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9月1日把儿子送到合肥读书后,市民胡女士就过上了“双城”生活:周六去合肥,周日返回亳州。
每次往返都要十小时左右,这让胡女士身心疲惫。
今年10月,作为中原经济区规划的高等级铁路——商合杭高铁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这意味着胡女士到合肥将只需花费一个多小时。
此前的一年,即2012年11月,被正式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亳州迎来了“国家机遇”。
近一年来,在皖北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不断探索实践总结中,我市正在主动走出具有亳州特色的发展路径:即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今年8月,聂红伟的家庭农场挂牌了,这位今年刚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的“全国种粮大户”,将更加能甩开膀子来做好职业农民。
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后,我市的粮食生产继续在加强。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01.2亿斤,这个产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约占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十分之一。
“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这是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作为粮食主产区,如何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种粮效率,我市一直在积极探索。
今年的8月6日,谯城区大杨镇聂桥村的聂红伟期盼已久的“宏伟家庭农场”正式挂牌成立。
今年33岁的聂红伟虽然年轻,但是在种粮上却是一位“老把式”,已经流转土地2000亩。这位今年刚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的“全国种粮大户”,将更能甩开膀子来做好职业农民。
“鼓励开办家庭农场,解决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谁来种地’的问题。”市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赵海涛说,家庭农场由于有一定的经营规模,有助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职业,形成一个职业农民的群体,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目前,全市已经有200户这样的家庭农场,而按照原“计划”,今年全市本打算认定120家家庭农场。
为何家庭农场认定火爆?“核心是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真正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赵海涛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真正提高了,才能继续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巩固提升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我市的粮食生产,也得到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财政奖励我市产粮大县资金6.17亿元,省补助我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共计10717.3万元,并在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小农水、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给予我市重点支持。
在今年夏粮喜获丰收的基础上,全市300万亩“吨粮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今年我市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01.2亿斤,这个产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约占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十分之一。
在成为全省首个小麦亩产千斤市后,我市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吨粮市”创建工作。蒙城县156万亩玉米整建制平均亩产达511.2公斤,有望在全市率先实现“吨粮县”创建目标。
如何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亳州一直在努力。被正式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后,亳州在这条道路上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具有亳州特色的十大产业与招商引资“特种部队”的组合,将让今后实施工业强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目标更加清晰。
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出,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不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前提下,着力破解发展中的难点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粮食保证了,工业怎么办?
“走亳州特色的产业之路,不搞一般、大众化的产业。”11月23日至24日,我市举行十大产业发展专题培训会。全市上下,从市委书记、市长,到乡镇长、再到骨干企业,都参加了这个培训会。
今年上半年,我市根据亳州传统特色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现代中药等十大产业,邀请国内知名研究机构领衔产业研究,一方面抓产业深度研究,做好顶层设计,指导产业发展;一方面以产业深度研究引领招商引资,开展靶标招商。到8月底,十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基本完成。
十大产业研究报告不仅系统总结了亳州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发展重点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更是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十大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参加了培训会后,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哪些产业、为什么要发展这些产业、怎么发展这些产业,心里更有数了。”一位参加了培训的乡镇干部说。
“产业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发展十大产业就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走新型工业化的具体路径,而具有亳州特色的十大产业与招商引资“特种部队”的组合,将让今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目标更加清晰。
今年5月,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高规格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直单位处级干部、副处级后备干部和科级干部中,选派33名优秀干部组成京津招商组、长三角招商组和珠三角招商组。这个招商引资“特种部队”每组再分成五个分队,面向国内五百强、行业十强企业,分赴不同区域招商。
不久,“特种部队”就在招商引资中崭露头角。6月底7月初,全国工商联第十一届新任执委第一期培训班在北京举行。我市招商组利用他们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空闲,与他们约谈,相继会见了山西省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武贤、安徽金牛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吴道荣、安徽联华实业股份(集团)公司董事长汪明来等近30位知名企业负责人。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630.3亿元,同比增长19.9%,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奇瑞集团、北汽集团、海螺集团等一大批百强工业企业相继来亳投资兴业。
