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退伍不褪色 老兵建新功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19/04/23

■ 记者 冯冬梅 王陈陈

励志圆梦

成为一名医生,是梅连超儿时的梦想。1998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舍弃了已分配好的工作,参军入伍,到兰州军区某部队医院服役,成为一名军医。

2003年,当非典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人们唯恐避之不及时,梅连超却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决然申请去了小汤山医院,成为活跃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3个月的抗击非典工作,给他留下了抹不去的回忆,也让他见识到了病魔的残酷和生命的顽强。

“在治疗区,不仅是医疗技术与病魔的对抗,更是一场患者自身心理方面的较量。”梅连超表示,由于医护人员身着防护服,来此接受封闭治疗的患者看不到他们的面容,起初都有较强的抵触心理。通过向患者表明自己的军医身份,耐心地沟通交流后,患者才慢慢放下戒备之心,安心接受治疗。当时第一位病愈出院的患者,是一个30多岁的壮年男子。在治疗的20多天时间里,他经常会与梅连超聊家人、孩子,向他倾诉思念之情。离别的那天,男子送给梅连超一个杯子,上面印有他和梅连超的合影。他说自己要永远感谢医生赐予他第二次生命,今后一定会好好地活着。

那一年,梅连超被授予“全军优秀党员”称号,并荣获二等功。

志愿献血

2003年12月,梅连超复员,先后在市卫生局传染病医院、市人民医院工作。

脱下戎装,一颗报国为民的初心不改。2004年的一次献血,让他在奉献爱心的道路上不断前行。那是一个周末,梅连超在市两宫广场附近看到了一辆献血车。他走上车,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

几天后,正在上班的梅连超意外接到了血站打来的电话:“您的血型很特殊,是RH阴型血,在汉族人中差不多只有0.2%-0.5%的比例。如果该血型的人生病了需要用血,寻找同血型的人会比较困难……您愿意加入献血志愿者队伍吗?”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血是稀有的“熊猫血”,没有任何犹豫,他当即答应了下来。

从此,梅连超的生活与市血液中心紧密相连。作为一名应急献血员,他要求自己必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刻准备献血拯救他人;他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错过生命的召唤;尽量不抽烟喝酒,饮食口味以清淡为主;每天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

由于“熊猫血”稀少,血液库存常常供不应求。只要接到血液中心的电话,梅连超都会在第一时间前去捐血救人。“自己献出一点血,就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而且于己并没有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呢?”梅连超说。

2009年的一天中午,正在午休的梅连超突然接到电话:一位市民遭遇车祸,流了很多血,如不能及时输血,生命堪忧。梅连超二话没说,立即赶往淮北矿工总医院献血,把伤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2010年9月,梅连超到浙江医科大学参观学习,还没走进大门,就看见一个姑娘面对媒体的摄像机说:“我爸爸急需‘熊猫血’,否则就保不住命了……”原来这位姑娘的父亲病情危重急需做手术,老人的血型是“熊猫血”,当地血液中心的库存仅有几百毫升,远远不够手术所需。情急之下,他的女儿向浙江电视台“搜搜看”栏目求助,希望有热心人能出手相助,帮助她的父亲渡过难关。听到“熊猫血”这三个字,梅连超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我就是‘熊猫血’,抽我的血吧。”这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填完表,检查合格后,梅连超捐献了400毫升血。两天后,患者顺利度过了术后危险期。这一次的出差学习,也成为梅连超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一次外出。

助人为乐

“我是医生,更能体会生命是多么珍贵美好。每次伸出手臂,想到自己的鲜血输入别人的身体,给予他们活下去的希望,总会感到心潮澎湃。”从2004年至今,梅连超共献了3600毫升血。

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喊梅连超为“熊猫大侠”,或是“阿宝”,称赞他有爱心。“他总是尽可能地帮助有困难的人。”同事这样评价他。一次,梅连超到住院部查看病人情况时,发现一位患者的伙食非常差。“这样营养哪能跟得上?”了解到患者家庭条件困难,他每天自己掏钱买来可口的饭菜送去,直到患者康复出院。

他视患者为亲人。一次,一位需要手术的患者给梅连超送去红包,梅连超为了让患者放心先收了下来,随后悄悄地将红包里的钱交到了患者的住院费里。患者出院时得知此事,感动不已,为他和科室送去一面锦旗表达谢意。

去年9月的一天,一位鼻子大出血的病人前来就医。看到病人病情比较危急,却又迟迟挤不上电梯,梅连超咬着牙,将病人背上了七楼。类似的事情他还做过很多。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虽然戎装不在身,但积极地帮助他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梅连超的回答掷地有声。

献身公益

目前,我市稀有血型的市民共400多人,而和梅连超同血型的只有几十人。身为医生,梅连超了解血库缺血的严重性。为此,他主动加入淮北市红十字会稀有血型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和其他献血志愿者们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普及献血常识的同时,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他们走街入户,慰问困难群众和复退军人,多年来共募集慰问金及慰问品达数十万元。

梅连超还是市应急捐献机采血小板第一人。当时,许多人对机采血小板不了解,认为对身体有伤害,而医疗上却对血小板需求较大。梅连超了解这一情况后,带着朋友来到中心血站,在朋友的“参观”下现场捐献血小板。“我是医生,我现场以身试采,你们该相信机采血小板对人体无害了吧?”梅连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大量宣传机采血小板,让身边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

2012年,梅连超被评为助人为乐“中国好人”。他多次建议与协调,为淮北的“中国好人”争取到了一项“福利”:为每一位中国好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体检一次。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做好本职工作外,梅连超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成为淮北“中国好人志愿者服务队”中最活跃的队员。他经常到社区义务劳动,参加全市各类志愿服务。对于梅连超来说,退伍不褪色,角色虽然换了,环境虽然变了,岗位虽然换了,但自己仍要永葆军人本色,以老兵的姿态再立新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绚丽绽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