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11日,为期3天的庄子文化周在蒙城举办,作为庄子文化周学术类交流活动重头戏之一的首届中国庄学研究智库论坛暨安徽省庄子研究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庄学研究专家和学者参与。
作为庄学研究智库论坛与安徽省庄子研究会的第一次携手合作,各位专家和学者对庄子的思想和文化都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思想和思想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重点课题成果显著
11月9日下午,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在庄子国际大酒店召开。据了解,为深化庄学研究,挖掘庄学智慧,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服务新发展,2019年,安徽省庄子研究会确立四大重点研究课题,分别是庄子思想与中国精神、《庄子》在国外的传播、庄子研究前沿问题概述、庄子与蒙城文化研究。
参会的专家们根据重点课题开展了资料搜集整理等工作,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为深化庄学研究、挖掘庄学智慧提供了指导意见。
关于“庄子思想与中国精神”重点课题,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林表示,庄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观点多样,但以往大多研究都是站在中国哲学史的视角进行,重在诠释和还原庄子思想,而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特别是面向中国新哲学建设的前瞻性研究不多。如若站在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视角,沿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向,重新审视庄子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精神再造中的作用,可能会拓宽出更深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仲林表示,庄子是一位“知本达至”之人,他的所有思想都是站在道的高度反思宇宙人生,提出了主导原创性思想,对东方文化发展有里程碑式价值和意义。
关于“《庄子》在国外的传播”重点课题,合肥师范学院教授章媛认为,“《庄子》一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东方主要包括亚洲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在西方主要包括欧洲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
章媛表示,在《庄子》的海外传播中,受到地域和文化影响,《庄子》在亚洲地区的传播最早,影响深远,流传甚广。在日本,早在四、五世纪之交,《庄子》就已经传入,随后不断传入日本的还有中国学者的注疏。《庄子》的第一个韩语译本出现在1963年,到2008年已经有40余种韩译本。越南对《庄子》的传播历史更为久远,长达两千多年。《庄子》在西方文化圈的传播历经两个多世纪,庄学研究蓬勃发展,中西思想的交流碰撞进一步拓展了庄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庄学以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和深刻精微的思想、瑰丽奇幻的语言,对海外哲学、文学乃至科学界均产生了深远而广博的影响。
在“庄子研究前沿问题概述”重点课题中,安徽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季林认为,《庄子》一书中,包含着庄子“自然、自由、自我”的人生哲学、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独见”“坐忘”的直觉主义、“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奇丽而丰富的寓言故事,以及通篇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等,无论在哲学上、文学上还是美学上,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可以说,《庄子》开启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自然主义哲学、相对主义哲学、逍遥人生哲学、平等理念、德性美学、养生学、心学、寓言学、浪漫主义文学等诸多学说。
李季林说,庄学的形成与发展,是沿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与道家相依、与“老学”相伴、与儒学相洇、与禅宗相融、与浪漫主义文学相应,但是又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那就是绵延未绝、波澜不惊的中国庄学史。
在“庄子与蒙城文化研究”重点课题中,蒙城县庄学研究专家蔡洪光说,蒙城庄子文化的端倪,目前可见最早的地方文献是蒙城现存的明万历年间纂修的《蒙城县志》,其中多处关于庄子、庄子祠的记载。其《舆地志·古迹》记:庄子台,旧址在城北隅,苏子瞻有记,因没于水,知县吴一鸾复建祠筑台于东门外。
蔡洪光表示,由祭祀庄子所形成的文化张力持续浸润蒙城文化,使得庄子精神及其魅力的影响不断向市井浸润,改变、塑造着蒙城大众人群对庄子的认知和情感,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蒙城人民以庄子为乡贤,在庄子学演进风尚的影响下,对庄子由敬而同,由同而行,由行而蔚然成风。“民有庄周后世风”成为这片区域鲜明独特的气质和软实力,而庄子思想的积极内涵如今在这里也已“与时俱化”,成为蒙城拥抱新时代、共筑新梦想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赵琳琳 葛新爱/文 张延林/图
学术交流迸发火花
