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多极助力安徽起跳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2年8月23日

(上接A1版)

皖江前沿势头强劲,皖北后发奋力赶超,新增长极竞相涌现:“一体化”发展战略,激活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国际零售巨头大润发,正紧锣密鼓地谋划进驻亳州和六安。如今,它已在全省14个市建有综合性购物中心。 “安徽各地都在竞相发展,你不能在安徽经济版图上留有空白。 ”公司华东区一位开发经理告诉记者。

专业生产大型农业机械的奇瑞重工,并不在粮食主产区的皖北,而在江城芜湖。“你要有全局眼光!”7月底,一个异常炎热的下午,公司董事长王金富告诉记者,芜湖的区位加合肥的科技实力,是做大世界级企业的支撑;而“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产品半天就可以到达安徽北部的经销点”。

的确如此。目前我省市市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000公里。到2015年底,这个数字至少将刷新为4200公里,所有县城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高山流水带来的地理分隔,正被繁盛的经济活动消解,江淮大地融合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前不久,一列令人瞩目的动车试验组从合肥开往淮南东站,为合蚌客运专线开通做最后的试验。正式通车后,300公里的时速让合肥到蚌埠仅需40分钟。

早期的奇瑞“东方之子”,较进口同类车型并不占优势。在距离上市仅40天的时候,合工大汽车学院教授陈剑与奇瑞技术团队合作,找出了发动机悬置支架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完美地解决问题。

如今,这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协作发展的思路,已经上升至全省发展战略。

“北京有个中关村,合肥有个‘合芜蚌’。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瞩目。今年暮春,北京国际饭店,合芜蚌试验区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在我看来,江淮的‘硅谷’就在合芜蚌。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

2011年,试验区带动安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在全国分别前移11位和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10位,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中部第一位,有2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总数全国第一。英国著名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对中国城市进行基础研究实力排名,合肥位列全国第三。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正勾勒出安徽经济新版图,各地多极支撑、竞相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

皖江皖北,一头一尾,是安徽崛起的关键。

“合肥速度”正在合肥以北几百公里外的阜阳得到复制:3个月建成4条道路;1个多月建成198套临时安置房;平均一个星期组织1次外出招商、接待10批次客商考察……

同样的故事在亳州、宿州上演。通过政策推动,合肥、芜湖、马鞍山与阜阳、亳州、宿州分别结成“对子”,携手共建3个现代产业新城。

皖江牵手皖北,表明安徽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决心和智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政策所激活的皖江两岸,客商穿梭,资本沸腾。

这里是发达地区资本内移的首选地:2010年,皖江示范区利用省外资金规模达到4902.8亿元,其中50%以上来自长三角。

这里是培育超级企业的强磁场:2011中国企业500强里的12家皖企,有9家在这里。

这里区域经济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爆炸性增长,2011年,区域内GDP总量达10128.6亿元,而2009年,全省才刚刚跻身“万亿俱乐部”。

今年上半年全省GDP排座次,前四均为皖江城市;而2010年全省有13个县入选中部百强县,皖江就占了12个。

抓住皖江发展的历史机遇,落户芜湖的三安光电有了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光电企业的底气,“这是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 ”来自厦门的三安光电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志勇说。

风云激荡的八百里皖江,印证着“皖江活则全局活”的断言。

皖北也有佳音传来:8月7日,郑州的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启动会上,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凤台县作为入围城市被写进规划大纲,安徽成为除河南之外进入城市最多的省份。

这些年,曾经发展慢了一步的皖北,一直憋着气往前追。今年上半年,皖北投资、用电量、财政收入、利用外资等多项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其中皖北3市7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成。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世界第三大车灯制造商实权光电与亳州签署合作协议,投资10亿元在亳州建设LED封装照明及汽车灯具生产项目。

一向以粮食产量称雄的宿州、亳州,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前两位。 “安徽好于全国,蚌埠好于全省。 ”增速第四的老工业城市蚌埠市统计局局长汤春义豪气地说。

回忆起10年前 “合肥的小”,46岁的出租车师傅刘大庆说得特别到位:“从东跑到西,最多半小时。 ”

“合肥不‘肥’,长丰难‘丰’。 ”体量小、带动力弱。老大合肥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更不用说。

做大中心城市,成为安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我省“十二五”规划锁定目标:“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区域中心城市。 ”

今年5月31日,合肥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式开工,合肥人的“地铁梦”走进现实。紧追其后,还有数条线排队等着,它们将共同支撑起一个区域特大城市的交通框架。

