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美丽小镇”带来“美日子”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5年4月17日

□本报记者 蒋加磊 孟龙 张祥斌

李炯搬家记

“现在再想搬过来,多花一倍的钱也不一定能有地方了。”

从村里搬到了集镇上,李炯对周围的环境很满意;种植的蘑菇客商抢着要,韩传贵对收入不担心;流转土地建起了奶牛场和蘑菇棚,李魁兴还想在土地上做点文章;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工作,李瑞祥的日子也比以前更滋润……什么样的乡村小镇最美?对利辛县永兴镇这四位普通的农民说,他们现在的日子就挺美。

小溪流水、栈桥环绕、灰墙黛瓦、绿意盎然……4月12日,住在利辛县永兴镇集镇边宽敞的二层小楼里,62岁的李炯感慨道,要不是老伴“看得远”,坚决要求搬家,一家人可能还窝在法堂村的老房子里。

三年前,永兴镇在集镇东北方向规划出了文化新区,村民可以在规划好的地方购置土地自建房屋。当时老伴陆美兰提出要搬过去,但李炯不同意。

除了对老屋老宅的不舍,李炯起初不愿意搬家的最重要原因,那就是新家位置当时比较“偏”。“距离集镇还有一段距离,而且周围都是荒地,一到晚上黑灯瞎火的,生活也不方便。”李炯说,包括他们家在内,当时村里也只有6户愿意搬家。不过,李炯最终拗不过老伴的坚持。

房子盖得很快,2013年的4月18日,李炯一家搬进了装修好的新家。

而此时,集镇新区各项设施也陆续完善:文化中心建起来了,集镇的公园成型了,幼儿园也建成并招生了,敬老院也陆续有老人入住了……仿佛就在一夜间,以前的偏僻之地成了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所。

从家里到公园步行不用三分钟,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围着公园走上5圈,晚上去文化中心门前的广场跳跳广场舞,搬到新家以后,李炯的作息时间逐渐规律起来。

“我刚买了一台功放机,准备晚上跳舞的时候教大家练练五禽戏。”从事体育教育多年的李炯说,他们家能享受到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多亏了妻子的“目光远大”,“现在再想搬过来,多花一倍的钱也不一定能有地方了”。

在不久的将来,公园旁边还将兴建一座大型购物商场。李炯说,那时候他们新家这里会更热闹。

按照“美丽小镇”的规划设计标准,永兴镇在文化新区建设中,建设了齐全的道路、供电、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了文化站、体育广场、中心幼儿园、公园绿地等,完善了集镇服务功能,增强了集镇的承载力。用永兴镇党委书记邵利峰的话说,“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是他们的美丽目标。

韩传贵种菇记

“秸秆可以喂牛,我们这种植蘑菇的牛粪是从奶牛场拉来的,这些蘑菇渣可以给芦笋当肥料用。”

在距离李炯家数公里外的永兴镇农业示范园内,诸王村村民韩传贵正将刚采下来的双胞菇装车运往村里的收购点。

“赶紧帮我称称!棚里还有一车呢,我得再拉一趟。”开着满载着40篮蘑菇的三轮车来到了收购点,韩传贵催促着 “蹲点”收购的重庆客商。

一个个雪白、光滑的蘑菇躺在篮子里,像一个个白皮鸡蛋,很喜人。按照收购价,这一篮蘑菇可以卖到30多元。

从两年前开始,韩传贵开始尝试在大棚里种蘑菇,“大棚是租的,一个棚一年是4500元,种蘑菇一年大概能挣6万元,去掉成本还能剩下3万多。”韩传贵说。

刚开始租大棚时,韩传贵心里还直打鼓,生怕会赔本。在有经验的乡邻帮助下,他第一年就开始赚钱。如今,他们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开始租赁大棚种植蘑菇,而他也在盘算着来年把种植规模再扩大一些。

在收购点里,几名来自重庆的工人正在处理收购来的蘑菇,只见他们用刀子小心翼翼地将蘑菇较脏部分切掉,然后放到大水缸里清洗,捞出来后晾一晾,就可以打包装车了。

“每天都要往外拉,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运走两大车。”一位正在清洗蘑菇的工人说,这里的蘑菇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担心被其他客商抢走了货源,他们就在这里“蹲点”收购。

