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志良
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坚持把老年教育融入到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之中,科学制定老年教育发展目标,以扩大老年教育供给、提高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重点,不断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积极助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市下辖三区一县,含18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418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203.45万,其中,老龄人口31.26万人。目前,我市有市级老年大学1所,县区级老年大学3所,建立老年大学的市、县(区)比例为80%。街道老年大学(老年学习学校)13所,建立远程教育老年学习点的乡镇(街道)数16个,建立老年学习点行政村(居)数278个,经常性参与老年学习教育活动人数约8万人,占全市老龄人口比例的20%以上。
有效整合各类老年教育资源。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向区域内老年人开放场地、图书馆、设施设备等资源,为他们便利化学习提供支持,积极接收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入校学习。推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老年教育机构共同参与老年教育课程开发,面向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2016年,淮北卫校获批“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近年来,该校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生态”,向专业与产业的结合点要方向,向专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要发展,向专业对行业的服务贡献度要效益。积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养老服务业发展需要,在完善护理专业建设和落实专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教育,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自觉加强护理专业师资队伍和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发挥了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不断优化老年教育模式。坚持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教育机构、区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以及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体育健身场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等,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活动。现已初步建立了“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社区老年教育网络。
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开通“安徽全民终身学习网淮北子网站”,运用信息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导学服务、个性化学习推荐等学习支持。积极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闲暇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方面的教育,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生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和各类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模式,引导开展读书、讲座、参观、展演、游学、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
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整合利用社区居家养老资源,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各类社区居家养老场所内,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教育。积极探索在老年养护院、城市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中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展示学习成果等形式,推进养教一体化,推动老年教育、志愿服务融入养老服务体系,丰富住养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终身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养教结合”工作项目已在乡镇(街道)敬老院内相继启动。近年来,我市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建立“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的健康养老业态,14家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面对养老人才的匮乏状况,我市创新人才培训模式,出台人才激励机制,每年实施养老服务人才“333”培训计划,先后邀请上海、台湾知名养老专家授课。按照“六个一”标准对养老服务中心进行建设改造,打造100家功能完善的“开放式”养老服务中心,3家县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成运营,已开展老年教育5800多人次。
我市老年教育成绩斐然。淮北相城老年大学先后被评为安徽省老年大学示范校、全国企业老年大学示范校、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安徽省老年教育先进单位,2016年被评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学校办有校报《老年大学报》、校刊《淮北相城老年教育》,设有合唱团等多个艺术团体,相继成立了书画研究会、摄影研究会、诗词研究会。舞蹈团的舞蹈《酥油飘香》不仅跳上了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还跳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晚会;交谊舞团在全国第九届国标舞比赛中获得集体舞一等奖。2016年10月,淮北市老年大学参加第五届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原创舞蹈《繁花似锦》获汇演最高奖金牡丹奖。海孜社区老年大学被评为2017年安徽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相城老年大学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