观察人士预言,数年内安徽将形成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必定说,地级巢湖市撤销后,合肥与马鞍山、芜湖无缝对接,这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带,重组与聚变同样精彩。今年,“一江两岸联动发展”写入马鞍山市政府工作报告。如今,依托长江北岸深水岸线规划而建的郑蒲港新区,已是沸腾而巨大的建设工地。

6月28日,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与芜湖市委书记高登榜的手握到了一起,芜马同城化骤然加速。同时加速的还有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初露端倪。

在“火电三峡”、煤化工基地、生物制造基地等实力板块的强劲支撑下,沿淮城市群的崛起气象万千。

“一体化”战略,使得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全盘皆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省引进的每10个亿元以上项目,有7个左右落户这里;去年示范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占全省七成左右;国家战略激活的八百里皖江,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超过武汉都市圈。

当沿海经济转型,上万亿元产业资本内移之际,安徽牢牢抓住了历史性机遇。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示范区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芜湖为双核,宣城、滁州为两翼,“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恰似一只凤凰,展翅东方。

这只凤凰已翱翔高空。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这片面积7.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今年前5个月引进资金1211.1亿元,同比增长17.2%;去年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74个,占全省65.8%。

“抢滩皖江,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布局。 ”这是投资皖江的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共同心声。

“皖江已是沿海资本内移的第一选择。 ”灼热的资本汹涌而至,激荡着一个又一个城市的发展脉动。

4月28日是很多滁州人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苏滁现代产业园开工。苏州工业园区把“走出去”跨省发展的第一步落于此。 “这里,一定会成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新典范。 ”专为开工赶来的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胜券在握。

滁州又有喜讯来:今年前5个月全省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全椒高铁站南现代服务产业园落入囊中,投资逾300亿元。

合肥,示范区龙头,头号吸金大户。仅去年一年,引资就超过1700亿元。

地处合肥东南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因不断涌入的资本变得拥挤,以至于投资强度和科技门槛一再提高。园区负责人正谋划“越境”发展,为资本落地拓展空间。而在北部,投资高达285亿元的合肥鑫晟8.5代线——合肥史上最大规模,也是安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高技术产业项目,正在新站开发区快速推进。京东方、彩虹等30多家企业集聚于此,合肥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平板产业基地之一。

合肥、芜湖在承接中不断上演“双城记”的好戏。仅去年一年,就有米其林、富士通等7家境外世界500强布局芜湖。

2011年4月,落户宣城的中鼎工业园,是宣城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项目。总投资千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在2011年盛夏启动,池州从此有了助力腾飞的核心产业。未来,池州将成为全球首个4G无线城市。

今年上半年,皖江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989.9亿元,增长12.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近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65.4%。示范区正在成为安徽发展的主力军。

“承接”之外,人们并没有忘记另一个关键词“示范”。为中西部示范如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是皖江示范区应该担当的国家使命。皖江两年巨变,又带给世人怎样的思考?

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有家大企业希望在芜湖经开区投资10亿元建设聚乙烯项目,但由于污染较重被一票否决。类似被拒的项目,两年多来已有300余个,涉及投资500多亿元。

2011年,示范区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41.64%下降至39.59%,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

合肥原本没有平板产业。而现在,合肥已是全国唯一一个能生产等离子面板和TFT面板的城市。 8.5代线厂房已经封顶,建成以后,合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面板生产基地。 “合肥给中国的企业、产业挣了面子。 ”来合肥调研平板显示产业的专家感慨言之。

现在,挣了“面子”的合肥正在努力解决“无芯”问题。它正致力与中科大共建先进技术研究院,核心课题就是 “做芯”。

注重创新承接,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这是可以示范中西部的安徽经验。

7月26日,炎热异常,位于芜湖市区的方特欢乐世界里人头攒动。去年,“方特”共接待游客368万人次,其中近200万人来自外地,而这座城市的户籍人口不过230万人。

方特是芜湖在奇瑞之外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因为有了方特,芜湖成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长三角著名的文化旅游地。 2011年,这里产出的动漫片超过12000分钟,在全国100多家电视台播出,当年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芜湖斩获投资190.2亿元。

沿着重点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脉络,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基地,是安徽人的又一承接思路。

“上海正在谋划建立‘迪士尼’,方特的经验值得上海认真学习。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范希平说。这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一个滨江后起之秀的肯定。

在扑面而来的资本春风中,夹裹着的是曾为南方所特有的发展气息。这“发展的味道”,在大江两岸日益浓厚。当发展成为区域的内生动力,我们有理由期待皖江涌现更多奇迹。

(下转A4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