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涡阳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2年7月27日

两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涡阳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她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居淮北平原腹地,处豫皖苏鲁要冲。

这里是两大省道的交会地。S307线省道公路,自东而入县境门户——范蠡西施合葬地西阳镇,自西而出水陆要塞——韩伯俞故里义门镇;S202线省道公路,从东北入张良拾履、陈抟卧迹所在地石弓镇,从西南出楚灵王行宫所在地楚店镇。

绿海碧波中一条铁路贯通南北,青阜线铁路北入袁大化故居、樊哙遗墓所在地青疃镇,南出关帝庙、泰山奶奶庙所在地双庙镇。

奔流不息的涡河从西向东横贯县境,自西北而来的武家河在老子故里天静宫附近注入涡河。这里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

涡阳沿途的景点像一条历史文化长廊,将名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涡阳到处有文物,遍地是历史,不愧为皖北一颗历史文化之星。

1

涡阳的地方文化有哪些呢?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九个方面。

一、史前文化

涡阳境内有新石器时期遗址5个:

马庄遗址——位于县城西北5公里武家河东岸,北靠涡新河,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足迹;台寺遗址——位于县城东北隅1公里,涡河北岸,县轮窑场附近,旧时有台,高约3米,面积8000平方米,为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将孤堆遗址——位于丹城集东3公里包河东岸,东西长100米,内有灰坑及烧土,属龙山文化时期遗址;龟腚遗址——也在丹城包河;峨眉山遗址——在西阳镇,范蠡墓就建于古遗址之上,而遗址可定为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境内文物荟萃,遍地是宝。出土文物有数十万年前的象牙、鸵鸟蛋化石,新石器时期的陶尊、陶网坠等传世瑰宝。为涡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彩,丰富了内涵。同时也为涡阳旅游文化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老子文化

公元前571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在龙峰涡水之间,有一个枕山际水之地,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就出生在这里--宋国相县(后行政区划曾归属楚国苦县)郑店村的流星园内,即现在的涡阳县闸北镇。其不朽著作《道德经》,文约辞要,博大精深,哲理宏富,意境高妙,对我国历代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涡阳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帮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此番重修按“中国第一宗教”圣地的要求,依其鼎盛期——北宋时的规制修复。全宫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正殿所在,前后有山门、会仙桥、灵宫殿、老君殿、三清殿。东路有“道之源”陈列室、钟楼、乾道舍、慈航殿、客堂、吕祖殿、天师殿。西路有“德之初”陈列室、鼓楼、坤道舍、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重阳殿。另外,宫外其东还有东岳庙、圣母殿、流星园、九龙井、圣母墓,其西还有藏经楼、武家河等。今逢盛世,青牛回转,紫气重现,老子故里天静宫已复屹于古相大地,再现昔日风采。

三、名流文化

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如老子、尹喜、范蠡、庄子、黄石公、张良、嵇康、稽含、陈抟等名人志士,都曾在这里考察民情,探讨哲学,创造了不朽的古代文化,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辉耀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留下了老子故里太清宫、东太清宫、尹喜墓、范蠡墓、嵇康墓、陈抟卧迹、遗履桥、伯俞故里等名胜古迹。

涡阳籍名流马玉昆、袁大化都是清末爱国将领,虽然镇压过捻军,但是也抗击过沙俄、日本和八国联军的侵略。他们在涡阳留下的遗迹有马玉昆公馆(现在涡阳一中)、袁大化故居(现在青疃镇大袁村)。

四、英雄文化

以张乐行、龚德树、张宗禹为首的中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率领捻军将士征战18年之久,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这里留下了张乐行故居、捻军会盟旧址、柴村庙等遗迹。

五、红色文化

以刘少奇、彭雪枫、张爱萍、张震为代表的革命先贤,领导新四军创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涡阳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创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刘少奇旧居、彭雪枫旧居、拂晓报社、“六一”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辉山烈士陵园、龙山烈士陵园等革命文物与旧址。

六、农耕文化

涡阳是黄淮平原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涡阳是中国著名的苔干之乡、全国闻名的药材大县、全国平原绿化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安徽省首批12个扩权试点县之一,被称为“东方道家圣地,华夏平原绿洲”。

涡阳也是安徽酒乡之一,著名的高炉品牌系列酒就产在涡阳县的高炉镇。涡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多达32.5亿吨,是全国13个亿吨能源基地的第八主产区。

