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家庭农场走出的“致富能人”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20年9月22日

□本报记者 任雷 文

作为一名普通农民,他热爱农村、热爱土地,靠着勤劳的双手让土地生金;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他免费向周边农民提供种养技术帮助,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奔小康。他思想上追求进步,致富不忘乡亲,通过产业扶贫等方式为当地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尽己所能助力脱贫攻坚。他就是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利辛县孙庙乡幸福村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浩。

稳定务工助贫困户增收

9月17日上午,张浩家庭农场分拣车间,65岁的张殿臣坐在小凳子上,边和其他工人聊天,边挑拣雪菜的菜根。挑拣好的雪菜开始进入腌制阶段,之后作为半成品销售给收购企业。

张殿臣的妻子因腿摔伤留下后遗症,失去劳动能力,2014年其老两口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两年的政府帮扶和个人努力,张殿臣家于2016年顺利脱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殿臣的儿子因为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此后儿媳离家出走,只剩下一个正在读小学的孙子,照顾儿子和孙子的重担重新落到张殿臣老两口的肩上。

“我家离得近,有空就来干活,一天50元,一年最少也能干上五六千元。” 张殿臣是一位乐观的老人,虽然家庭遭遇很多困难,但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房子改造了,厕所也改了,趁着能干就多累点,加上政府给的光伏、林补、养老金,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因为“活不重,工资不少,离家又近”,五十多岁的田美菊自过了年也一直在这里分拣雪菜根,“张浩对俺都挺好,不让干重活,工资按月发,从来不拖欠。”

田美菊是二女户,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因为重大疾病,其家庭于2019年9月份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田美菊丈夫现在村里从事公益性岗位,家里有土地流转收入并享受低保等政策,预计今年能顺利脱贫。”幸福村扶贫档案员魏影说。

“我就想着把咱村的贫困户能带动的都带动起来,通过流转他们的土地或者给他们托管土地,让他们来农场务工,先让收入有保障。”张浩告诉记者,他父亲是一位退休教师,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也很看好未来农业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就喜欢种地,包了这么多年的地,不管收成如何,从来不欠农民的钱。”

截至目前,张浩主动与幸福村有劳动能力又不便外出务工的贫困户,签订了劳务用工协议,平均用工每天工资50元左右,全年累计用工2000人次,实现户均年增收超过4600元。

土地流转带动村民致富

受七八月份连续降雨影响,张浩家庭农场几百亩往年效益很高的紫薯今年或将减产,但村民的收益依然有保障。

“接连一二十天的降雨,对紫薯生长影响很大。”张浩告诉记者,往年这时候,紫薯单个重量已经在1公斤左右,现在不少还不到0.5公斤,“紫薯还有一个月左右收获,减产是确定了。不过村民的务工收入、土地流转金都不会受到影响。”

趁着儿子返家的空隙,汝庄50岁的汤影会抽空到张浩家庭农场紫薯种植基地务工。“家里有孙子,我不经常出门,趁着儿子回来,他看孩子,我抽空出来干点活。”汤影边干活边说,“离得近,不耽误家里的事,一天能挣四五十元,够零花的。”

张浩家庭农场的紫薯种植不同于传统方法,栽种的时候直接用水管在打好的垄上插坑、灌水、栽紫薯苗,是一个技术活。“以前栽紫薯苗都是竖直栽种,现在我从山东那边学的技术,都是歪着栽,间距不超过20厘米,让苗躺着,苗须多接触土地,扎根多,结果就多,高产,正常情况下保底2500公斤,好的能达3500公斤以上。”侍弄土地多年,张浩对地里的活计都是一门清,他说,“以前老方法栽紫薯苗,间距都是尺把远,紫薯长得大、结得少,不高产,销路也不好,现在市场上更喜欢个头匀称的紫薯。”

“紫薯栽种时,每天务工人员30人上下,完工要20多天。”张浩说,他的家庭农场今年共栽种紫薯约600亩,加上小麦等其他作物,共有1100亩左右,包括合作种植的西瓜大棚。

73岁的周学义是利辛县王人镇五里村人,作为张浩家庭合作社成员之一,去年靠在农场种植大棚西瓜赚了十多万元。今年又种了25亩地将近60棚优质西瓜,收益不错。“这一块都靠着张浩的家庭农场,没有他牵线搭桥,你要说我一户二十多亩地西瓜,让人家来装车,人家也不来。”望着大棚中即将上市的最后一茬西瓜,周学义乐呵呵地说,“我们都依靠合作社联系销路,只要种得好,车到地头拉,不愁卖。”

“我提供土地和销售渠道,平时管理都是他们个人负责,管理得好,卖得好,就能多挣钱。”张浩介绍,近年来,他的农场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扶贫产业合作推介会,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带动了52户贫困户持续增收,其中12户贫困户土地入股带动,30户贫困户务工带动,10户贫困户农机托管带动。另外,对于年龄偏大、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张浩与他们签订托管协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因缺乏劳动力而导致家庭收益减少的困境。

尽己所能促进家乡发展

村里人都说张浩是个“能人”。张浩却说,他只是尽自己努力做了该做的事情,“村里人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但我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幸福村是典型的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导的皖北平原村,土地连片,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缺少特色经济作物。多年来,当地农民都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辛勤耕作,维持生活。

作为村里的80后“致富能人”,张浩深知“一人富裕不算富”,他一心致力于带动本村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共同致富,并于2013年12月成立了“张浩家庭农场”,通过发展优质小麦、大豆、玉米、紫薯等特色作物,利用秸秆饲养优质能繁母羊,最终在多次挫折后,率先在当地走出了一条“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多元化家庭式致富路子,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除了吸纳务工、合作种植等助农增收模式,张浩积极助力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致富,为贫困户免费提供能繁母羊和养殖防疫技术。后期,为了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张浩按照高于市场价每斤一元的标准回收母羊繁殖的羊羔,对于因养殖不当造成的死亡羊只,张浩家庭农场承担全部损失,仅此一项,受益贫困户年增收均超过1万元。

“针对当地年龄稍大群体务工收入薄弱的现状,家庭农场主要通过吸纳劳作,增加他们的收入,每年每户稳定收入在5000元左右。”孙庙乡扶贫办工作人员周晓琪介绍,该乡党委历来注重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融合发展,在扶持张浩等家庭农场不断壮大的同时,采取“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鼓励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或在家庭农场打工赚取报酬,让贫困人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从而不断激发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自主脱贫。

“与从前相比,农民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土地流转后,需要外出务工的可以外出务工,需要在家带孩子的,也可以抽空到我们农场务工。”张浩今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干劲正足的他说,未来他还想适当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同时利用当地优质水资源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让农场越来越丰富,让家乡越来越富饶,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奔小康。”

快评

致富不忘乡邻 携手共奔小康

张浩致富不忘乡邻,在不断壮大自家家庭农场的同时,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的模式,以家庭农场的“大家”帮扶贫困户的“小家”,鼓励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自主发展或在家庭农场打工赚取报酬,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注入了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好路子。 (任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