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行皖北
在充分挖掘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淮南市还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打造了焦岗湖景区和焦岗湖影视城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焦岗湖影视城,游客在参观风格迥异的建筑的同时,还可以对不同时期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淮南市焦岗湖影视城旅游部经理张红雨介绍说,影视城一期建设完成的有一个大型的文化广场双安广场,还有跑马场、老火车站、北京老街、草堂街、桃镇街等,除了供影视剧拍摄,也是游客了解不同时期文化生活的好去处。“像我们前面这一块,一个淮上风物展,陈列的就是我们淮河流域的一些农耕工具,体现的是我们淮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据了解,焦岗湖影视城在深入考察、分析了国内十大影视基地和美、日、韩等国代表性影视基地的基础上,明确以影视氛围为核心竞争力,以当地的青草萋萋、夏荷郁郁、秋雁阵阵为背景,设计了这个目前安徽乃至国内规划面积最大、内涵最为丰富、地域文化特色最为鲜明的综合性影视城,并将其定位为影视摄制基地、主题旅游乐园、地域艺术窗口、文化创意平台、湿地风光集锦、高端生态家园。
张红雨介绍说,下一步,焦岗湖影视城还会持续扩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拉动地方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记者 蒋海涛 文/图)
3月17日,“春行皖北”采访团走进了淮南市八公山森林公园、凤台县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毛集实验区焦岗湖影视基地等地,探寻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大批研学游的学生、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的艺校学生、深涵楚风汉韵的影视基地……采访中,一大批喜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成为传承与弘扬文化精髓的新生力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人更多的期待和希望。
“孩子们,这里就是纪念淮南王刘安的地方,我们生活中吃的豆腐,就是刘安发明的,最早就是在这里做成功的。”在八公山景区,一位老师正在为参加研学游的学生们讲解着八公山的故事。
据了解,八公山因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以及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现在有记载的成语还有100多个都和八公山有关。
“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还能学到很多传统文化,学习地质知识,我和同学们都觉得这样的研学游活动非常好。”参加研学游活动的王静同学说。
八公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凯介绍说,八公山历史悠久,古称北山、淝陵、紫金山。这里有形成于8亿年前的“淮南虫”化石,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猿化石。
“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大别山余脉,为低山丘陵区,境内有大小峰峦40余座,山脉南北走向延伸。独特的地形地貌,也让这里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游的好去处。”带队开展研学游活动的合肥一所中学的老师李芳说。
课堂“搬进”八公山
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学生们带来了精彩的花鼓灯表演,综合了舞蹈与戏剧的花鼓灯表演欢快热烈、动作洒脱。
花鼓灯起源于宋代,最早是民间用来庆祝丰收的一种仪式,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台县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花鼓灯)之乡,文化底蕴丰厚,养育并造就了大批灯班和一代又一代花鼓灯传人;特别是近年来,这里更是新人辈出。他们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作出大批优秀的花鼓灯节目,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大奖,使花鼓灯艺术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屹立于世界舞蹈之林。
“我们在这里学习三年了,马上就要到黄山市进行实习。通过三年的学习,我对花鼓灯的喜爱更加强烈了,我希望通过我们年轻人的努力,能够将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凤台县花鼓灯艺校16岁的学生王小雨说,家人对她学习花鼓灯非常支持,自己也有信心学习好、传承好花鼓灯。
凤台县花鼓灯艺校副校长李磊介绍说,该校又称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以花鼓灯艺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舞蹈学校,初创于1984年,当时称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培训班。多年来,该校已向全国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输送优秀艺术人才2000余人,其中,不少优秀毕业生脱颖而出,成为成就突出的先进典型和知名人物。
“花鼓灯演出曾多次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士的喜爱。这项传统的艺术,在发展中融合了现代歌舞的元素,年轻人越来越喜爱,传承后继有人。”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王利梅说。
艺术传承后继有人
文化产业渐入佳境
凤台花鼓灯艺校的孩子们在进行排练
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文化魅力
八公山一角
刘安和八公雕塑群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