11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庄学研究智库论坛暨安徽省庄子研究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庄子思想与新时代”,子课题为“庄子思想与文明共存”“庄子思想与科技创新”“庄子思想与现代美学”“庄子思想与大国工匠精神”“庄子思想与乡村振兴”等。采取约稿和征集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论文76篇,其中省外论文24篇,作者涉及北京、上海、黑龙江、湖南、湖北、河南、河北、陕西、江西、浙江、贵州、香港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庄学研究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朋友圈不断扩大。
在学术交流会上,与会的部分学者专家作了学术报告交流发言,与观众进行了学术交流与探讨。
亳州学院王虹:
先秦诸子中,《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能是最丰富、也是最复杂的。王虹表示,庄子倡导人精神的自由,即人要超脱形骸之外,追求极乐的精神世界。他为人类找到了治疗疾病与痛苦的有效方剂,那就是追求形骸之外的精神自由——逍遥游。弥沦于大自然中的道,会把人从有限的生存世界带入到无限的宇宙万物之中,达到真正的回归和“化”的境界。
西北政法大学李智福:
伟大的经典一定与作者的生存境域有关,伟大的解释也一定是渗透着解释者生存境域的解释。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博士李智福表示,庄子本是乱世哲人,乱世的解释者也许才能别有所契。晚周战国之庄子、西晋中后期的郭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晚清民国之交的章太炎,他们都为我们展现了乱世庄学与乱世哲人的哲人谱系。
蚌埠市委党校欧振宝:
“庄子之美是多元多姿多趣的”,欧振宝表示。真善美是人类社会一贯的追求,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庄子,就是一位真善美的化身,一部《庄子》就是一部真善美集中展示的华彩。庄子美主要见之于哲思之美、人性之美、寓言之美、语言之美。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今天仍然放射着新时代的光芒。鲁迅先生曾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小之作,莫能先也”来评价《庄子》,可见庄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赵德鸿:
庄子通过其全部的文本,都在表达着适意的人生追求。赵德鸿表示,庄子是深切了解历史的苦难和残酷的现实的人,故而他才会思考如何摆脱苦难,并一直以带有浪漫的诗意的生命姿态,为一切有生命的生灵寻找适宜而且适意的栖居。庄子面对自己所遇的时代,乃至这个时代给予他的启发,庄子给自己也给所有的生灵寻找了一个无论“遇与不遇”都要有所“适”的生存安放。
华东师范大学汤颖:
中国先秦诸子之思既莫定了中国哲学的基本格局,又在历史流变之中不断启发着其后的思想家,后来者既借助先秦诸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又在这种创作之中对先秦诸子作出了独特的诠释,展现了诸子强劲的生命力以及多样化的面貌。孔子如此,庄子也如此。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直面庄子等先秦诸子本身,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的诸子学史、庄子学史等等。
合肥工业大学崔景明:
今天我们研究《庄子》,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也是在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崔景明说,庄子哲学的“道”是智慧的真正源泉,“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真才实学来自“合道而为”,人在“物我两忘”“自他一体”的状态下,匠心和技巧就能自然显发。
安徽大学杨欢:
《庄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古代自然生态智慧。杨欢通过对《庄子》中《马蹄》篇的研究,得出了如此结论。杨欢认为,在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新时代,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的发觉,对当代环境问题的治理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具有双向推动的作用,《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代表,它所体现出的生态意识以及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能够将这种推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香港庄子文化研究会庄伟祥:
“现在不少人对中国古代典籍存有怀疑,认为中国古代典籍与智慧已经过时,未能为现今社会所用,这是一种误解。”庄伟祥认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他们用穷极一生的精力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思想宝藏和经典哲理,我们更应该让古代思想巨匠的智慧为世人所用。
安徽大学聂磊:
庄子的修身意蕴是以《齐物论》为例,从庄子“吾丧我”中缕析出由“我”到“吾”的历程;在从“我”到“吾”逐步升华过程中,将其中蕴含的修身意蕴展现出来。聂磊表示,“丧我”是否定之我的最初体现,同时也是对“我”的一个认知;“以明”则是对由“我”到“吾”的哲学层面的认知和方法探析;“逍遥”是对“吾”的回归,“吾”的最终归属就是“逍遥”之境。从“我”到“吾”的历程中试图用哲学思维解答庄子修身意蕴,正是同以往的修身思想阐发的区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国民: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首要标志。庄子的理想人格是神人、真人等,其心境是心斋、坐忘,心至虚至静而无知无识,从而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忘境即道境。这是神人对天地万物无知无为的混而为一,故无所凭借(离人离物)而获得道遥游,且养心养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