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朱成凌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由原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淮北师范学校和淮北艺术学校于2014年9月整合而成。学校始建于1950年,有长达68年的中专办学史和40年的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历史。建校之初,学校占地不足30亩,教职工20余人,仅开设3个专业,在校生不到400人,现已发展成为占地521亩,建筑规模20万平方米,各类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近6000万元,教职工393人,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坛新星、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专家等名优教师69人,开设含机械加工、计算机、学前教育等9个省级重点专业在内的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6000余人的中职教育优质示范校。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近10万人,为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匠心独运,精益求精”的校训雕刻在学校大门的外墙上;“和谐奋进、务实创新”的校风撰写在学校广场的景观石中;“博学强技、因材施教”“ 求真笃行、善学致用”的教风学风浸润校园。
让每一个空间都体现专业特色是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各专业系部的教学楼内,每系一个主题,充分展示学校文化、本系特色大类专业文化精神。时刻激励学生惜时、守纪、团结、奋进、务实、创新。
除了校园文化,该校还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教室是班级文化的外观,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积极向上、充满情趣和体现班级思想的教室布置,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也为紧张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亮色。
建美丽校园 做幸福师生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是莘莘学子逐梦的殿堂,在这里享受优质的职业与技能教育资源、体会到学习和成长的乐趣,他们为“苦学”变“乐学”而幸福;该校常年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资助,让他们重拾希望,他们为深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人性的关怀而幸福;一批批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锤炼秉性、增进技能,为人生的成长和奋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跨出校门,他们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无悔而幸福。
在201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安徽省选拔赛中,该校17位参赛教师全部获奖,其中,获全省第一名8个,一等奖占全省的26%,成绩远超全省其他学校;在2017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优质课和优秀教学软件评选中,这所学校的教师共获3个省一等奖、11个省二等奖、6个省三等奖的优秀成绩。
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学生共获11个奖项,其中,张宇和张栖胜同学获国家级二等奖;申宝典、刘莹、纵露、蔡欣欣、张宇、张鹏程、余心池、王家和和刘靖宇等9位同学获国家级三等奖。奖牌总量居省中职学校第二名,并列全国中职学校第十一名。
在“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在安徽省喜夺桂冠后,又以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和8个优秀奖的好成绩在全国决赛中喜获佳绩,占安徽省在全国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陈若海老师指导的书法作品《墨池记》、王磊老师指导的视屏作品《梦,开始的地方 》、王育红老师指导的雕纸作品《忆十二钗》等三件作品获一等奖;王磊 、汤锋 、周曦曦 、王育红、徐德乾和邵曼六位老师获得“第十三届文明风采”优秀指导教师奖;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也在全国参赛的1462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组织奖”。
“三育”“三园”相得益彰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积极开展“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和“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创建美好校园。
严格升旗仪式,每周坚持升国旗,坚持国旗下讲话制度。通过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通过校会、班会、板报、广播站和召开家校安全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制定严格的安全制度和详细的安全应急预案;学校每位教师都和学校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截至目前,学校无一例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注重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现有莽草书社、蓝色画会、舞蹈社、围棋社、文学社和古筝社等社团,每周定期开展活动,有主题、有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升了学生的各项技能。
开展各类各项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广播操、拔河、跳绳、踢毽子、经典诵读、征文演讲、声乐、舞蹈、钢琴和绘画手工展示等各项比赛经常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素养。
为学生量身定制心理讲座,帮助他们扫清成长道路上的灰尘和障碍,打开学生心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特色办学 质量立校
淮北工业与艺术学校是安徽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瞄准安徽建设技能大省、打造技能强省的目标和淮北市关于“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城市转型新要求,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模式创新,大胆实施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组建淮北机电、淮北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实施职教园区统筹下的中高职“六统一、五对接”一体教学和技工教育模式下的“前校后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淮北汽运公司共建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金方集团、淮北中页电子、海聚科技等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安徽省恒正建设工程项目有限公司、淮北捷安汽修厂、淮北神龙汽修服务有限公司等建立校企合作的“厂中校”模式;和江汉光电合作,成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型实训基地;和安徽冠成教育联合开展企业员工培养培训与产、教、研一体企业产品研发;和兆维电器有限公司共建售后人才培养基地、生产型实训基地和售后服务中心;大力推进附属幼儿园服务区域学前教育和专业建设。
现学校正积极规划开办教育宾馆、教育旅行社、平面广告公司、计算机维修与网络公司以及动漫制作公司,努力实现所有专业均有产教实体,以“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工学交替常态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