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温暖的“民生答卷”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4/26

■ 记者 黄顺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又是一年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

淮北人民清晰地记得,正是这个时节,三年前的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民计民生,枝叶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牵挂于心、嘤嘤嘱托。

“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

“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增强民生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

三年来,作为安徽的一分子,淮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追求,加快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持续深入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出了一张温暖的“民生答卷”。

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硕果累累“压枝头”

4月23日,濉溪县五沟镇张圩村贫困群众闫守成正在给金鳜湖水产养殖基地完成鱼苗投料。“我每月有2500元的基本工资,加上产业分红和各项福利,一年收入4万块。”闫守成说,是落户村里的扶贫产业让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五沟镇投入上级扶贫产业资金420万元,支持金鳜湖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目前基地养殖规模已扩大到1300亩,当地贫困户每年可从中分红42万元。

“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淮北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扶贫工作的行动指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咬定目标加油干。

我市以淮海战役“全民动员全面动员全力支前”精神推进脱贫攻坚,许多贫困户像闫守成一样过上了好日子。截至2018年底,我市实现12001户、32624人脱贫,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淮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积极推动“煤城”向“美城”转变。

环保督察真改实改,重拳出击防治污染,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获省林业厅充分肯定,石质山绿化经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积极破解采煤塌陷区治理难题,累计治理塌陷区18.63万亩,新增耕地10.2万亩、建设用地3.2万亩、养殖水面3.4万亩。

顺利通过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获批2018年省级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成功入围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央视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相山、黄里、榴园、南山等生态典型。

淮水北调市级配水工程全面建成;绿金湖、东湖宜园的花海给市民留下了美好而自豪的印象;创新大道成为广大市民点赞的“最美景观大道”;省委书记李锦斌对城区中心湖带给予“湖清岸绿景色美,是创新之美、生态之美、发展之美”的高度评价。

我市还压实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强化政府预算管理和债务限额管理,加强金融监管,规范融资行为,精准施策防范重大风险,全市金融领域持续稳定。

城乡持续协调发展,朋友圈里“锦鲤多”

看城市,坑洼的道路被铺填一新,斑驳的墙面披上靓丽“新衣”,没了小菜园,多了绿化带,添了健身小广场……

自2016年以来,我市共对25个老旧小区实施整治改造,惠及居民20194户,有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群众生活质量。

老旧小区完成整治改造,并不意味着工作结束。要确保整治改造成果得以长期维持和延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十分必要。

小社区,大管理。各社区成立业主协商议事会、辖区物业单位联席会,一事一议,解决小区内一些重大事项,让居民从“有居”到“优居”。

看乡村,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家门口;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民居村味十足;孩子们在村活动室里静静阅读、了解世界;果农在果园里挥汗如雨、笑靥如花……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处处都是“环境美、产业美、乡风美、生活美”新家园。我市还积极推行“一组一会”制度,有力延伸新时代党在农村工作的“触手”,推动乡村文明善治,全市涌现出“十佳新乡贤”、10余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南山村、任庄村、石台镇等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看全域,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速,实现“依山建城”向“拥湖发展”转变。建成区面积扩展8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3.6%,居全省第4位。

生活在这样一个“建在风景区里的城市”,口袋里还是鼓鼓的,群众心里别提有多舒坦。好消息也一个一个传来,成为淮北人朋友圈里持续转发的“锦鲤”。我市在全国“城市双修”试点城市现场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在2018中国城市大会和中国(贵港)绿色智慧城市大会上分享成功秘诀,获2018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

值得一提的是,“淮北市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我市还在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积极回应百姓呼声,民生投入“沉甸甸”

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无易事。

三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线”“守住脱贫底线”“筑牢社会稳定防线”等要求,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着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尤其是2017年,淮北从文明创城梦到开通高铁梦,从拥湖发展梦到淮水北调梦,从煤化工振兴梦到群众安居梦……六个梦想变成现实。

——奋力打造更高品质全域文明城市。继2017年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跻身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我市持续打造全域、全程、全体、全面文明之城。全市累计上榜“中国好人”总数达152位,好人占总人口比例稳居全国第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遍处开花,让“新思想”在淮北深入人心。

——淮萧客车联络线正式开通运营,淮北融入国家高铁网。淮北高铁站是目前全省地市中唯一设在城市中心,距离市民最近、最方便广大乘客搭乘的高铁站。

——巩固扩大棚户区改造成果。过去三年,我市圆了30多万市民的“棚改安居梦”。2018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分别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02%、121.1%。

——持续增进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三年来,全市民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民生工程保持全省领先。

2017年成立全省首个创业服务联盟。就业形势更加稳定,2018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944元、12598元,增长8%、8.5%。

综合医改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探索公共卫生服务激励工作,建立36个城市医联体、2个县域医共体、3个专科医联体,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市级领导带头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和“淮北夜话解民忧”活动,听民意、聚民心、解民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淮北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皖北最稳定的城市、全省最稳定的城市之一”局面不断巩固,并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

回首这不平凡的三年,淮北人民激情澎湃。眺望新的奋斗征程,淮北人民牢记嘱托再向前,继续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新征程中阔步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