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不仔细观察细节,很难写出好作品
值芍花盛开之际,5月11日上午,“木兰故里春风行”——知名作家亳州采风活动启动仪式暨“文学之缘”分享会在市政府会务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亳州市妇联和亳州晚报社主办,亳州市木兰文化研究会、亳州市文旅集团、亳州新闻网和亳州头条联合承办,来自全省各地的多名知名作家许辉、常河、闫红、钱红丽和胡竹峰等介绍了他们和文学的缘分,并分享了文学创作的经验,我市三县一区近百名文学爱好者现场聆听了各位名作家的精彩发言,特将发言摘要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人物小档案:许辉,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散文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美国、加拿大。已出版文学专著30余种,作品获多种文学大奖。他被评论界评论为“独树一帜的作家”,作品被称为“非经典时代的经典”。
“如果你不仔细观察细节,很难写出好的作品。”许辉说,文学创作离不开宏观的描述,但也需要关注细节。
许辉讲了一个庄子的小故事,《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记载:“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的其中一个版本。“如果庄子没有细致的观察,是写不出这么生动的场景的。”许辉说,庄子的很多寓言故事可以看成是如今的散文,里面有很多对于细节的描写,这使得庄子的文章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大多包含着丰富的哲理。
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也来源于提炼。许辉说,老庄思想博大精深,文学创作者可以从中学习很多写作技巧和思想内涵。
“能在亳州多待几天,我们的修为会有很大的提高。”许辉说,希望能在老子和庄子的故里多多汲取营养。
常河:写熟悉的生活,用感情打动人
人物小档案:常河,光明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作家,高级编辑。曾出版《四十一阵疯》《最美的传奇》《现代大学校长蒋梦麟卷》《一脚乡村一脚城》等多部著作。
“首先我不是一个作家,更谈不上知名,其实就是‘码字匠’。”常河谦虚地表示,“这么多所谓的身份来说,我比较认同的是记者”。
常河说,对于自己来说,这次来亳州并不是采访,而是回家,“近乡情怯,回家气短。在家人面前,我不敢有太多的言语,因为我家底都在你们手中”。
常河是我市涡阳县人,毕业以后长期在合肥工作。虽然身在外地,但他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命运和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我走了一圈以后又回到了亳州。”常河说,他不仅是我市招才引智的顾问,还是我市文化旅游形象大使,“一般形象大使都是帅哥靓女,而我却是一个苍老、消瘦、黝黑的小老头”。
对于写作,常河说,他最大的感悟就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攀附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以他所写的《一脚乡村一脚城》来说,出版以后很畅销,常河称,并不是文章有多少华丽的写作技巧,最重要的原因是,里面他写的是他以及很多人熟悉的生活,饱含着他的感情,这样就容易产生打动人的力量。
钱红丽:文学是用来热爱的,不是空谈的
人物小档案:钱红丽,自由撰稿人。90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有随笔集《华丽一杯凉》《低眉》《风吹浮世》《读画记》《诗经别意》《一辈子历历在》《四季书》《一人食一粟米》《独自美好》《等信来》《当我老了》等十余种,现居合肥。
钱红丽是第一次来亳州,但她和亳州有着很深的渊源。
“我非常喜欢曹操,这次回去就准备写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钱红丽说,建安文化乃至魏晋文化都是她所热爱的,“我会给自己交一篇好文章”。
虽然是“文学之缘”分享会,但钱红丽说自己并不愿意多谈此方面的话题,除了面对众多知名作家,感觉很有压力,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学是用来热爱的,不是用来空谈的”。
相对于文学,钱红丽谈的更多的是亳州女性的贤惠。她说,她在合肥有一位帮她打理公众号的亳州籍朋友,前两天跟她聊天说,做家务做到了凌晨,“我就很震惊,亳州女人这么贤惠!”此次和她同行的常河也是亳州人,“他说他的妻子都是剥鸡蛋给他吃,我再次被震惊到了”。
钱红丽说,这次亳州之行收获很大,她回去以后,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写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另外就是做一个贤惠的女人”。
闫红:生活追求自由,创作遵从内心
人物小档案:闫红,新安晚报编辑,腾讯大家人气作家。著有《误读红楼》《诗经往事》《她们谋生亦谋爱》《胡适情事》《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等十余本,著名作家王蒙称之为:“不拘一格,振聋发聩,言前人所未言,堪称启人心智,动人心魂”。
