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卿一生弈棋,遇见最重要的人是毕铁珊。二人初见面时,韩汉卿二十五岁,是磁器街韩家杂货铺的少东家,在县城弈林称名“小棋王”已有十年了;毕铁珊是开封人,四十五岁了,仍落魄于江湖,为谋生计不得不来到亳县财神阁子日伪政府开的硝磺局当服务员。这天,韩汉卿坐柜台,一个朋友跑来嚷嚷,了不得,硝磺局来了位高人,下象棋竟连赢他三盘,汉卿你得出马呀!韩汉卿看他一眼,没搭理,心想,就你一臭棋篓子,谁不能连赢他三盘呢?他没动。可这以后,弈棋的朋友接二连三来找,说,姓毕的棋是真高!炮打八面,卒逼中宫,谁也不能和他一盘棋。韩汉卿终于按捺不住,这天下午,孤身一人去了硝磺局。
韩汉卿少年得意,难免自矜,来寻老毕,只说慕名来下棋,并未报名。老少二人分宾主坐,摆好棋子就下。老毕先是见对手公子模样,有点大意,第一盘输了,警觉了以后,后两盘都赢了。小韩心里称赞,棋艺真高!通名报姓,我是韩汉卿,佩服佩服。老毕说,久仰久仰。要留饭,小韩推辞,握手而别。
可谁知,小韩回去以后,和棋友一说情况,有人就撺掇他,说,本地高手尽墨,就你汉卿兄还赢了一盘啊。你可不能这么低头,不然药都棋界的面子可就丢尽了。小韩晕晕乎乎的,一想,是了,怪我后两盘没有下好,原不该输,于是二次去找老毕,要求再战一次,赌请客。这原是失礼之举。老毕沉吟,说,那也好,我们既要二次赌胜,不妨赌十盘棋。这老毕果然也是棱角之人,又说,实不相瞒,韩先生你的棋在亳县算好棋了,但比起我来还差得远呐,你倒不需要战胜我,十盘里你能赢我两盘我就请客。这话传开,满县城下棋的人都跑来看。二人连下两天,可才下到八盘棋,七负一和了,小韩实在一盘不能赢。剩下两盘没法下了,也不好意思再下了,于是心服口服,认赌服输。小韩当天在水门关小楼菜馆摆酒请客,请县城的下棋高手都来作陪。饭店里,大家众星拱月,推老毕在首位坐下,老毕打圈一看,嗯,都是手下败将,便坐稳了。陪客们也都欢欢喜喜的,老毕是真正高手,输给他算什么呢?有小韩在,大家伙儿输的都不算惨。小韩输给老毕,这成了弈林轶事,被人在茶馆、棋舍、澡堂说了十多年。
毕铁珊成名也晚,只因半生困于浅池。1942年他离开亳县去西安谋生,闲时在西京仁义棋舍摆棋擂台,一连三月,竟未逢对手,有一个名叫王羽屏的年轻人慕名为他挂棋讲棋。一次棋终人散时,王羽屏说,毕老师你虽然能赢,但光靠在棋舍里下,名气是起不来的。老毕问,那怎么办呢?王羽屏说:“西安象棋圈里久有四大金刚之称,你能胜一个,名声就响了,但秘洞和尚和尹六爷都老了,如今风头最劲的属王新民。”老毕于是备了大红全帖,请王羽屏代为呈送王新民。王新民收了帖,决定以西安棋界的名义正式应战,约好了公开比赛,共有三位棋手上阵,以三场定胜负。毕铁珊感激王羽屏挂棋之德,送帖之义,请他作为西安的先锋迎战。这三场棋有名堂,后来称为“神炮镇西京”,既是毕铁珊大器晚成之战,又成为此后豫陕两省棋界密集交流的开始。第一场,毕铁珊小试牛刀,以一胜一和败王羽屏,二场又胜,第三场一鼓作气,力搏战胜了王新民,三场全胜,震惊了西安棋界。此役,西安各大报先发广告后刊新闻,毕铁珊获封雅号“神炮铁卒”。
转眼就到了1954年。这十二年间,天翻地覆,亳县的韩家杂货铺子关了张,韩汉卿的生活陷于困难,计划出外做些小生意。下棋归下棋,下象棋是市井人的乐趣,但无关生计,妥了营生,棋才能下得淡定。韩汉卿要去哪儿呢?一拍大腿,就去西安。他早听说老毕在西安呢。只要有口饭吃,下棋的人就不会丢掉棋。行前,棋友们为他小饯,韩汉卿酒酣后慨然说:“我在西安落了脚即去找毕老师,找到他一定再和他下棋,对弈结束无论胜负,我一定将经过写信告诉你们,决不食言。”
韩汉卿到了西安找老毕,找一圈没找到,在棋舍找到了他的一群徒弟,徒弟们说,毕老师两年前就回郑州了。韩汉卿傻了眼,兴冲冲来却被浇了一盆凉水。一个叫陈友利的徒弟见他着急,忙说,老师的女儿在西安住着呢,他时不时会来探亲,他一回来我就通知你。韩汉卿就在西安落了脚,边等人,边做些修钢笔、电筒,补胶鞋之类的小生意,糊口而已。也和人下棋,虽然能赢,但并没有高手搭理。这么等了有小半年,快过年了,陈友利跑过来说:“毕老师来西安了,听说你在,想见你。”
毕铁珊见到韩汉卿非常高兴,很热情地招待他,见他穿得单薄,脱下身上皮袄相赠。于是叙旧痛饮,酒喝多了,当日不便下棋,约到第二天中午到真记棋舍公开一战。第二天韩汉卿早早去了,到了一看,好嘛,西安市有名有姓的棋手都来了,很振奋。
十二年来一局棋啊!
