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9月14日13版)
三、重建县委,领导抗战
早在高凌云到亳之前,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彭雪枫即派遣司令部联络科科长任泊生到达亳县,与当地的抗日友军和地方政府取得联系,组建联络站,致力于统战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效,赢得了当地守军余亚农等人的信任。是年2月,任泊生与受豫皖边工委书记张爱萍派遣到余亚农部从事统战工作的中共党员朱克平、王振鸿等人,在张集秘密成立了中共亳县县委,属中共豫皖边工委领导,3月改属豫皖边区省委领导,书记朱克平,委员任泊生、王振鸿。
1939年4月26日,日军再陷亳县,任泊生领导的驻亳联络站和高凌云领导的抗日工作团均随国民党亳县政府撤离县城并宣告解散,任泊生奉命到涡阳县重建联络站,高凌云则被暂调永城协助工作。任泊生的新四军游击支队驻亳联络站,在亳前后仅三月。在这短短的时间中,任泊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为高凌云在亳县开展工作做好了铺垫。
是年5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得到可靠情报,驻守于商丘等地的日军,将对亳县展开大规模的夏季攻势。新四军游击支队为做好应对准备,又将高凌云从永城派回亳县,重组抗日工作团,恢复中共亳县地下县委,以加强我党对亳县抗战工作的领导,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并准备在亳县建立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地方武装。为了加强对亳县抗日工作团的领导,中共豫皖边区省委先后又派汪笑生(汪振华)、刘鑫、丁静之等共产党员前往亳县。
1939年5月,亳县发生“余熊事件”,原国民党政府县长熊公烈公开投敌叛变,亳县的抗战形势发生了逆转。为了应对剧变,根据上级指示,高凌云做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重建亳县抗日工作团,二是恢复中共地下亳县县委,并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再建立由我党领导下的亳县抗日民主政权和创建地方抗日武装。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高凌云仍以亳县动委会的名义,首先重建了亳县抗日工作团,并借助这个合法名义,积极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另一方面,因任泊生此时已将驻亳联络站迁到了涡阳县,原中共亳县地下秘密县委撤销,在共产党员汪笑生和丁静之到达亳县后,重组中共亳县县委的时机业已成熟。所以,是年5月,中共地下亳县县委得以秘密重建,属豫皖边省领导,并由高凌云任书记,丁静之任组织部长,汪笑生任宣传部长。此后,亳县的各级党组组织便在中共地下亳县县委领导下,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其他各项抗日救亡工作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
高凌云在亳县抗日工作团恢复时,中共亳县县委也重组并开展工作,中共亳县委的工作借助于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公开活动,但有些活动则是秘密的,特别是中共亳县县委重组后,开始在当地秘密发展党员,并在各地秘密建立支部,发展和壮大我党的力量。期间,高凌云还在亳县政府机关的青年中秘密发展党员,如吴大风等人先后都加入了中共地下组织。
中共亳县县委重组之初,高凌云即将宣传发动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以亳县动委会名义及时创办了《亳县动员导报》。该报由抗日工作团与动委会联办,油印三日刊,四开两面,主编由陕北抗日军政大学毕业生、中共亳县县委宣传部长汪笑生担任,李简、李泽成负责编务缮写。《亳县动员导报》一直坚持到1939年底,其中心工作与抗日工作团保持一致,即:动员民众,宣传抗日。后来,高凌云又根据上级指示,充分利用和引导民众情绪,发动群众,服务抗战,宣传抗日精神,鼓舞抗日士气。他还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对亳县的抗敌斗争起到了积极作用。曾工作于该报的李简,在《亳县动员导报》的文章中写道:
该报主要是宣传团结抗日,保家卫国的道理和我党的统战政策,刊登一些有利于抗日活动的典型事例,抨击和揭露日伪汉奸的残暴行为。
《亳县动员导报》创办之初,由于经费严重不足,亳县当地的开明士绅、时任亳县动委会常委和亳县抗日工作团重要成员的高养真,不但动员其妹高灵仙参加了抗日工作团,还不惜变卖家中财产,慷慨捐出用于创办《亳县动员导报》,他的这种无私精神让很多当地人都为之感动。
高凌云任亳县工作团团长期间,在工作团和保甲长训练班中秘密发展党员,他还与丁静之、汪振华相商,将这些秘密党员和“政一队”的党员有效地利用起来,有目的地分配到亳县的各乡镇任职。此计划与国民党亳县政府秘书、“政一队”秘密党员农超谋(中共秘密党员)意见相合,并由农超谋向新任亳县县长俞肇兴建议批准实施,他的计划也得到了顺利实现,刘文灿任亳县二区区长;纵食力任三区区长,王金铎任三区副区长,马文干任三区区员(后改任二区区员、中共地下党区委书记),从而加强了我党在抗敌斗争中的领导力量。