闫红比较喜欢三国文化,嵇康则是她最喜欢的一个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自由”。
闫红自称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所束缚,这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很多语言表达都显得无拘无束、随意且洒脱,深受读者喜爱。
闫红喜欢的另外一个亳州人是曹操。她说,很多人对曹操的认识有些片面,认为和忧国忧民的刘备比起来,曹操追求“自我”,私心太重,“曹操表达的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为什么不可以呢?”闫红说,文学创作也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也是自己想要的。
此次来亳采访,闫红还把她酷爱三国文化的儿子也带来了,刚到亳州,他们就深深感受到了亳州浓郁的三国文化氛围,“希望通过这次采风,更好地了解亳州,更深地认识三国文化”。
胡竹峰:写作像谈恋爱,要发自内心喜欢
人物小档案:胡竹峰,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空杯集》《墨团花册:胡竹峰散文自选集》《衣饭书》《豆绿与美人霁》《旧味:中国古代饮食小札》《不知味集》《民国的腔调》《闲饮茶》《中国文章》等散文随笔集,获得人民文学奖、滇池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孙犁文学奖双年奖、草原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
“小时候很无知,亳州的亳字单独拿出来是不认得的,我念成了‘毫’州。印象中的亳州,是药香的亳州,酒香的亳州,来到这里看到了书香的亳州,花香的亳州。” 胡竹峰说,写作是一件明心见性的事情,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挚爱的感觉,“我喜欢文学,那种感觉就像谈恋爱,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你不会太在意对方体重多少、头发怎么样等等。” 写作也是一种修炼,是发现美、表达美的过程。“只要喜欢,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力。”胡竹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虽然不一定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但我们都可以把我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美的看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文学就是表达就是个性光芒的发挥。 在胡竹峰看来,一个人要想在文学方面有所突破,应该有好的心性,没有好的心性,很难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 文学不仅可以让人感到充实,也可以让人年轻,胡竹峰说,“这种年轻不是外表上的,而是内心的”。
马丽春:只有走进内心,才能写出好文章
人物小档案:马丽春,高级编辑,新安晚报文体中心新闻总监、大皖徽派(文化频道)主编。著有《与欲望无关》《画画那些事儿》等书。一套四卷本《包公那些事儿》及《大宋名臣包公》即将推出。
第一次来到了亳州,马丽春自称圆了多年的一个梦想。在亳州,有很多吸引她的因素。
“首先我很喜欢曹操,我写了一些关于曹操的文章。”马丽春说,虽然文章只有4000字,但她自己很满意,“我感觉距离曹操很近,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写出满意的作品”。
亳州吸引马丽春的另一个因素是中药材。亳州是“中华药都”,现在正在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这对多年从事中医药研究的马丽春的吸引力不言自明。“我自称是一个老中医,也写过很多中医药方面的文章,这次来亳州,也是更深入地了解中药材的一个好机会。”马丽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方面的内容,对这方面的信息需求增加,需要有人来做普及,“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向别人介绍”。
马丽春说,她来亳州特别希望到中药材交易中心去看看,通过实地走访,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以后再写中医药方面的文章的时候,心里会更有底气。
董静:灵感源自生活,记录身边故事
人物小档案:知名作家,文章多以亲情、生活、怀旧为主,出版有散文集《有一种爱叫放手》和《咱家三口的三种生活》。
“创作来源于观察生活,我写的东西也都是身边事。”董静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有一种爱叫放手》,里面记录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培养小孩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对孩子、对周围的朋友都很有影响。
董静自称是“城市农夫”,她有一个大阳台,平时喜欢在上面种花、种菜,还养了七只小乌龟。她会对这些植物花草进行观察,观察它们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也写了一些城市农夫的系列文章,目前正在准备出版。
