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二)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力争突破200亿元。中国驰名商标超过10个,安徽省著名商标超过180个,安徽名牌产品超过70个。产值超百亿元企业达3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亿元以上企业300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三)经济总量扩大。经济增长速度全省进位、皖北领先,总量达到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家。县域经济位次前移,园区经济转型升级,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谯城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人均指标前移。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进一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按目前汇率),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工作重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强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大力实施“369”提升计划,加强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培育药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着力提升药材市场辐射功能,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科研,把亳州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不断巩固提升中华药都地位和形象。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现代农机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各县区和园区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选择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集聚发展。通过专项资金引导、扩大基金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体制机制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集群,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基本建成,产值达到660亿元。
(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实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示范、龙头企业提升培育、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四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进食品制造产业改造提升,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安全、健康、生态、养生”理念,建设一批来源可溯、流向可追、质量可控的食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食品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食品品牌,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体系。推进白酒及饮料产业改造提升,发挥古井集团和徽酒集团引领作用,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提升生产装备、菌种改造、酿造工艺科技含量,加快古井生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拓展保健酒市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饮料生产企业,促进白酒及饮料产业做大做强。推进煤炭煤化工产业改造提升,以建设“新兴能源城市”为目标,以煤电一体化为重点,扎实推进板集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加快形成“煤-煤化工-电-建材”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和培育“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支持电子信息、纺织鞋服等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到2020年,传统产业规模企业达到1000家,产值达到2400亿元。
(三)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以市场化、产业化、品质化、社会化为方向,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抓好中药材物流园区和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建材、农产品等专业市场提升行动,谋划建设高铁片区现代物流园区,推进建设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加快构建以智慧物流为重点的信息化网络体系,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国际物流等现代物流模式。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培育壮大本土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大力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发展融资租赁、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企业在主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融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建设中药材期货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引进高端商业,打造核心商圈,科学规划便民消费网点,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中心村连锁直营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亳州市中药材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特色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设,实施电子商务应用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着力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精品景区和精品路线,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建成皖北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保健等服务业,依托“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资源优势,围绕养生保健、休闲旅游、健康饮食等领域,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健康养老、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区。积极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引进科技信息服务、工业设计、规划管理、检验检测等重点产业。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50亿元,限上商贸企业达到80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亿元。
(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重点,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实施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主体建设,加快形成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实施绿色增效转型工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态优先,积极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养殖绿色低碳循环模式、中药材绿色增效模式、蔬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行动,稳定粮食生产,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积极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程,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做好“一块田”改革,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切实加强现代农业金融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到2020年,新增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百亿斤以上,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000家、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00家,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00家,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300家。
(五)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发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着力点,以企业为主体,努力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转化一批科技成果,研究一批创新产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全面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省创新企业百强计划,引导企业增加授权专利,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现代中药创新计划,完善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中心、中药饮片炮制研究中心、中医药研发中心等技术平台,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技术人才,鼓励开发科技含量高、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品种,全力推进中药产业创新发展。到2020年,力争年授权发明专利3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3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
(六)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引导优质资源向民营企业集中,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和集约发展之路。放宽投资领域,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原则,制定民营企业投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具体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进大众创业,引导更多社会成员兴办经济实体,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广泛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亳创业发展;扩展众创空间,建立市、县众创中心,以民办公助等形式支持一批融技术、风投、培训、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加强民企服务,出台民营经济发展意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强化金融服务,加大财政扶持,落实优惠政策,保障用地用工需求,深入推进“千名干部联系服务千家企业”活动,倾力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民企改革,引导民营企业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探索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互信共治”管理模式,逐步变家族式企业为现代化企业。到2020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13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70%。
(七)园区转型发展工程。坚持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绿色集约、产城融合、示范带动,实现开发园区由粗放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大力提升园区专业化发展水平,坚持错位发展,突出产业特色,每个省级开发区明确1个首位产业和1-2个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园区要素集聚水平,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各类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增强园区对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吸附能力。大力提升园区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严把环保、安全、能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关口,创新闲置土地盘活方式,加快推进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全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资回报率。大力提升园区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水平,坚持“建园”与“建城”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市场,配套发展教育、医疗、金融、商业中心,大力发展餐饮、娱乐、物流等第三产业,实现产业就业创业相统一,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到2020年,全市园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目标,达到400亿元,园区发展质量、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度、贡献率和外向度显著提升。
(八)县域经济振兴工程。坚持立足县情、突出特色、绿色生态、转型发展,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突出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强化项目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突出特色优势,支持各县区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积极探索特色鲜明、优势彰显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突出招商引资,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大力引进和培育外向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县域开放发展水平。突出规划建设管理,以“九城同创”为总统领,协调推进三县县城、美丽集镇、美好乡村建设,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突出要素支撑,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建设生态绿色家园,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突出扶贫攻坚,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脱贫,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到2020年,县域经济总量突破1300亿元,县均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
(九)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以争创中国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为引领,以培育“名企、名牌”为抓手,综合运用市场培育、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批全国全省驰名的“亳州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集群。大力推进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开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在全社会营造创牌、用牌、护牌的浓厚氛围。突出抓好“中华药都”品牌建设,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药材违法犯罪,打造诚信药都、品质药都。
(十)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把握创新为源、质量为本、管理为基、绿色为重、人才为先五个关键点,完善选用方式和考核机制,多措并举扶持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制定加强民营经济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激发企业家创大业精神,引导支持更多的企业主成为企业家。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技创新人才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吸引更多创新人才服务我市发展建设。 (下转05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