中共亳县县委重组后,高凌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在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团结友军、打击敌人、掀起抗日高潮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中共亳县县委重组后,他以工作团骨干为中心,秘密发展党员,并在很短时间内秘密吸收了武学敏(向光)、郭鑫(郭新)、薛怀仲(薛毅吾)、孙明哲、耿演武、刘一樵、桑树德等20余人入党,充实了亳县党组织,提升了中共亳县地下秘密党组织的领导力量。鉴于工作团地下党员较多,他在工作团中又成立了秘密党支部——中共亳县抗日工作团支部委员会,并由豫皖苏省委机关指派来的共产党员刘鑫担任书记。此外,他还借重任泊生在余亚农部建立的友好关系,深入余部并对该部的中下级军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不少班、排长先后都加入共产党或参加新四军,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9年仲秋,为了更好地在涡北开展抗日斗争,建立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和扩大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高凌云在秘密重建中共亳县县委后,又将筹划亳县的政权建设与创立武装队伍提到了议事日程。因涡北的观音堂、沙土、泥台店等地,距日伪势力活动较远,新四军主力常在这里活动,便于组建政府和创建武装。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和斗争需要,提前委派本地人且有斗争经验的孙明哲、向光、赵子玉、鲁升庭、鲁博华、郭新、刘一樵等人,先后赴涡北地区开展活动,为我党在涡北地区创建民主政权和创建武装奠定了基础。
1940年初,全国抗日呼声高涨,抗日形势呈蓬勃发展之势。受此影响,高凌云在亳县的统战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共亳县县委秘密重组后,由于形势发展需要,高凌云率中共亳县县委一班人,培养骨干队伍,发展地下党员,积蓄抗日力量。到1940年9月,中共亳县县委先后举办了4期党政培训班,共培训骨干200余人,发展党员数十人,并在项楼召开扩大会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四、建立政权,创建武装
1939年10月底,原国民党军第21集团军总司令兼安徽省主席及省保安司令廖磊在任上病逝,改由李品仙主政皖省。李品仙是桂系军阀,素来仇视中共,他不仅消极抗日,且迫害抗日进步人士,并多次制造摩擦事件,仇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和进步力量。他上任伊始,正是反共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期,皖省的抗战形势因此发生逆转,原亳县进步县长俞肇兴被排挤出走,代理县长的苏朴生与国民党亳县党部书记张寅生及国民党三支队司令卫立成等人,秉承李品仙的旨意,打压抗日进步力量,四处捕杀共产党员,在解散了亳县动委会和抗日工作团后,又四处张贴布告,悬赏通缉抗日工作团领导成员,并叫嚣:“捉住一个工作团成员赏银30元,拿住工作团团长高凌云,赏银100元。”
为了应对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倒行逆施,1940年1月,高凌云在张营孜主持召开了中共亳县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上级指示并作《关于当前形势和今后工作的报告》,决定分期分批将县委组织转移到涡北地区。同时,他还带领亳县县委配合新四军第六支队主力,分三次围歼了蛰居于辛集、权桥等地投靠日伪的反动黄会,为后来将工作中心转移到涡北奠定了基础。
在亳县的进步团体被迫解散的情况下,高凌云及时向新四军第六支队和豫皖苏边根据地民主政府作了汇报。鉴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上级指示高凌云,坚守亳县抗日阵地,依靠进步力量和民众基础,建立由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创建共产党领导下的独立抗日武装。
(一)创立亳北独立大队和成立亳北办事处
经过多方筹备,以高凌云为首的中共亳县县委决定,于1940年4月在亳县观音堂创建亳州涡北抗日独立大队,简称亳北独立大队,中共亳县县委书记高凌云兼任大队长和政委,耿演武任副大队长,下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队,队伍很快便发展到270人,长短枪140余支。
与此同时,亳县涡北办事处也在观音堂宣告成立,由中共秘密党员农超谋担任办事处主任,鲁域(鲁礼顺)任秘书;办事处下设1区4乡,区长常宁,耿演武兼区委书记;李云峰(又名李明礼)任观音堂乡乡长,刘洪亮任指导员;张开道任泥台店乡乡长,鲁博华任指导员;孙明哲任蒋集乡乡长兼指导员;向光任刘集乡乡长,王郁文任指导员。
亳北办事处成立的翌日,驻守于亳县县城的日伪军在风闻后即到观音堂一带“扫荡”。由于办事处成立伊始,再加上日军常来骚扰,办事处机关只能随着独立大队活动,且仍旧沿用国民党政府的办法,平时工作重点仍是打游击、抓汉奸、宣传抗日、收税和筹款,并通过保甲长训练班培训骨干,充实基层骨干队伍,达到壮大抗日力量的目的。
