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3个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我们认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2020年是《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启动实施的第二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开局之年,作为历史上曾经“因运而兴,因运而盛”五百多年,如今拥有皖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城市——淮北市,要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建立机制,为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安徽省“重要窗口”做出最大努力、贡献最大力量。
一、强化担当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精心谋划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党中央推动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战略决策。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又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描绘了宏伟蓝图;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案》强调,要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可见,虽然在沧海桑田的岁月长河中,大运河淮北段河道全部掩埋在地下,现在只能追忆曾经“漕运帆樯去似飞”“万尾鳞鳞汴岸舟”的繁华盛景,但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却迎来了历史上最好时期。
二是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案》强调,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通济渠(汴河)、江南运河等10个河段,涉及江苏、安徽等8个省市;大运河淮北段通今贯古,承西启东,融汇中原文化、楚汉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多样的特点。可见,地处“扼汴河咽喉,当南北要冲”的大运河淮北段,在通济渠(汴河)中位居中枢地位,“曾是国家的生命线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还是一道蕴藏着无数宝藏的地下文化长廊”,历经千年岁月洗礼,当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要有思路、有作为、有创新、有成效、有亮点。《方案》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大盛举,对于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具有顶层设计的重要意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目前正处于试点建设阶段。为此,要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规划先行,项目投资切莫盲目跟风,不接地气;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利用、在利用中永续发展,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要多形式推进活态传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非遗”展示馆、“见人见物见生活”文化生态保护区;要树立合作发展新思路,积极对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可见,大运河淮北段曾经见证了通济渠(汴河)从开凿、发展到繁荣、没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已成为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中最为重要和最有特色的河段之一;淮北市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地带,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是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城市,完全有条件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从更高的站位,充分了解和把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与特质。据专家学者介绍,“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具有国家或国际意义的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或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兼具爱国教育、科研实践、娱乐游憩和国际交流等文化服务功能,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建立、扶持和监督管理的特定区域”;“国家文化公园兼具国家公园和文化公园两类空间的特性,除了国家公园基本功能外,还包括遗产保护、文化传承利用、科普教育功能等,而且更加讲求家园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则是依托原有的运河文化遗产和运河文化故事资源,以“运河文化”为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通过运河文化主题,结合各种运河文化元素在景观上的运用和表达,构建集运河文化传播、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公共空间。同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又是一项文旅融合的新实践,要通过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向观者展示大运河的精神内涵,并肩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责任。可见,大运河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的任务,就是“将大运河文化精神赋能于国家公园展示体系,让观者在沉浸式的体验和感悟中,理解认同大运河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是以科学的理念,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大运河沿线很多城市正在谋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8年4月,江苏省率先启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规划》编制工作;11月,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国际设计工作坊的开营式上,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首批规划了22个核心展示园,25条集中展示带和148个特色展示点。2019年8月,江苏省无锡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上提出关于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两规合一,已启动规划编制;9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2020年3月,江苏首家市级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淮安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同时,河南省洛阳市、山东省济宁市等也在积极谋划布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幕业已开启。可见,淮北市委、市政府要抢抓战略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作为,主动参与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当中去,为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谱写淮北转型崛起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强化探索意识,理清思路,科学施策,齐心协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在文化公园的基础上创造的文化景观,体现出对中华核心价值的保护展示。