“我每天收获着我的绿蔬绿果,还有我的绿色心情,觉得特别开心,这些文字也都来自生活,很接地气。”董静说,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录是给孩子留下的宝贵态度,她会将自己的这种创作风格继续发扬下去。
讲话中,董静还提到了亳州的花茶。她说,她在美国工作的女儿把亳州的玫瑰花茶带到了美国,受到了美国朋友的欢迎。“来了重要的客人才会拿出来,她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喝。”董静说,这次来到药都亳州,她会多走走看看,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回去以后会用手中的笔将自己的所观所感记录下来。
苗秀侠:写小说要会找故事,故事起源于亳州
人物小档案: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清明》杂志副主编。写作小说、散文。代表作有散文集《青春的行囊》,小说集《遍地庄稼》《迷惘的庄稼》及长篇小说《农民工》(合著)《农民的眼睛》《皖北大地》等。曾荣获老舍散文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等。
“我也是本地人,我是太和籍的亳州人。对我来说,回到亳州就是回到了故乡。”苗秀侠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了现场的气氛。
“凡来尘往几十年,我一直都是一个找故事的人。”苗秀侠说,装在她小说里的每一个故事,就像厨师找食材一样,即使手艺不行,但有丰厚的食材,原汁原味端上来都是鲜美、可口的。想写好小说,首先要写好故事。而找故事的起源则与亳州密切相关。
她说,小时候她就知道在太和附近一个叫“亳”的县城,是花木兰的故乡。花木兰的唱词,是母亲唱给她听的。说到这里,她还现场唱了一段豫剧《花木兰》。
提到与亳州的缘分,苗秀侠谈到了小时候对“遥远”亳州的向往。在交通不便的过去,她曾与朋友从太和县城转乘班车来到亳州,虽然那次亳州之行非常短暂,但却开启了她对亳州这片神圣土地的处女之旅,也开启了她找寻故事的路程。之后,她又多次来到亳州,找寻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体现在自己的作品里。
苗秀侠说,希望能有机会来到亳州工作,吸纳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
张秀云:喜欢畅快的写作,成佳作要多读书
人物小档案:中国作协会员,1977年3月出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拂晓报社专题周刊部副主任,副刊编辑,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一袖新月一袖风》等,作品多见报纸和诸多文学刊物。
张秀云喜欢看书,她说,她看书的路子不宽,喜欢散文、诗词、历史。最初读《中国散文鉴赏辞典》,有2000页,里面收集了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等文学家的经典作品。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写文章。之后从一名业余作者成为一名副刊编辑。
“如果我写的那些小文也算写作的话,那么我个人的写作经验就是闲适的写。”张秀云说,她写东西纯粹是“闲玩”。比如她喜欢听戏,便写写老生、昆曲。喜欢草木,便写写草木,追求开心畅快的写作。
她认为,想要写出好作品,读书非常重要。“它会存在记忆里,该用时我一般都会自动检索跳出来。”张秀云说,“作为一个懒人,我很少为了写作而有目的地去阅读,通常是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高兴写的小文章。”
张秀云认为这样的自己是一个反面教材,因为她认为“读书还是要系统地读,有计划、有目的地读,写作也要有挑战性地写。”
“就像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说的,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张秀云说,要想写好文章,还是要走出书房去独自读书,这样才能写出大格局,成就大才华。
王利雪:享受阅读的自由,记下自己的世界
人物小档案: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两百余篇(首)散见于《清明》《散文百家》《安徽青年报》《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
王利雪说,只有在阅读和写作里,她才能真正地获得自由,那才是真正属于跟自己独处的时间。
“女儿说,妈妈,怎么见到别人的时候,你的嘴角是上扬的,别人一走,你的嘴角就弯下去了。我想这个时候,就是社会中的我,责任中的我。在每天晚上的时候,我就感觉到特别的舒服,可能第二天还有一天的时间需要忙,但常常在阅读的时候,我就忘记了自己处的地方和时间。”王利雪说。
王利雪提到,前一段时间她读许辉老师的一本书叫《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点点孔子和老子》,他后面写道,这本书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他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写这本书,深夜开车,出了车祸,“我那时候就想,这就是真正喜欢写作的人!”
