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俞晓萌
近年来,全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高院的精心指导、市委的坚强领导、市人大的有力监督和市政府、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审判质效、队伍能力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2018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92481件,审执结87038件,结案标的额371.97亿元;其中,市中院受理案件8074件,审执结7713件。市中院蝉联五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在司法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民法院”“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省双拥模范单位”,全市法院共有60个集体、81人次获市级以上表彰奖励。相关工作受到最高法院院长周强、省高院院长董开军、市委书记黄晓武等领导的多次批示肯定。
服务大局、唯有实干方笃行
围绕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强化司法应对举措,做到中心工作有所需,司法保障有所应。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发两个通知部署相关案件的审判执行。认真落实市委“三报到”制度,全体党员干警迅速到所属社区请领任务,在社区统一安排下参与防控。创新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立案、审判、执行相结合的执法办案模式;有效抓住居民小区、卡点疫情防控登记个人信息较全的时机,逐案摸排并深入小区找到248名长期下落不明的被执行人,执结案件142件,执结标的额917万元;妥善处理涉疫情案件,赵某口罩款诈骗案入选最高法院发布的第一批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件。狠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执法办案工作,制定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保障意见,扎实开展“江淮风暴”助力复工复产专项执行,执结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债务案件159件,执行到位金额1113.4万元。
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帮扶定点扶贫村、结对贫困户,妥善审理农村土地确权、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案件385件。审结各类环境污染案件96件,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犯罪。率先对金融案件集中管辖,与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受理金融案件2777件,审执结2530件,涉案标的额18.1亿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进行调研,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淮北市最佳改革创新案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制定服务保障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意见,《人民法院报》头版报道,市委书记黄晓武批示肯定。审结涉民营企业案件14169件,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权和财产权。充分发挥破产制度在促进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中的作用,审结公司清算、破产、“执转破”案件52件,清偿债权3.86亿元,推动“僵尸企业”平稳有序出清。
破产和解、新路子破老问题
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烂尾楼”问题,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关乎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新官要理旧事”的态度,把解决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民心工程、系统工程、德政工程常抓不懈。
面对难办证问题,市委市政府探索出“党委领导、政府承办,市区联动、以区为主,部门协同、并联审定,依法依规、联手追终”的工作新路径,全市169个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中已累计解决77个项目,4.7万余套住房上了“户口”。
面对“烂尾楼”问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中院探索创新“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配合、司法保障”的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审前做好分析预判,创新管理人组成和后续监管制度,全市8个“烂尾”楼盘达成破产和解,累计盘活资产61.1亿元,住宅、土地149.7万平方米,最大化保护了6000余户拆迁户、购房户和1800余名债权人利益。新华社专题报道,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批示肯定,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首次被写入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扫黑除恶、正义昭彰安民心
横行乡里、垄断经营、敲诈勒索、“套路贷”……百姓深恶痛绝的黑恶势力,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现实威胁。全市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部署要求,以“破案攻坚”开路,以“打伞破网”断根,以“打财断血”绝后,以“问题整改”提质,依法严惩黑恶势力犯罪。
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累计受理涉黑涉恶一审案件29件202人并全部审结,受理二审案件19件149人、审结18件147人,年某等16人涉黑案入选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典型案例。
坚决“打伞破网”,审结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的国家工作人员犯罪案件4件4人。坚决深挖彻查,移送涉黑涉恶线索110条。突出“打财断血”,依法对8名黑社会性质组织者、领导者判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125名被告人判处罚金1776.7万元。坚持“打”“建”并举,深度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及时发送司法建议90条,为长效常治打牢基础。
执行攻坚、快马加鞭未下鞍
“基本解决执行难”是人民法院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全市法院认真贯彻最高法院、省高院部署要求,坚决打好“江淮风暴”执行攻坚这场硬仗,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共受理执行案件34256件,执结31345件,执行到位金额28.96亿元。
决战决胜执行难,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一直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听取全市“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情况汇报,市委书记黄晓武五次就执行工作作出批示,率先成立市攻克执行难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大常委会两次专题听取执行攻坚专项报告,共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0余人次观摩、参与执行。联合市纪委监委出台对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失信行为的惩戒办法,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省高院院长董开军批示肯定。
加强执行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攻坚成果,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进军。对接本市各大银行建立“点对点”网络查控机制,把存款查冻扣一体化作为银行参与“一案一账号”案款管理的先决条件,共发起网络查询7.28万次,冻结资金19.41亿元;与不动产登记、国土、车管等部门联动,查封房屋2253套、土地108宗、车辆2283台。出台《淮北市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工作指引》,共纳入失信名单16353人次,对26848人次限制高消费、出行出境,2613人迫于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义务。出台关于适用自诉程序打击拒执犯罪的意见,判处刑罚30人,拘留1041人次。推进团队建设,组建新型执行团队21个,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建立失信修复等正向激励机制,依法及时删除失信被执行人5899人、企业1276家。
深化改革、破难补短强弱项
将改革进行到底,新时代的最强音。全市法院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法院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落实“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改革,制定法官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优化审判资源配备,按照30%法官办理70%简案、70%法官办理30%繁案的指导原则,组建民商事快审、精审团队,实现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
综合考虑我市同城化程度高、办案量不均衡和专业化审判需要,率先在基层法院推行金融案件、劳动争议、行政诉讼、仲裁执行案件集中管辖,实现从过去道交、少年审判两类案件的“小集中”到六类案件的“大管辖”。
加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开跨域立案、网上立案诉讼服务。新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设立特色调解室82个,加强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商会调解的指导;委派、委托调解和确认人民调解协议2032件;联合市司法局、律协成立律师调解工作室,组建由13家律所和111名律师构成的调解队伍,2020年以来律师主持诉前调解2503件。
党建引领、固本培元夯基础
党心聚,人心齐。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荣获市直机关十佳党建创新品牌,《安徽新闻联播》《淮北日报》头版专题报道。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干警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担当。
抓好三个主体,发挥三个作用。抓好党组自身建设,扎实贯彻党组工作条例,修订党组中心组学习细则,制定中院党组主体责任、专责机关监督责任、党员领导干部问责“三个清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发挥党组凝聚力战斗力作用。抓好支部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在市直单位率先完成支部标准化建设,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机关党建与发展论坛上作为示范点推介,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制定党建督查办法,坚持周五政治、业务学习双例会,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全市法院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攻坚克难,奋力开拓创新,推动法院工作新发展,为加快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