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汝平
“水活”工程 重现河清岸绿美景
(上接01版)
城因水而美,水因城而秀。这五年,我市大力实施水系治理贯通工程,全面推进河长制,启动实施“五水共治”,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强力推进,在持续改善水环境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和颜值。
日前,记者在已经建成投用的亳菊路钢坝闸看到,随着闸门的徐徐开启,上游蓄积的河水倾泻而下,一时白浪滚滚,水花飞溅,宋汤河里呈现瀑布美景。
亳菊路钢坝闸是我市第一座钢坝闸,也是皖北最大的钢坝闸,是我市“一涵四闸”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我市通过认真分析流经市中心城区的涡河、小洪河、宋汤河等17条水系,根据河流现有流向以及海拔高低,科学设计了“一涵四闸”建设项目,即凤尾沟涵、建安路闸、亳芜大道闸、牡丹路橡胶坝闸、亳菊路钢坝闸,五个项目的建设都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各具特色。
去年底,随着“一涵四闸”的建成投用,我市实现了涡河以南、铁路以西水系全面贯通,将之前的“死水”变为“活水”,水质和水环境明显改善。
来自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市区铁道以西水系贯通后,市区河道水质类别从劣五类改善为五类。
市河道管理局副局长马洪山介绍,在贯通水系与河道治理的同时,我市还在沿岸为市民打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包括景观建设、游憩系统、湿地水系系统、植物系统和综合管网系统等。目前,我市正在对道东水系进行深入治理。
实施河长制,才能实现“河长治”。近年来,我市在蒙城县试点之后,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基本建成四级河长制工作体系,设立各级河长1680人,实现全市1211个河湖沟塘全覆盖。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市主干河道沿线暴露垃圾、漂浮物及有害水草已基本清除,各中小河流也实现了大“变脸”,初步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的目标。
我市启动实施了“五水共治”行动计划,抓节水、保供水、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河流联防联控、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举措,着力打造生态平衡新样板。
“现在河道比原来的干净多了,美多了,每天在河边散散步心情很好。”市民李静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月份,环保部通报了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水环境治理同比变化程度,我市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43.6%、位居全国第8名。
今秋时节,走进利辛西淝河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葱葱郁郁的绿树,倒映在似镜的清波中,河面上三五白鸭漂过,划出一道道波痕,岸边几位游人专心垂钓,平添几许闲情逸趣。
让河水变清,让荒滩变美。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湿地公园建设,随着郑店子湿地公园、西淝河湿地公园等一批公园的建成开放,一个个花红柳绿、草木葱郁、碧波万顷的新景区正在为市民带来美的享受。
铁腕治污 精心呵护蓝天白云
空气环境宜人,市民生活才能更幸福。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天蓝”工程,聚焦“三尘、三气、三烧”,连续开展专项整治。
全市淘汰了年产能150万吨的淮北矿业集团刘店煤矿并通过省级验收,已完成了安徽三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13家工业企业改造任务,淘汰了10蒸吨/每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417台,完成了工业企业10家和加油站179个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完成规模以上餐饮单位油烟治理343家,完成建筑工地扬尘治理367个、混凝土搅拌站118家,清理了无证经营码头89座,完成渣土运输车辆全覆盖改装248辆,已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5800余辆。
2013年,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列入省政府考核以来,2014年我市PM10年均浓度控制在96微克每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位。2015年PM10年均浓度控制在87微克每立方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2016年PM10年平均浓度控制在83微克每立方米,完成目标任务。五年来,我市四项污染物每年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2015年被省环保厅通报表扬。
在今年午收期间,总投资3.5亿元的国能蒙城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每天消化蒙城县及周边市县的小麦秸秆800多吨,不仅有效解决了周边市县秸秆离田处理难的问题,也为发展区域低碳经济树立了典范。
“秸秆发电把农村废弃物转化为绿色电力,又反馈给社会,既节约了传统能源,又降低了环保压力,这是一个多赢的绿色项目。”国能蒙城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燃烧部经理王永生表示。
发展绿色产业,方能赢得未来。这五年,我市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同时,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着力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和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不断提高绿色经济比重。严格项目环境审批,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园区规划、与环保法律法规相违背或环评文本中提出的环保工艺存在问题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通过。仅今年上半年,共驳回环评文本36个,否决建设项目10个。
环保督察,利剑高悬!
2017年4月27日,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正式进驻安徽,我市高度重视、高位推进、高效办理,把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问题整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行立改,边督边改,确保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各项要求的同时,我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推出的“环保督察信息平台”手机客户端,将突出环境问题进行准确定位和项目导航,在需要监控的整改现场安装探头,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视频远程监管,确保突出环境问题立查立改、整改到位,防止反弹。并开展“全民参与·环保风暴”有奖举报活动,多渠道全方位收集环境违法行为线索,促进环境问题整改。
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驻皖期间,交办涉及我市的群众信访投诉问题185件,截至6月13日,我市均已办结。对涉及的相关违法违规企业,责令整改58家,取缔拆除67家,立案处罚29家,共计罚款180.5万元。在调查核实基础上,对确实影响群众正当环境权益的环境问题,我市已约谈26人,问责72人。
环保督察,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现在俺们小区的垃圾运走了,空气不臭了,环境整洁了,附近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家住市区国购名城商业街百家宴饭店附近的居民程杏芝兴奋地说。
城在林中 市民共享“绿色氧吧”
目前,全长约40.4公里的“林拥城”项目已完成绿化面积1万多亩,完成苗木栽植40多万棵,一条包围城市的绿色林带正在形成。
“林拥城”项目位于亳州城市规划区外环线外侧,包括南外环、西外环和北外环,主要建设内容为园林绿化、中药材种植、园区道路、景观游乐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等。
作为“林拥城”项目中面积最大、苗木数量最多的苗圃,南外环苗圃占地面积约6700亩,投资约5.8亿元,以生态造林为主,并逐步营建观赏性景观设施与市民休闲娱乐设施。凭借未来30多万棵苗木的栽种规模,这里将成为皖北最大的植物园。
今年3月31日,南外环苗圃景区正式投入试运营,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休闲观光,享受绿色发展的美好。
“这里环境很好,面积很大,车辆比较少,而且树的种类也很多,完全就是一个‘绿色氧吧’。特别是木栈道两边,都是红花碧树,有些地方开满了蒲公英,真是太美了。”在南外环苗圃,市民许单单带着她的龙凤胎宝宝享受着春日美好的时光。
“林拥城”项目,是我市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全面开展森林长廊示范工程建设。加快中心城市绿道、绿带、小微绿地建设,建成环城林带,逐步构建“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和城市绿道,持续开展拆墙透绿,大力推广立体绿化,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生态景观。
目前,我市所辖的三个县全部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市森林面积达233.4万亩,森林蓄积量951.8万立方米,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4个、森林村庄134个。
让荒地变绿,让废地变宝。“十二五”期间,我市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共建设了282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6年实施了107万亩,大多数项目在贫困村实施完成。
“把农民的老宅腾出来进行复垦,复垦后的田地和原有的农田成片地进行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大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我市乡村旅游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叶祖贵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崭新的城乡姿容,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今年1—8月份,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347万人次,增长20.2%、居全省第2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5亿元,增长22.7%、居全省第5位。其中,中心城区景区门票在从过去60元降至10元的情况下实现收入0.12亿元,增长32.6%;接待游客208.6万人次、增长454.4%,生态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亳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