“每天晚上十点、十一点的时候,我常常会问我是谁?我在干什么?真的什么都忘了,觉得这一时刻的自由特别幸福,特别快乐,至于明天的事就交给明天,这一刻我在阅读,我在跟一颗很纯净的心灵在交流,我在写我自己的东西,我在记录属于自己的时间。”王利雪说,文字能够穿越时空,证明生命曾经在场,她会记录下这些东西,记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程潇:文学是精神之药,应常怀敬畏之心
人物小档案:1995年7月生于黟县,徽州人,青年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绿风》《中国诗歌》《延河》《青春》《山东文学》等刊物,著有诗集《枯树的时针》。
亳州是药都,程潇说,中医药讲究君、臣、佐、使,药物能够缓解人的病痛。中药不仅有草本,还有木本、金石、虫兽,它包含了植物、动物以及矿物。程潇认为,文学就是“精神之药”,它能够让精神愉悦,能够把疼痛和创伤进一步深化。
程潇说,道家讲“形与神俱”,这和文学“穿透千古”的力量一样,不管是谈到人还是文学,总有一股无形的线牵引着大家去发生某种关系。他说,谈到语言,还会加上一个字叫“机”,机缘,因为缘讲究因果。写文学其实就是开启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善因,然后还要像种植药材一样,细心地去把它播种、灌溉,看它生长、发芽。文字就像种子一样,它会休眠,等待着下一次重新的播种。
程潇还以李白到歙县寻找隐士许宣平的故事,谈“缘”与因果。
“我写作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文学从某种程度来讲,就是要对生命、对文化、对于生我养我的这一方水土存有敬畏之心。”程潇说,就像茶一样,拿到一杯茶,先不要评价它的工艺、它的产地、它的生产环境的好坏。首先要感恩它,它将它一刹那的绽放呈现给你。你只要怀着尊重生命的敬畏之心去喝茶,你一天喝三杯就足够了,不需要从早喝到晚。文学也是一样的,最重要的是在无念有念的状态下,善乎勤勉、善护其心,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去思考、感悟、记录、传播和分享。
李彩琴:实现作者出版梦,分享精神食粮
人物小档案:中国财富出版社科学与工程编辑室副主任,从事出版工作以来,先后策划出版近百种图书。
“2015年时,我第一次来到亳州,发现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管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这一方的乡土人情,让我深深地震撼。”李彩琴说,这次是她第三次踏入这块土地。
李彩琴随后讲述了自己的文学之缘。像很多作家一样,她从小就有一个文学梦。机缘巧合,2011年,她进入了出版社工作,开始为作家服务。作为一个出版人,她与每个作者结下不解之缘。基于对这份事业的爱好,她一直用心去服务好每位读者、每位作者,实现每一位作者更好的出版梦,为每位读者分享更好的精神食粮。
在讲话的最后,她推荐了范秋荣的新书 《我本行者》。今年6月,这本书将与大家见面,敬请大家期待!
戴旭东:不放弃文学梦想,“大气”面对困惑
人物小档案:安徽省作协会员。浙江宁波人,现居合肥。作品散见于《清明》《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航空报》《新安晚报》《江淮时报》等文学期刊及纸媒网刊。
谈到与文学的缘分,戴旭东说,对写作,他从未经过正规的训练。小时候淘气,高考落榜后便去参了军。退伍后,他喜欢到图书馆看一些电影画报,及安徽文学、上海文学等刊物。当时便认识了一位安徽作家——许辉,深深被许辉的作品所吸引。
之后戴旭东开始写作,他曾在企业做过宣传,在各大纸媒发表过多篇作品。戴旭东还讲述了自己一段消沉的生活经历,因为一些变故,他停下了手中的笔。在女儿考上省重点高中后,他再次开始了自己喜爱的阅读,到旧书店买了很多喜欢的书,自此他的文学创作热情也再次被点燃,再次拿起笔,写自己的心里话,写自己的经历。
“虽然我离文学梦想还是很远,但是这个梦想我还是在一直追求。”戴旭东说,面对个人的经历、遭遇,必须要有一个“大气”的眼光,去战胜生活的一些困惑和不顺,使自己的心态阳光起来,更好地热爱、服务这个社会。
(记者 曾莹莹 蒋加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