在永兴镇农业示范园里,除了一个奶牛场、一个黄牛场和一个养虾水塘,其他多是种植业,品种不仅有蘑菇,还有葡萄、桃子、芦笋等。春风拂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村民介绍,在这里,不论是养殖场还是种植场,都不会产生“废物”。

“秸秆可以喂牛,我们这种植蘑菇的牛粪是从奶牛场拉来的,这些蘑菇渣可以给芦笋当肥料用。”韩传贵说,正是通过这样的生态养殖和生态种植,种植户在节约了种植成本的同时,养殖户也不要再为牛粪无法处理而发愁。

李魁兴创业记

“农民要想跟土地要钱,一个是得懂技术,一个是得上规模。”

在永兴镇诸王村村民的眼中,李魁兴是个大能人,有经济头脑,敢想敢干,生意做得很不错。很多村民种植蘑菇的大棚就是租赁他的,那个奶牛场也是他创办的。

“这是我们的蘑菇大棚,冬暖夏凉,蘑菇就像是生活在空调屋里。”年约六旬的李魁兴一身深蓝色的衣服,外套上还沾着一些湿泥,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位家财万贯的致富能手。

“现在政府主张土地流转,也鼓励咱们农民规模化经营,好政策就是对咱们最大的支持。”对于自己流转上千亩的土地建蘑菇大棚和奶牛场,李魁兴说,当初虽然也有些担心,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信心。

数年前,李魁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20多个蘑菇大棚。第一年虽然赚钱不多,但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从第二年开始,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并把大部分大棚以每年4500元的价格租赁给其他村民。他除了给大家提供一些种植方面的经验,还帮忙畅通蘑菇的销路。

“农民要想跟土地要钱,一个是得懂技术,一个是得上规模。”在自己创业的同时,李魁兴也帮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创业。村民李培中的芦笋种植场和李磊的黄桃种植园都是在李魁兴的帮助下建起来的。

“咱农民只有抱团才能更好地发展,一家一户去做,很难做出影响力。”李魁兴说,他们下一步准备给种植的产品注册商标,打出自己的品牌,抢占更大的市场。

李瑞祥打工记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开着机器给奶牛上饲料,活也不重,一个月3800元左右。“

已过不惑之年的李瑞祥没有想到,在家门口打工,也能拿到跟外出打工差不多的工资。

4年前,永兴镇农业示范区的奶牛场开张,需要招一批工人。厌倦了在外边漂泊的李瑞祥就回来试了试,结果被录用了。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开着机器给奶牛上饲料,活也不重,一个月3800元左右。”李瑞祥说,虽然跟他在上海打工的收入还有一段距离,但外地花销大,算下来,还是在家一年剩下的钱要多一些,“最主要是离家近,能顾着家,从家里走路到这里不用五分钟”。

李瑞祥的妻子李莉看到丈夫的待遇这么好,也不再到福建打工,也来到了奶牛场,当了一名挤奶工,每个月也有近3000元的收入。

李瑞祥告诉记者,他家一共有五六亩地,目前都已经流转出去,每年有几千元的流转费,加上他们夫妻俩的工资,一年的收入有七八万元。“像我这样年龄偏大又没有文化的,出去打工也只能干点力气活,在家门口就能拿这么多工资,何必还要出门打工呢?”

在永兴镇的农业示范园内,有各类种植、养殖企业约40家,可以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周边村子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

“现在很多外出打工的也都回来了,有的是自己干起了种植,有的是到场里打工。”永兴镇党委书记邵利峰介绍,随着示范园的逐步成熟,将有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创业和工作。

富起来的农村才最美

●短评

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最美”莫过于过上“体面”的生活。

“体面”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更高的收入,有人说,是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有人说,是像城里人那样用上抽水马桶和太阳能。不过,永兴镇的一些群众告诉记者,他们现在的生活就挺好,他们很知足。

“风景美”、“街区美”、“功能美”、“生态美”、“生活美”,这是利辛县永兴镇向“美丽小镇”奋斗的目标,“五美”的前提是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用该镇党委书记邵利峰的话说就是,“美化一个村、一个乡镇不算什么,让它富起来才最关键,富起来的乡村和集镇才最美”。如今,该镇的居民正在享受着越来越“体面”的生活。

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既是一个美好愿景,也是一个宏伟蓝图,更是一个现实标杆。

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越来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体面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