然而这在我国毕竟是第一次,目前缺乏规范的标准、完善的法律,也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以及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尚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是既要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又要重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则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明珠,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之中,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要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引领,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使之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大长廊。
二是既要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下去”,还要让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一方面,要加强对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修缮,这既是遗产保护的需要,也是建设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需要;另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可持续的合理利用原则,在保护物质遗存的前提下,进行必要修缮、适度开放”,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让大运河文化遗产逐步“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
三是既要打造“城市里的公园”,更要打造“公园里的城市”。要通过建设“城市里的公园”逐渐升级为“公园里的城市”,导入国家文化公园LOGO标识系统,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即:立足特色运河文化,进一步梳理分析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识别具有代表性、资源分布密集、文化价值突出、主题鲜明的资源富集区域,根据资源富集区内资源分布情况和文化价值,构建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
四是既要融合接轨周边,又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要在形成整体合力上下功夫,高度重视与兄弟省份运河沿线城市的协调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运河文化项目;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大运河文化为底色,做好品牌推广工作,并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优势,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实现运河沿线城市“各优其优”“各美其美”。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有效利用大运河元素,助推文化旅游业发展。淮北市要将运河文物、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和公园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文化景观,服务运河沿线的普通群众和外来游客。要组织、支持和鼓励文艺工作者以传承弘扬大运河文化为主题,依托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淮北大鼓等传统艺术形式,结合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推出一批体现大运河文化特点、适合在大运河沿线城镇开展的各类文艺活动,形成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
二是尝试规划与试点实践相结合,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基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高站位统筹规划,更要注重在实践中汲取成功经验,如柳孜运河遗址已建起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大棚,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建设的隋唐运河古镇一期项目建成等。此外,在进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应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选择其中成功案例作为示范,重点扶持,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的龙头和样板。
三是树立创新思维,多方位、多层次展示大运河文化。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既要具备文化景观要素的灵魂,也要塑造文化给予大众生活的美感,更要用创新的形式展示运河文化。特别是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已被国家定位为展示隋唐大运河文化的重要场馆,集学习教育地、文化休闲地和旅游目的地于一身,在策展过程中要着力全面反映隋唐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同时增加数字、多媒体等高科技展陈方式,通过体验互动活动,帮助公众从不同角度认知大运河,如“运河科技体验”“运河考古体验”“运河环保体验”等。可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的建设,要突破传统思维,用多角度的表现形式,如文学、艺术、文物、非遗、美食、文化活动等,让参观游玩的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解、认识、热爱运河文化。
还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具体规划保护与活化利用中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整体性展示与特色性体现的关系;二是物质性展示与精神性传播的关系;三是项目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四是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五是规划评审与事后监督之间的关系;六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
三、强化进取意识,发挥优势,彰显魅力,多措并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
积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既是淮北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着力打造淮北转型崛起的“煤城”样本的重要举措,而其前提是挖掘好和提炼出大运河文化带淮北段的丰富内涵和优势特色:
其一,运河文化,绚丽多彩,熠熠生辉,充分彰显唐宋文化魅力。据史料记载,自唐朝中叶起,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段开始成为维系中原王朝政治中心和江南经济重心联系的大动脉,强大的交通运输功能带动了两岸城镇、驿站、村落的兴起和发展,作为大运河的衍生物,它们与大运河一同构成了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北市境内因运河而兴的城镇、驿站、递铺,就有柳子镇、第城驿、保安驿、百善驿、三铺、四铺、五铺等。依托大运河兴盛的柳孜镇,商铺酒肆林立、客商云集,景象繁华。1999年、2012年柳孜运河遗址两次重大考古发掘成果,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确立了柳孜河运遗址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虹桥遗址、木岸狭河水工设施为目前大运河考古所仅见。柳孜运河遗址考古成果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历史增添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为开展中国大运河隋唐运河段的考古找到了极为重要的切入点,提出了中国大运河考古的新课题。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评价 “柳孜运河遗址和洛阳含嘉仓遗址对于中国大运河来说,是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其二,汉风汉韵,浪漫雄浑,以画像石为代表的汉代文物遗存丰厚多彩,尽显汉文化的璀璨和辉煌。秦汉时期,依托睢水交通便利,相城曾为郡为国数百年,人口稠密,文化经济发达,是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汉文化发展的重要中心区域。临涣古城墙遗址(古称铚邑)作为一处春秋至汉代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不多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土城墙,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汉代画像石是淮北市汉代文化遗存的重要载体,涵盖画像石棺、画像石墓、画像石祠等,其种类全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秦汉时期,齐鲁文化、道家文化、商宋文化、楚文化在这里衍生、交融、传播,让淮北出土的画像石无论从内容、种类或数量上,还是它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皆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淮北汉代画像石,以它特有一种的文物形态,一种特异的风貌,展示了璀璨的汉代文化,业已成为展现淮北历史文化的象征和符号。
其三,名人荟萃,英才辈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特性,孕育了一代代峨冠博雅的风流人物。淮北市有着7000年的悠久历史,为县、为郡、为都,风云涤荡,几度辉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上人才辈出,犹如群英荟萃,星光灿烂,其代表性人物有被称为“儒家八派”之首的颛孙子张,“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著名的唯物主义先贤桓谭、酒圣刘伶、《梅花三弄》笛曲的创作者桓伊、“鹤立鸡群”的嵇绍、丹青妙手戴奎等,每一位贤达都光彩四射,各领一代风骚,他们所创造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和音律歌赋影响深远,为后人铭记、敬仰、传颂。
其四,琳琅“非遗”,多姿多彩,植根于淮北文化沃土,地方特色鲜明。淮北市还拥有众多大运河流淌伴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留了丝弦、坠子、大鼓等一批非物质遗产和传统习俗,如风靡一时的淮北花鼓戏、声韵铿锵的淮北大鼓、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誉的口子酒酿造技艺,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的临涣包瓜酱菜,种类繁多,地域特色鲜明。千百年来,由于运河文化的滋养,淮北这座运河名城融汇了南方的精致、和谐、典雅与北方的粗犷、豪放、仗义,集聚了中国南北各地的特色物产、饮食服饰、风情民俗,形成了开放、包容、淳朴的地方文化。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打造高品位的国家文化公园,就应当将上述大运河淮北段独有的运河文化内涵和元素,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文化地标、文化景观等工程,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示出来。
为此,我们建议:
1.新建柳孜运河考古遗址公园。柳孜运河遗址是迄今通济渠段考古发掘成果最多、遗迹最丰富的大运河遗产。《纲要》已把柳孜河运遗址列入大运河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建设项目;2020年,国家文物局编制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送审稿),拟规划建设5处大运河遗址考古公园,柳孜河运遗址列入其中。柳孜河运遗址在中国大运河占据了显著地位,通过打造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使之成为大运河寻踪探秘考察旅游地、大运河遗产研学旅游基地、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文化展示窗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示范地。
2.提升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展览档次和品位,新建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纲要》明确把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列入大运河特色博物馆体系建设提升工程。要结合国家大运河博物馆体系建设工程,提升陈列展示品质,继续加大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建设力度,力争把它打造成大运河博物馆体系中有显著影响力、国内为一流的专业博物馆和大运河文化研学游基地。新建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要全面展示考古发掘现场河道、堤岸、桥墩等重要遗址和出土文物,通过声、光、电、互联网+等多种展示形式,科学、准确、全面地再现柳孜运河遗址的历史风貌。
3.打造大运河淮北段文化展示走廊。要妥善处理运河古镇如铁佛、百善、四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选取重要区域进行考古发掘,选取代表性遗址建设小型展示场馆,在重要点段制作安放运河文化展示图版、说明牌、文化墙等;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资金,规划建设以柳孜运河遗址风景区和柳孜古镇文化遗产为主的文化休闲功能区。
4.推进临涣大运河古村镇保护展示。《纲要》已把临涣大运河古村镇保护展示工程、临涣运河古镇记忆游项目列入其中。因此,要加强对临涣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精心打造“千年古镇·水韵流芳”运河古镇旅游品牌,做好古城墙遗址、观星台遗址、蹇叔墓等文物古迹保护展示工作,积极谋划南阁步行街、涣水长廊等文化旅游产业景点和项目;抓好怡心茶馆、南阁茶楼摄影基地、绘画基地建设,做好“互联网+”文章;做活做大临涣棒棒茶、马蹄烧饼、培乳肉、酱菜等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围绕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继续争取红色旅游和教育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精心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5.规划建设烈山窑遗址公园。编制烈山窑遗址保护展示方案,建设遗址公园和陈列馆,对窑址、作坊等重要遗迹进行保护展示,活化烈山窑烧造技艺,打造大运河文化研学游基地。
6.规划建设濉溪老城石板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结合濉溪老城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濉溪老城石板街文物保护维修和明清酿酒作坊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根据历史地图恢复濉溪老城格局,沿护城河建设环城生态绿廊,展示口子酒文化,重塑老城风貌,打造濉溪“酒镇”历史文化街区。
7.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展示工程建设。编制《古城汉墓保护修缮和展示工程方案》,推进实施保护修缮和展示工程;深入挖掘汉阙遗址及水牛墓深厚文化内涵,编制保护修缮方案,实施展示工程;实施石山孜遗址文物保护利用展示工程,展示淮河文明,建设石山孜遗址文化公园;编制榴园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修缮方案,对赵庄传统文化村落整修,为人们展示传统、生态的皖北民居;大力积极推进颛孙子张墓保护修缮工程,弘扬展示儒家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革命旧址的保护、传承、利用,做好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小李家)、双堆集战场旧址、华东野战军草庙指挥部旧址、渠沟大烧杀公墓的本体维修保护,完善展陈内容,提升展示水平。
