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医者仁心 情暖高原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5/28

■ 记者 詹岩

通讯员 杨家运

2018年6月,丰荣红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号召,申请成为安徽省第四批组团式援藏队员。经过严格筛选,他最终顺利入选。7月,肩负组织和医院的重托,丰荣红和其他队员一起远赴西藏。

提及西藏,大家脑海中呈现的是那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那里有纯净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地;那里有生机盎然的苍鹰骏马、牦牛羊群;那里还有朴实热情的藏族同胞……然而,对于援藏人员来说,西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缺氧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才是他们真正要面临的工作、生活环境。

“当时一下飞机,我的心跳就开始加快,连呼吸都急促了起来。”刚来到西藏,迎接丰荣红的首先就是高原反应以及藏族同胞献上的洁白哈达,“虽然身体有些不舒服,但看到当地干部群众热情的笑脸,我就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克服困难,牢记自己身上的使命。”

丰荣红对口支援的单位是山南市人民医院。来到医院后,经过短暂的休整,丰荣红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来。

援藏一年,丰荣红注重了解山南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当地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健康需求,及时摸清医院科室的仪器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梯队建设等情况,使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更有针对性。

援藏一年,丰荣红当好雪域高原医生的“眼睛”,带领同事先后开展了四维超声、经腔内超声、肌骨超声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做到超声诊断结论科学合理,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援藏一年,丰荣红和心内科、小儿科的援藏专家深入基层,开展了高原地区先心病筛查。他们冒着刺骨的寒风翻山越岭,每天天不亮就起程,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走过了措美、错那、洛扎、浪卡子等县,并深入海拔高达5373米的世界之巅、“全球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乡。他们为100多个藏族孩子进行检查,筛查出8名先心病患者,并为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方案。

……

援藏一年来,丰荣红一心扑在岗位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以仁心仁术情暖高原,传递着藏汉之间的深情厚谊。

2019年3月15日,丰荣红遇到了一名“特殊”的患病宝宝。说她特殊,因为患儿刚出生两天,其骶尾部长了一个“尾巴”样的包块,外观已经缺血发紫,局部皮肤有磨损。由于包块位置特殊,容易磨破、溃烂而并发感染,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感染,很有可能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医院儿科专家希望超声科能尽快确诊,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从医近20年,丰荣红第一次见到这种病例。一则此类患者本就极为罕见;二则内地的产前筛查技术比较成熟,这样的情况在胎儿期即可查出,因此出生后基本见不到。更棘手的是,对于超声检查来说,这类疾病在胎儿期尚可借助母体作为检查手段,定性诊断困难相对小一些,而一旦胎儿出生,由于缺少母体的透声窗作用,超声诊断难度就更大了。

面对同事的期望,看着患儿家人的悲伤无助,一种无可名状的压力向丰荣红袭来,他决定接受罕见病例挑战。

丰荣红将科室里所有的检查探头都轮番捂热,然后认真细致为患儿检查。经过分析,超声诊断倾向“骶尾部畸胎瘤”,但这同时还要排除骶尾部脊柱裂的可能。“畸胎瘤和脊柱裂在这个部位发病,临床表现非常类似,但治疗方式却完全不同。”丰荣红告诉记者,为进一步确诊,他又联系了医院影像科、普外科和小儿科专家进行会诊。最终,他们得出一致的诊断结论:骶尾部畸胎瘤。

诊断结果出来了,但新问题又接踵而至。由于当地医疗技术和器械的原因,该患儿无法在山南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为此,丰荣红和其他援藏队员积极协调,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患儿被送到安徽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手术非常成功,且手术结果与丰荣红提供的诊断信息、结论完全符合。

如今,患儿的“尾巴”不见了,骶尾部变得光滑平整,仅有几道疤痕,并痊愈出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疗援藏就是要将自己的专业技术留下来,成为本地医生的专业技能。正如丰荣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只有本地医生自己能造血了,医疗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援藏一年来,丰荣红将自己行医多年总结的技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西藏同事,并且抓住每一次诊疗的机会,口口相授、手手帮教,帮助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超声队伍。

有一种经历,叫援藏;有一种人生,叫奉献。

援藏一年,丰荣红有遗憾,不到两岁的小女儿无法照顾,每天只能通过视频看到;援藏一年,丰荣红更有收获,他和当地医务工作者并肩作战,祛除患者病痛,守护他们健康,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援藏经历是人生一笔宝贵财富,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丰荣红如是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