高凌云率中共亳县县委到达涡北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时,刘集、蒋集等地的农民,在国民党观音堂乡长张济昌、泥台店乡长李性初的欺骗和鼓动下,对高凌云他们顾虑颇多。但高凌云考虑到这里的实情,即以亳县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到各乡村展开宣传,并充分利用到村子张贴标语、宣传抗日的机会,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同时,他还根据当地群众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向豫皖苏边区党委提出逮捕罪恶极大的观音堂乡乡长张济昌和泥台店乡乡长李性初的要求。是年秋末,接到高凌云的报告后,新四军游击支队即派正规主力来到涡北,将张济昌、李性初实施逮捕正法,鼓舞了当地人民。在结束了张、李的职务后,高凌云便派共产党员李云峰任观音堂乡乡长,鲁博华任泥台店乡乡长,另又派马文干到大颜区(即亳县二区)组建地下党区委会并任区委书记,刘文灿任该区区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涡北人民不断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提高了觉悟认识,并迅速成立了农民看家队、青协队、妇救会、儿童团等民间组织,设岗放哨,看家防匪,为高凌云领导的亳县中共县委在涡北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亳县涡北办事处是由中共亳县县委领导的、具有亳县抗日民主政权性质的县级机构。亳县涡北办事处和亳北抗日独立大队成立之初,高凌云即决定在活动区域内,仍以亳县抗日工作团的名义开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高凌云他们在亳县涡北地区逐渐站稳了脚步。此时,亳北和亳东北的观音堂、泥台店、李集、蒋集、刘集、颜集地区,名义上虽仍属于国民党亳县政府领导,但政权实际上却操控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早在亳北办事处成立前,曾任安徽省动委会工作团第二十九团团长的邓岗也来到了亳北,并在中共亳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汪笑生的领导下,与陈一帆创办中共亳县县委机关报——《新亳报》。该报主编为汪笑生、邓岗,陈一帆负责刻印,油印出版,八开两版,三天一期,出版发行到1940年底。邓岗在《新亳报》一文中曾对该报作如是之忆:
报纸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宣传中我党的抗日主张,反映群众的斗争活动,除发行本县外,邻县也送点,互相交流。同时上报区党委。那时虽然条件很差,没有办公地点,印刷工具简陋(只有一块钢板,一个破油印机),但同志们热情很高,干劲很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定期出版。小报的政治性很强,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斗争实际,颇受干部的欢迎。
(二)创建亳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10月,根据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政府的指示,亳北办事处易名为亳县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工作需要,高凌云改任县长,王建中任民政科长,王金铎任财政科长;李任之接任县委书记,刘德民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抗日政府下辖观音堂、刘集、蒋集和泥台店等1区3乡,区长陈清,区委书记鲁博华,区员向光,区队长宫瑞增,指导员王继冉。刘集乡长张广涵,指导员聂径云;观音堂乡长白忠勋,指导员洪子清(即洪凯);泥台店乡长牛长乐,指导员鲁守章。从此,我党在当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下,以抗日为中心的各项活动开始公开化。
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为适应抗战大局的需要,扩大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暂免了原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苛捐杂税政策,同时设立军需处,藉以征收公粮、土布、军鞋等军用物资。每逢集市之时,要征收一些牲畜交易税、屠宰税、盐税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田多多收、田少少收、困难不收等具体办法,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感念党的政策和高峰的领导,当地百姓还沿用本地的杨柳青旧调,填写新词来歌颂他。歌中深情地唱道:
亳北,亳北真是好地方,
拥护高县长,来把敌杀……
亳北办事处易名亳县抗日民主政府,高凌云也恢复其原名并改任县长。从中共亳县县委公开活动开始,到1940年12月间,亳县县委隶属于中共豫皖边皖北地委;此后到1941年2月,转隶中共豫皖苏边区涡浍地委,直到转移到津浦路东为止,则又转隶于中共豫皖苏边区泽东地委。
(未完待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