不可回首,回首心热。当年毕韩二人第一次摆棋是什么情况呢。想小韩白面少年郎,身着宝蓝绸衫,手摇折扇,老毕身着服务员的粗布制服,客客气气的。如今的韩汉卿未老鬓也斑,穿着老毕相赠的皮袄,但布鞋还是破的,唯有一把折扇仍收于手中。里三圈外三圈的西京棋界高人,都是来捧毕老,谁认得这个小地方来的乡巴佬呢?摆好棋子儿,毕铁珊一拱手,说:“韩先生,听友利说,你的棋艺水平很好了,比在亳县我们下棋时好多了,恐怕我十盘不能再胜你八盘了,你还记得你我赌棋请客的事情吗?”韩汉卿叹道:“日夜不忘,如在昨日。我能有一点进步,实在离不开那十盘棋的教诲啊。但我现在虽较前略有进步,但老先生您的棋更高了,你还能十局胜我八局。”谈笑间,对局开始了,第一局和局,第二局又和,第三局韩汉卿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胜了一局;第四局毕铁珊先手,但韩汉卿又胜了;第五局方走到中盘,韩汉卿已经多了一马、过河一兵了,从局面看,毕铁珊负定了。韩汉卿立志想胜,故精神集中,忽略了礼仪。旁观有人急了,陈友利在旁边拉他的袖子,悄悄地说:“韩先生,你先吃茶,看来毕老师这一棋一定胜你吧。”这句话惊醒了韩汉卿,是的,毕老师年纪大了,在西安有脸面,徒弟一大帮,的确不能再胜他了。于是故意走错几步,就负了。五盘赛后,毕铁珊笑着说:“韩先生,这盘棋你是让我的啊。”
韩汉卿终于如愿战胜了毕铁珊,一封告捷信连夜写回了亳县。第二天一早有人来访,原来是王羽屏。以前韩汉卿找了王羽屏好几次,王都不肯和他下棋。胜了毕,王便来了。韩汉卿欣然应战,这次一共下了七盘棋,和了六局,终负了一局。韩汉卿感叹,不愧是长安王,真是一山更有一山高啊。
和韩汉卿下棋的王羽屏,已然不是当年在仁义棋舍挂棋的王羽屏了,韩汉卿所见,此人已年过四十,光头白褂,手不离一根旱烟管,貌不惊人。“平分海上秋色”一役已经过去三年了。
若说下象棋也是一种求道,便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什么是见自己呢?人贵自知,得先过了自己这一关,水之积不厚,其负鹏翼也无力。什么是见天地呢?睹山奔海立之态,江山人物参证于心,而后才于万相中成就独一。解放初期,号称棋坛总司令的谢侠逊老人在上海,上海便是当时中国棋坛最大的舞台,正如百川汇流奔大海,象棋手要见天地,可去上海。
1952年底、53年初上海棋坛接连发生两个大事件。先有“西安王”王羽屏单刀赴会,接着“华南虎”杨官璘黑云压城,这两位来“见天地”的人,为中国象棋史上添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那时,王羽屏已制霸西北棋坛,再无对手,于是英雄寂寞,立下“杀出潼关去”的志愿,下棋不能使人富有,他是清贫之人,为筹资忍痛变卖了“陕豫棋赛”的金牌。在这一年的岁末,王羽屏的布鞋终于踩在上海滩上。王羽屏的到来,上海棋界严阵以待,排开了多位冠军的阵容,王羽屏岂不快哉,逐一挑战高手,连战连捷,最后,五局战平了谢侠逊老人,仅负于何顺安一场,一时间,“长安王”名扬上海滩。龙虎聚,风云起,次年初,东莞人杨官璘后一脚来到,势头更猛,攻无不克,横扫群雄。好嘛,一个是长安王,一个是华南虎,上海人最好事,风头最劲的两个人一定要一决雌雄的。这盘棋,就是弈林称之为“平分海上秋色”的一盘棋。据王羽屏的回忆,他对这盘棋是有憾的,当弈至第44手时王尚有取胜机会,但软了一手,杨官璘于此残局果断兑兵,结果弈和了。高手之争是讲气运的,王羽屏没能打破杨官璘的金身,此公自此如巨星般升起,二十年间败尽天下高手,开创了中国棋坛无人能敌的杨官璘时代,人称“混世魔王”,后辈尊称为“魔叔”。而王羽屏或因锋锐未展,棋运止步,但后来在全国棋赛中也获得了第九名的成绩。