而在招商引资中,“绝不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做到绝对保护下的开发”,坚决对污染项目说“不”,一直是我市的底线。从2010年11月1日至2013年5月,共有近20个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划、重污染、工艺落后的项目,被我市拒之门外,涉及造纸、电镀、印染、化工等行业。
前三季度,我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8%,增幅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位。
按照当前我市城镇化进程,未来几年,全市将有120万人“洗脚”进城。
城镇化必须是“人的城镇化”。而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在“产城一体”上,扮演了特殊角色。
在我市83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0平方公里的土地很特殊。说她特殊,不仅是因为她的名字——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更因为她的角色定位。
当前,我市的城镇化率只有33%,正以每年2%的速度推进,按照我市现有人口计算,未来几年,将有120万人“洗脚”进城。
120万人进城干什么?这是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城镇化必须是“人的城镇化”。
“不仅要推进城镇化,还要同步推进产业。”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干劲告诉记者,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就是要打造成一个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现代新城,成为“四化发展示范区、科学发展合作区、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新城展示区”。
合作共建园区这一模式,注定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扮演了“特殊角色”。
因此,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运营模式以援建市为主,受援市配合,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模式,实行财税独立、封闭管理的运营体制。在园区筹资与融资上,从2012年起,连续五年,每年省政府2亿元、芜湖市2亿元、亳州市2亿元共30亿元,作为园区投资公司资本金,省政府协调省农发行每年给予9亿元贷款,五年累计75亿元,用于园区土地征迁、安置房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很快,一座新城在亳州南部崛起。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起步区8平方公里的三横六纵25公里主干路网和3公里支干路网建设已基本完成;引进工业项目44个,协议投资318亿元,天广卫星产业园、海创新型建材、奇瑞农机、光然宇明、鑫泰科技、东升食品等一批投资5亿元以上的项目先后落户。
“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确立以‘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医药食品’为主导产业,与亳州现有主导产业错位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王干劲说。
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鼓励在区域合作发展、城镇提质扩容、新农村建设、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
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也正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皖北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合作共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正是是省委、省政府这一项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一个长“高”扩“大”的亳州,才能具备足够的产业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除了亳芜工业园区,从将南部新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二为一的亳州经开区,到涡阳南部新城、蒙城城南新区、利辛滨河新区,在城镇化推进进程中,我市牢牢把握“产业支撑、保障配套、循序渐进”三个关键点,一座座宜居宜业的新城正纷纷在茧蛹中孕育着新的蝶变。
亳州与中原地区城市,在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相通之处。而要打造大中原城市群,还需进一步缩短时空距离。
10月上旬,商合杭高铁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立项,而随着济祁高速亳州段开工建设、禹亳宿铁路获得省发改委批复,亳州机场、亳蚌铁路相继启动前期工作,亳州即将进入“融汇中原,通江达海”的高速通道。
胡辣汤,亳州人喜爱的一种小吃。
而在河南周口,胡辣汤也被冠以周口人最爱的小吃之一。
在历史上,包括亳州在内的皖北地区均属于中原地区,在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相通之处。就是现在,前往河南郑州机场乘飞机,也是很多亳州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
10月上旬,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和亳州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商合杭高铁项目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正式立项,这意味着亳州即将进入高铁时代。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商合杭高铁项目是国家快速铁路网的组成部分,是沟通中原地区、安徽省与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因地理及战略位置重要,沿线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商合杭高铁又被誉为“华东第二通道”。
中原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要依托以客运专线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强化“米”字形发展轴节点城市互动联动,促进中原城市群扩容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原城市群。
而要打造大中原城市群,还需进一步缩短空间距离。
9月份,中原经济区首届市长联席会议在郑州召开。中原经济区5省30个省辖市共同签约,提出将发挥中原经济区各市的比较优势,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探索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的城市群建设模式等。
市长沈强在会上表示,打造大中原城市群,必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成员之间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无缝对接。中原经济区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最适宜发展轨道交通,建议着手谋划中原经济区城际轻轨建设。
建设商合杭高铁只是一小步。这一年,一系列拉近时空距离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济祁高速亳州段开工建设、禹亳宿铁路获得省发改委批复,亳州机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亳蚌铁路列入议程,这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亳州不仅融汇中原,更将通江达海。
亳芜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内,一入驻企业正在生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