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技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淮北日报 2020/04/06

■ 记者 俞晓萌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建市6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始终坚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尤其是2016年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整体要求,以建设绿金科创大走廊和国家高新区为主抓手,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近年来,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总抓手,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负重前行,奋力拼搏,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动全市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淮北经济转型发展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拓展技术领域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993年12月,在市科技局的指导帮助下,淮北市生化制药厂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第一个“火炬计划”项目——华蟾素注射液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开启了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历程。二十多年来,安徽天地人集团研制开发的高耐磨输送带和耐磨橡胶筛板、淮北凡尔康电子公司开发的80mu160wv化成箔等产品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安徽华润金蟾药业、凡尔康电子、安徽雷鸣科化获批国家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为指导和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自2000年以来,市科技局先后制定实施《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办法》《淮北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2019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攻坚行动工作方案》等措施,强化主体培育,突出企业主体、创新载体和产学研一体,引导各类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

同时,市科技局着力加强对规上工业企业统计分析,完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库,重点扶持现有高企做大做强,推动上市融资,带动产业壮大;针对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一对一帮助,对照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四个主要指标,突出重点,在专利申请、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科技管理体系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帮助修改完善高企申报材料;对具备高企申报条件的,指导完成高企材料编写,适时推荐上报。此外,加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充实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预备队”。

2019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家,总数达到112家,增长60%,增幅全省第一。

倾心“筑巢引凤”

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市科技局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充分依托网络、电视、新闻媒体等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并通过外出考察与深入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产业资本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有效对接,在项目商谈、股份制企业设立、公司章程商定等给予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建设项目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2014年以来,在各部门的共同支持努力下,我市先后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8个来淮创新创业。相邦复合材料、淮海奥可、卓泰化工、果力智能、长淮新材料等7个人才团队入选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获得省扶持资金3700万元,一批科技型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其中,安徽相邦复合材料公司依托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人才团队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强大科研攻关能力,大力推动铝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领域应用,产品在国产大飞机、天宫二号、量子卫星等领域应用,承接总装备部重点项目任务。同时,拓宽铝基复合材料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2017年,淮北市政府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相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共同打造国际领先的中国陶铝峰产业基地。2018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商飞、中铝集团、上海交大、均瑶集团高层共同商定,由中国铝业集团牵头,在淮北投建航空材料生产基地,加快陶铝新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

天津大学许春建教授人才团队组建的卓泰化工,在碳基材料领域研发和转化上掌握了国内外领先的重大先进技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与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人才团队组建的相邦新材料,分别成为我市打造铝基、碳基新材料千亿板块的领军企业。

强化体制创新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一直以来,市科技局围绕铝基新材料、煤化工合成材料、高端煤矿装备、电子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着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研发平台,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产业优势,加快产业技术升级。2019年,兑现财政科技支持资金14092.86万元,拉动全社会研发投入13.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39%。主动学习借鉴徐州、合肥、蚌埠、芜湖“一室一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建设科技支持措施、政策,深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备案和绩效考评改革,推动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2019年9月27日,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孵化五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不仅是我市为引进中科院人才团队及高科技企业搭建的平台,也是中科院机构在淮北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产业化项目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淮北实现科技创新、加快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的重要抓手。

目前,全市已建立院士工作站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家,成立了民用爆破器材、热塑性及弹性材料、矿山机电装备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7年,与清华大学联合建立了“多糖化学品联合研发中心”,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淮海集团机械工程技术研究院、铝型材表面处理技术创新联盟、煤化工合成材料联合研发中心以及特种材料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建中。

搭建平台载体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在支撑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企业孵化方面,创新平台与创新载体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激励引导,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市科技局持续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制定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暂行)》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暂行)》等配套政策。该政策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应用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对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给予重点扶持,对企业购买省外先进技术成果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行补助和绩效奖励。2019年,市科技局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转化科技成果46项,全市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8.48亿元,同比增长78%,增幅全省第七。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获奖总数居全省第六。陶铝新材料研发获批省“卡脖子工程”项目支持,中科(淮北)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揭牌。

2016年,经过半年的改造,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摇身一变成为了源创客科技孵化产业园区。当年9月,“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单项赛全国总决赛首场比赛在源创客科技孵化产业园区打响,全国的众多创客精英在相互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的同时,深刻感受到园区的魅力,表达了入驻的意向。如今,源创客科技企业孵化器集“投资+培训+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资源整合”六位一体,致力于为创业企业提供战略指导、运营管理、投融资等企业发展方案,搭建了一个创新与创业、科技与经济良好结合的平台。2020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对源创客众创空间备案国家众创空间进行了公示。

一直以来,我市重点围绕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创客入驻孵化器,涌现出海聚科技公司高新电子信息、天路航空公司无人机技术、濉溪县与阿里巴巴合作的“村淘”项目等一批创业典型。引进北大方正、恒源泰集团建设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方正智谷众创空间和源创客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势头良好,入驻梧桐树众创空间的安徽果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工业4.0柔性制造的智能机械手”项目,在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总决赛中夺得冠军。2019年,成功举办淮北市首届“激情创业 圆满淮北”创新创业大赛。

奋斗奋进只争朝夕,实干苦干不负韶华。如今,作为正处于转型发展崛起中的资源型城市,全市上下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突出创新驱动、招商带动两大发展引擎,注重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的引导下,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地区经济“地下到地上、黑金到绿金、单元到多元”的转变。

新时代、新起点,新担当、新作为。市科技局全体干部职工将以勇立潮头、再次起航的豪情壮志,全身心投入我市科技创新发展事业,为实现淮北转型发展崛起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