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节,回望过去,近年来我市为正义而不顾个人生死、为帮助他人而鞠躬尽瘁、为坚守职责而光荣牺牲的英雄频频出现,为这座城市竖起了高尚的精神标杆。
夏家父子、英雄少年单震、武警王荣成,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大爱情怀,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谱写了荡气回肠的不朽诗篇。
夏家父子: 见义勇为 扬高尚品德
清明节快到了,前几天,张东玲一个人坐车来到市区天堂宫陵园,坐在大儿子和丈夫的牌位前,絮叨了一个多小时。在别人看来,她的行为或许有点莫名其妙,可对此事有点了解的人想必都会理解,并由衷地对这对离去的父子感到敬佩。
2010年9月5日凌晨2时许,大连市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春花街南院10号,张东玲的丈夫夏广珍和大儿子夏茂云相继冲出自家的租赁房去追赶小偷,被小偷用匕首捅伤,双双倒在了血泊中,最终两人都因失血过多而不幸身亡。
此事发生后,在大连及我市引起很大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向这个家庭伸出援手,帮助渡过难关。“他们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正义和社会治安,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勇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惩恶扬善、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这是辽宁省人民政府对夏家父子的肯定,并追授“辽宁省见义勇为英雄”称号。
如今,离英雄父子离去的日子已时隔一年多。自同时失去两位至亲后,张东玲不再外出,一直留在老家谯城区城父镇河西园村务农,小儿子夏茂龙则一直在外拼搏,家里只剩下他一个男子汉,他要撑起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家。生活看似恢复了平静,但在每个人的心里,这都是一种无法抹去的痛。
武警王荣成:忠诚卫士显英雄本色
对于蒙城人来说,2006年6月底至7月10日的洪灾一直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其间涌现的一些感人瞬间更是让人永远无法忘怀。19岁的陕西籍武警战士王荣成,正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永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崇高誓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爱民曲。
2006年汛期,地处涡河流域的蒙城县连降大到暴雨。7月11日晚,武警蒙城县中队抢险应急小分队接到紧急抢险任务后迅速集合。
此刻,中队长陈广成突然看见正患感冒的王荣成也在队列中,便欲安排第二梯队人员换下王荣成,让其在中队留守。“你是病号,不能参加!”陈广成对王荣成说。“报告队长,我是卫生员,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点小感冒,没有什么!我也是应急小分队的一员,我一定要去!”王荣成劲头十足地说。
看到王荣成态度十分坚决,陈广成只好同意。赶到事发地后,王荣成和战友们便迅速投入到填堵决口的战斗中,装袋、扛包、堵口……身材单薄的王荣成肩扛着沙袋,与战友们来回穿梭在泥泞的堤坝上,汗水拌着泥水,整个人看起来像泥人似的。就在决口即将被堵上时,突然,王荣成脚下一闪,一个趔趄,人连同肩上40多公斤的沙袋一同滑入身旁5米多深的鱼塘内,顷刻消失在战友的视野中。直到凌晨零时6分,王荣成的遗体才被打捞上岸。
自2005年参军,一年多来,王荣成先后获得武警亳州市支队两次嘉奖,并被评为“优秀士兵”。7月17日,经武警安徽省总队党委批准,王荣成被批准为革命烈士,追认其为中共党员,追记一等功。
英雄少年单震: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伙伴
2007年7月30日下午2时许,家住蒙城县楚村镇沟北村前单自然庄的16岁少年单震,和几位要好的小伙伴一起,来到村后的芡河岸边,沿着正在建设中的郑桥桥下没有完全清除的施工坝,到河对岸去捉虾。在同行的5个小伙伴中,单震第一个到达了对岸。当他在岸上还没有完全定神时,突然,身后传来了“震震,快来救我”的喊声。原来是走在最后的单红旗不慎落水,正被湍急的河水冲向下游。
单震没有犹豫,急忙转身扑到河里,向单红旗游去。由于水深,用不上力气,单震就一个猛子钻进水中,在水下用头顶着单红旗向岸边游去。这时,已经到达岸边的其他三位小伙伴一边喊救人,一边用手拉手的方法,将被顶出水面、距离岸边还有2米多远、已经奄奄一息的单红旗拉上了岸。可是,当他们再回头寻找单震时,却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保尔的话让我们感到生命的珍贵。当同玩的伙伴不慎落水,面对汹涌的激流,单震没有犹豫,舍身救人,最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并将自己生命的年轮永远定格在16岁上。
单震,涡河岸边长大的孩子,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记住那些不朽的身影
王崇典:捐躯赴义视如归
王崇典,1903年生于涡阳县城一个贫寒家庭。他是涡阳县最早的革命人士,是他拉开了涡阳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序幕。
1927年,王崇典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5日,王崇典在南京被捕,牺牲在雨花台上。那年,他25岁,时任中共南京中央大学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委员。
谢氏三兄弟:满门忠烈英名传
1940年4月、6月,涡阳县丹城镇谢庄的谢继书、谢继祥和谢继良三兄弟为抗日相继殉国。
谢氏三兄弟共赴国难后,彭雪枫将军亲笔给他们的母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三兄弟“满门忠烈,留无上光荣,全国军民无不钦敬”。谢老太太也因此受到当地群众的敬仰。
蒙城四英雄:喋血青春铸英魂
1940年,蒙城地下党杨子仪、卢锡璜、尚志中、李季臣被国民党活埋,被称为“蒙城四英雄”。
他们都是蒙城县共产党的联络员,1940年4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期间,尽管他们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但始终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便将四人于深夜秘密活埋。
宫坚:身背炸药冲向日寇
宫坚,1916年出生,蒙城县李奄桥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婚三个月的他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2年12月,宫坚率部队驻守江苏六合县竹集镇的一个桥头阵地,阻击日军坦克部队,连队最后只剩下几个人。宫坚看见日军坦克开上大桥,就背起炸药包扑向大桥。一声巨响以后,敌坦克翻落深沟,宫坚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李家俊:“背叛”家庭的巾帼英烈
李家俊,利辛县永兴镇大门村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为了抗日,她离家出走。
1949年5月,李家俊隐瞒了自己的出身,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后,李家俊被调往四川内江,参加当地的“征粮剿匪”。1950年4月29日,李家俊在剿匪时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牺牲。
杨西三:慷慨赴义英名传
1894年,杨西三出生在牛集镇大杨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抗战胜利后,杨西三走村串户,动员受苦受难的乡亲,一起同国民党反动势力作斗争。后来,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群众开展地下工作。
1947年腊月,杨西三被捕。国民党政府对杨西三用尽了酷刑,想要他说出地下党组织的组织者和党员名单,却什么也没得到。最后,他们把杨西三活埋。
程龙新:保护耕牛壮烈牺牲
197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利辛县阚疃镇23岁的程龙新和战友在给耕牛喂草料时,耕牛突然发疯,向战友冲去。
程龙新一把将战友推开,自己却被撞倒在地上,牛蹄不断踏在他的身上。程龙新忍着剧痛,用力抵住牛棚的大门……直到耕牛安静下来。然而,他却再也没有醒来。
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保护部队的财产,他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原建:他用身体掩护战友
原建1963年出生于花戏楼街道办事处西顺城街,1982年1月应征入伍,因工作积极先后四次受到连队嘉奖,1985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
1986年元旦凌晨,原建带领保障组运送过节物资到405高地5号哨所时被敌人发现,顿时,枪弹、炮弹像雨点般打来。经验不足的战友李勇,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原建一把将李勇推倒,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战友。英雄原建就这样壮烈牺牲了,年仅23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