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亳州市增速居全省前五名指标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4年10月14日

指标1-8月总量(亿元)增速(%)增幅比全省高(百分点)增幅居全省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1.721.91.55固定资产投资381.123.15.92工业投资13928.613.31房地产投资129.931.821.83限上消费品零售额92.616.95.14地方财政收入49.712.52.9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75.215.12.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38.514.42.1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28.521.56.33

领导开门接访 畅通民意诉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开门接访,突出“三位一体”包保责任,抓好初信初访事项办理,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优化。今年以来,市领导已开门接访23次,接待来访群众161批447人次,其中市主要负责同志开门接访9次,接待来访群众95批255人次。

坚持来访预约制度,推进信访制度改革。我市实行来访预约制度以来,把预约受理过程作为落实信访制度改革、规范信访秩序的过程。对行政诉求类事项,县区党政领导或部门已接待受理,超过规定时限未办理答复,或办理答复意见未落实的,安排预约市领导接访;对县区党政领导未接待受理的,引导来访人向当地政府反映;对已经办理答复的,引导其走复查、复核程序。目前已引导涉法涉诉来访群众走司法程序155批207人次。

通过主要领导接访,形成工作倒逼机制。在采取预约来访制的同时,突出主要领导接访这个重点,建立工作倒逼机制。凡预约市党政主要领导接访的,市分管领导或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事前接待信访人,协调解决信访问题;在市党政主要领导接访时,市分管领导或县区主要领导要亲自汇报案件处理情况,与信访人面对面交流下一步办理意见。要求县区主要领导接访时照此办理,下逼一级接待群众来访,亲自督促办理信访事项。这种压力下传的工作倒逼机制,促使市分管领导和县区、乡镇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接待群众,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市领导接访案件到期136件,办结110件,办结率80.9%,其中市党政主要领导接访案件到期73件,办结60件,按期办结率82.2%。

落实“三位一体”责任,促进信访问题解决。对党政领导干部接访的信访案件,根据事权原则,全部建立信访事项分管领导+涉事部门主要负责人+信访人所在地主要负责人“三位一体”的包保责任制,信访事项分管领导负责督促协调,涉事部门负责解决合理诉求,属地负责教育疏导和稳控,有效解决了分管信访工作的无权解决信访事项的“两张皮”问题,使“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及信访稳定工作“一岗双责”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形成责任共同体。

抓好初信初访办理,严格责任追究问效。通过工作倒逼,增强了党政领导接访的计划性、预知性、针对性、有序性和实效性,规范了信访秩序,畅通了信访渠道,维护了群众利益。通过信访制度改革,采取领导接访预约,信访人根据诉求,预约分管领导,针对性强、办理时限短、解决问题快,深受群众欢迎。同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凡市或县区分管领导接访后未办理、办理意见未落实、办理后无书面答复,导致信访人反复越级访、进京非访、极端访的,追究属事、属地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信访事项分管领导要向市、县区主要负责人说明情况。          

两手抓两促进 推进产业建设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地各单位坚持把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深化改革、促进稳定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工作水平的机遇,紧紧抓住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扎实推进产业建设、城乡建设、民生建设等重点工作,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

今年1—8月份,在省统计局列入比对的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有9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其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1亿元、增长23.1%,增幅居全省第2位;工业投资139亿元、增长28.6%,增幅居全省第1位;房地产投资129.9亿元、增长31.8%,增幅居全省第3位;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2.6亿元、增长16.9%,增幅居全省第4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75.2亿元、增长15.1%,增幅居全省第2位;各项贷款余额628.5亿元、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3位。223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任务扎实有序推进,年内完成的72项改革任务,已完成20项,其中,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由395项消减为84项,消减幅度全省最大。

镇领导兼村书记

“涣散村”全部摘帽

我市利用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对全市1262个村进行集中调研,按照全市总村数10%的比例,倒排出12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其中87个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其余的38个由乡镇党委班子其他成员兼任。

镇党委书记挂任村书记后,负责指导挂职村党组织健全“三会一课”、推行“四议两公开”、开展“星级创平”等活动,实现村组织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指导协助村“两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抓好党务政务公开、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我市明确挂任书记、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是“指导不领导、依靠不依赖、分工不分家”协作关系,帮助挂职书记角色定位。

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市建立健全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实施“三个一”工作制度,即每位乡镇党委书记每周至少有1天吃住在村,调研指导工作;每月至少在兼职村召开一次党委会专题研究本村及其他后进村治理转化有关工作;每季度至少向县、区委组织部汇报一次治理整顿工作情况。二是实施工作周报、半月报制度,各县区每周上报进度情况,每半个月上报一次治理整顿工作面上推进情况。三是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治理整顿期间,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委督查室成立督查组,分阶段确定督查重点,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治理情况和整改工作成效进行明察暗访,对工作不力、转化效果不明显的进行通报,对先进典型、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宣传推广,开展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治理整顿以来,各级督导组到软弱涣散村督导446次。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治理转化工作敷衍塞责、没有具体工作举措或治理转化没有成效的,乡镇党委书记不予调整、调动和提拔重用。

我市还要求乡镇党委书记到村挂职要做到“四个不撤离”,即选不好村党组织带头人的不撤离,选不准经济发展路子的不撤离,热点难点问题不解决的不撤离,达不到群众满意的不撤离。

通过乡镇党委书记到村挂职,我市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治理整顿取得了明显工作实效:村“两委”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明显增强;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村里主要矛盾问题得到了解决,理顺了村干部与党员群众的关系,排除了不稳定隐患,调动了村民参与和支持工作的热情;通过开展对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提高了党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解决了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

以乡镇党委书记到村挂职为重点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治理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各级领导干部与村“两委”成员开展谈心谈话980次,征求意见建议1424条,化解信访隐患283件,举办村干部培训班120期,培训村干部692人,开展村级财务审计54个,规范村级工作制度409条,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41个,整顿期间支持村里项目118项,整顿期间扶持村里资金1868万元;全市撤职或停职不合格村干部64名,新配备村党组织书记4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35名,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02名;截至4月底,我市125个软弱涣散村全部完成了集中整顿任务。  记者 陈显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