8.完善遗产线路展示体系、标识体系和相关配套设施。重点打造临涣古镇——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故道——濉溪老城石板街——口子文化博览园——烈山窑遗址等遗产线路示范段;积极推动国道343(原省道303)与柳孜运河遗址等重要运河文化遗产点重合路段的线路改迁。
四、关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创新表达和促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探索,淮北市要充分加强统筹协调,突出规划引领,切实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做好四个统筹。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指导,扎实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一要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设立“淮北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作为市级管理协调机构。二要统筹利用发展改革、文化和旅游、文物等部门资源,发挥宏观政策综合效应的同时,加强市、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签约设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金。三要统筹大运河文化机构,加强学术文化研究;继续发挥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门研究;依托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论坛,深入解读中国特色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理念,大力宣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四要统筹各级政府工作合力,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纳入对相关区县政府目标考核指标,项目化推进、科学化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取得实效。
2.提高五个认识,高标准、高品位编制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规划》。规划要明确大运河淮北段遗产特点和文化内涵,以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公园建设为龙头,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布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一要充分认识到大运河淮北段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知晓度、美誉度、阐释度,要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的规划理念和思路作出深入探索,力争做到个性化、差异化,统一规划,科学推进。二要根据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三要围绕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目标,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关键领域,系统推进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不得侵害沿线群众合法权益。五要从规划一开始就需要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人文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特色挖掘、主题定位设计等模块进行规划评估,实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建设的准建立项制度,保证宏观把控基础上的细节规划。
3.多方施策,狠抓项目建设,精心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坚持以项目为抓手,重点推进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公园等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以此为基础打造首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一要狠抓文物保护类项目,对列入国家、省和市大运河保护规划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区,在其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控制,并依法经相关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二要狠抓环境整治类项目,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大运河淮北段环境整治工程,将运河沿线建成融交通、生态、文旅于一体的美丽复合廊道。三要狠抓基础设施类项目,按照旅游风景道标准,完善国道343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长廊慢行系统。四要狠抓文旅类项目,重点打造临涣运河古镇记忆游项目,进一步增强隋唐运河古镇、濉溪柳孜文化园、烈山窑址文化公园等运河主题旅游项目的运河元素,支持一批运河主题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3A 、4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4.立足优势,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淮北模式”。市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按照职能分工,配合县区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与问题。一要成立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园建设管委会,组织、筹划、建设、运营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园。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园由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公园和柳孜运河遗址景区组成,划定区域,由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园建设管委会单独管理,借鉴西安大唐芙蓉园成功模式,进行精心打造,使之成为大运河国家公园“淮北模式”。二要构建数字化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北段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和文化遗产数据库,深挖运河文化内涵,选择其中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题材建设“文化元库”。三要建立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常态化淮北市、宿州市合作协调机制,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一体化管理和运行,并专门成立公司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资源整合的运行主体。四要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精品运河文化旅游线路,创新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模式,促进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融入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旅游区段,打造世界级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节点城市,助力铸就全国统一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余敏辉,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朱永德,淮北市文物局局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