老韩,韩汉卿,后来也把一个女儿嫁到了西安。在韩汉卿与王羽屏交手后又过了十二个年头,老韩去西安看女儿,和王羽屏又有了第二次交手,这一次交手,他们痛痛快快地下足了十盘棋。老韩和老王,年岁相当,脾气相投,惺惺相惜。这一次,韩汉卿终于战胜了王羽屏。
作为一生的得意之作,老韩特意笔录了棋谱,其中一盘棋谱如下,韩汉卿执黑。我曾试摆一通,很妙的。
炮2平5 马八进七 马2进3 卒三进一
车1平2 车九平八 马8平9 马二进三
车9进1 象三进五 车9平6 士四进五
车2进6 炮八平九 车2平3 车八进二
兵3进1 炮二退二 炮8进5 马三退四
炮8退3 马四进二 车7进2 炮九退一
车7平8 炮七平二 炮8进5 炮二进二
至此,红棋认负。
在1956年首届全国象棋个人赛之前,并没有官方的大师或特级大师的称号,人们口口相传,是棋坛的英雄时代。所谓英雄,包括声望与技艺;所谓较量,因缘分而情谊。屈指而谈,棋手称雄一方,谁没有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呢?他们之间的对决如宿命,谁不寄意成为传奇呢?然而象棋之道,相生相克,纵然天才的棋手,也没有常胜不败的道理。起浮胜败间,正是人生在世的大欢乐。后来棋手进入体制,每年通过各种赛事进行考核,定等级,排名次,天下英雄尽入彀中,于是乎强者登场,英雄隐退。
话说韩汉卿与毕铁珊在西安下完棋,心愿已了,不久就回到了亳县,困居于老砖街杂货店后院,无事可做,穷愁度日,因思古书里婆媳对弈的故事,于是开始锻炼下盲棋,一开始,下完一盘棋后,总有几步错的地方,慢慢的,就没有错着了,先是能同一个人下,后来竟可以同时和几个人下。盲棋成功后,他开始在文化馆里表演,观者无不称奇。当时城关区委书记刘政文也爱下棋,但从未和韩汉卿下过,听说了他有这手绝活,每逢星期六就叫人喊他去家里下盲棋,有输也有赢,刘政文很快乐。不久以后,韩汉卿即被吸收为县政协委员,后安排在县委工作,又被推荐加入地区象棋队。1959年他以不败纪录夺得全省象棋冠军,选拔为全国个人赛的裁判,在北京喝过体委主任陈毅老总相敬的美酒。因身体原因,退役后去了县体委做专职的教练。虽然不再比赛,但每年仍要应组织的安排进行盲棋的表演。
韩汉卿先生一生有三大得意,棋有知己,艺有传人,第三桩才是下盲棋。韩汉卿成分不好,被组织看重成为教练,得力于能下盲棋。
韩汉卿的后半生在教徒弟中度过。求道的第三个层面是见众生,众生心中各有一盏灯,为众生点亮此心灯,就是传承。无论是毕铁珊或是王羽屏,这些好朋友、好敌手,在这条道上谁都没有他走得远。俗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老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