里“四眼井”参观的游客,向他们讲述自己父辈们当年在党旗下凿石打井,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在刘正德看来,自己的家乡——淮北市烈山区榴园村从当年的贫困山村,到现在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软籽石榴基地,都是因为一代代党员干部传承了当年的“打井精神”,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在第一位。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青山绕。村前屋后的石榴树上,每年秋天都挂满沉甸甸的果实。在这个冬日,尽管没有硕果压枝,美丽的山村还是吸引不少游客。

村广场旁的“四眼井”景点,成为人们必到的打卡处。说是景点,其实就是一口普通又不普通的老井。普通,因为这口井与周边村里的水井一样,仅作取水之用,井壁用石块砌成,村里通了自来水后村民们就不再从此取水。只不过因井口较大,便用一块大青石板凿成四个能用水桶打水的洞,因此得名“四眼井”。不普通,是这口井有着与其他水井不一样的前世今生。井边立着一块石碑,讲述着榴园村昔日无水的贫困,也记录下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日夜不休打井,在艰难困苦中顽强战胜自然、创造幸福生活的故事。

“我小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讲打井的故事,以前那没水的日子太苦了。”站在“四眼井”边,刘正德表情渐渐凝重起来。那时的榴园村籍籍无名,贫瘠的山地上种粮靠天收,植树不成材,山坡碎石间零星生长着一些石榴树。山路崎岖,石榴熟了想要运到最近的集市也要走上10多公里的山路。最让村民们难过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祖祖辈辈没打出一口能出水的井!“无井渴死牛,十年九旱贵如油”是当时的写照。干旱常年困扰着榴园村,不用说灌溉农田了,就是村民吃水,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宋村和赵庄去肩挑手提、车拉驴驮。村民们祖祖辈辈都盼着村里能打出一口水井,浇灌贫瘠的土地,浇灌出幸福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村干部决定带领大家把祖辈们的梦想变成现实。1951年春,村里的禹大林、李端品、宋维珍等党员干部看到村民每天为水发愁,便坐在一起合计:打井!打一口能出水的井!他们一面找人勘察山势走向和地形,确定打井的具体位置,同时组织起由青壮劳力和石匠组成的打井队,开始向梦想出发!

“听我父亲说,当年他跟着党员在打井队是没有工分和报酬的,全是大家自觉无偿出工。”刘正德说,当时大家感觉跟着党员干部干,肯定能打出水来。条件有限,打井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用铁锹一点点挖开表层泥土,用钢钎、铁锤一点点凿地下的岩石,用绳索一筐筐从井下将碎石拉出井口。钢钎断了几十根,绳索断了接、接了断,再断再接。打井队的党员干部和村民衣服不知磨烂多少件,手上不知磨了多少血泡。当井往下打到30多米时,没有见到一滴水,一块巨大的石块露了出来,大家心一下子凉了。是停下还是继续,村民们看着党员干部。

“打!再难都要坚持,一定能出水!”再次请人勘察后,村干部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党员禹大才是石匠,他和其他党员下到井底,用凿子一凿一凿在巨石上打眼,然后用土炸药炸,井上的人再用绳子将一筐筐的碎石块拉上去。一天,上面的人把一筐碎石往上拉时,一块碎石从筐中掉落井下,正好砸中禹大才左肩,鲜血顿时将他的棉衣浸透。看到党员干部始终冲在最危险的地方,始终抢干最累的活,群众深受感动,男女老幼自发加入打井队。从春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到夏,打井始终继续。1952年夏,这块厚度达几米的巨石终于被打穿。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打穿巨石的那一刻,一股清泉涌出。

“出水了!我们有水了!”大家喜极而泣,在井口燃放起长长的鞭炮。有了井,美好生活就有了奔头。

饮水思源。1954年2月,村民为“四眼井”立碑撰文:

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我村人民为了吃水问题受到不可形容的严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和帮助下,1951年,由村干部禹大林、李端品、宋维珍等领导全村人民和大自然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至1952年春,又由转业军人禹大香同志继续领导打井工作,禹大香同志及全村干部在打井工作中深刻关心人民利益,以身作则、团结群众。在劳动中起到带头作用,常深夜不眠,黎明即起,表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至1952年夏,终于完成了打井任务,使当地人民都能在本地得到了水吃,解决了全村人民有史以来的严重灾难,这是我村人民在生活上开始美好的转折点,全村人民一致体会到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才能打成井来。今后,我们要团结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旗帜下战胜一切灾害,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60多年过去了,当年打井的人大多辞世,榴园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口井却被人们刻意保留当年的原貌,成了榴园村的地标。当年的“打井精神”也代代传承,榴园村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样板。

“老辈人给我们留下了‘四眼井’,更留下了‘打井精神’!”在村党总支书记宋兴真看来,“打井精神”就是村里的传家宝。有了这种精神,光秃秃的荒山上可以榴花似火,可以硕果飘香。有了这种精神,荒山坡上可以建起我国第一座以石榴为主题的石榴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

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向打井的祖辈父辈致敬!为满足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的党员干部带领大家大力发展石榴产业和旅游产业,榴园村先后摘得了“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AAAA级旅游风景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桂冠。

青山掩映绿水环绕,小桥流水凉亭小道,白墙红瓦淮风汉韵。榴园,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时代的“四眼井”更是焕发了生机。2015年烈山区把“四眼井”作为烈山区红色教育基地,不久,“四眼井”纪念馆也正式开馆。此后,淮北市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把“四眼井”作为党员教育基地,一批批党员干部在此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村专门制作这张卡,让大家都了解‘打井精神’,让这种精神代代传。”刘正德的口袋中,装着一张红色的小卡片,正面印着党徽和“饮水思源 不忘党恩”8个字,背面印着“四眼井”落成纪念石碑上的碑文。

从榴园村小学教师岗位上退休后,刘正德成了村里的义务解说员。从一开始在学校为孩子们讲打井的故事,到现在为前来“四眼井”参观的游客一遍遍讲述先辈们的打井故事。“四眼井”不仅是一个景点,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他看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打井精神”代代薪火相传,榴园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