七、地域文化

从夏朝的豫州到商朝的南亳、春秋的陈宋(涡河以北属宋国相县,涡河以南属陈国夷邑)、战国的楚、秦朝的谯(今亳州)铚(今临涣)相(今淮北)三县,一直到清朝的颍州府,历史给涡阳留下了丹城故城(南北朝建)、龙山故城(今龙山东南)、扶阳故城(西汉建在今张老家)、蒙郡故城(北魏建在今蒙关)、山桑故城(汉时建在今曹市)、真源故城(唐时建在今义门)、思善故城(王莽时建在今张村)、文州故城(唐时建在今楚店)、胡城故城(今刘店)、涡阳老城(在今一中)、涡阳故城(老城之西)等故城址以及老君殿、北平城、侯家孤堆、楚王宫、柘王宫、樊哙点将台等古遗址。

涡阳老城和涡阳故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陈胜为秦将军章邯所败,在下城父聚(今县城)被其御者庄贾所杀。至清时,下城父聚改名雉河集,为捻军会盟起义之地方。会盟旧址为“山西会馆”。同治三年(1864年),捻军在雉河集失败后,清政府为防止农民再次起义,拨出阜阳25圩、蒙城15保45圩、亳州13保96圩、宿州19保46圩设立新县。循北魏县名,定名涡阳县,县治设在雉河集。

八、宗教文化

涡阳的宗教文化独具特色,是各种宗教的聚居地,它地理位置独特,古迹繁多,宗教源远流长,传说丰富多彩,自古以来,三教九流都能在这片热土找到它的踪影。县境之内寺庙宫观随处可见,解放前,仅义门镇就有大小庙宇百余处,被称为“庙集”。截至到2000年底,县境内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5大宗教,全县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50处。

涡阳的儒家文化也别具特色,这里建有黉宫(中医院内),又称圣庙、文庙、夫子庙、孔子庙,是供奉孔子的庙宇。涡阳又是二十四孝之一的韩伯俞(西汉)的故里,义门镇自古就有伯俞村,村里建有泣杖祠,所祀即韩伯俞,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民俗文化

涡阳有着朴实的民风,人民豪爽奔放。宾客到来,必置酒相待;逢年过节或遇到喜庆之日,必悬灯结彩,唢呐放歌。淮北梆子和泗州戏,人人都能吼上几段,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更是遍及乡野,诸如狮子舞、旱船舞、竹马舞、棒鼓舞(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班会、龙灯舞、跑驴舞、高跷舞、独杆桥、走马灯、老背少、二人摔跤等。每逢农历春节至十五期间,乡间集镇、村头街巷,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热烈的唢呐之声,看到热情奔放的民间舞蹈。

2009年以来,涡阳栾东旭获央视全国少儿器乐大赛一等奖,刘永芝成为“梨园春”擂主,赴澳大利亚访问演出,李洪贞获全国德兰双馨戏曲铜奖。

2

透过以上列举的地方文化,可以窥探涡阳文化底蕴的深厚。如何继承和发扬涡阳地方文化是摆在现代涡阳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九大地方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核心文化是老子文化。史前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是老子文化产生的温床;名流文化(即道家名流代表集聚在这片热土形成文化共生现象)、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是老子文化的延伸;英雄文化(即捻军文化)、红色文化(即新四军文化)是这个独特地域催生出来的反腐朽反侵略的一曲曲嘹亮的凯歌,其不畏强暴、替天行道、仗义疏财、与民同乐的精神与老子文化相得益彰。

1996年,省政府批准涡阳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天静宫遗址以及大批文物的发掘出土,老君殿的顺利修复以及天静宫二期工程的圆满结束,涡阳的知名度日趋提高,尤其是随着“2007·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使“老子热”日趋升温,海内外人士前来拜谒老子故里,寻觅老子遗踪,关注涡阳这片文化热土的人也越来越多。

涡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建设老子文化名城,共建道德思想家园”战略。特别是2009年以来,为加大老子文化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快老子文化建设的速度,建立了高规格的“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门的办公室,创办了“老子天地网”和《老子天地》的内部交流刊物;成立了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会、涡阳老子文化养生院、老子思想研讨会;邀请了著名研老专家、作家、学者到涡阳来讲学,如王蒙、鲍鹏山、邸振兴、赵妙果、沈鸣岐等;举办了辛卯年纪念道祖老子诞辰朝圣大典和2011中国涡阳老子文化高端论坛;整理出版了《老子传说故事》,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版发行了老子考证、人文涡阳图书以及《道德经》的系列读本;还大力开展老子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硬件建设上,围绕老子庙兴建了老子文化广场,塑造了老子骑青牛铜像,修建了紫光大道、紫光公园,建设了老子博物馆和老子文化展览馆,营造了浓厚的老子文化氛围。

县委、县政府即将出台《涡阳县老子文化建设发展二十年规划纲要》,通过这个《纲要》来引领、组织实施老子文化建设。《纲要》的近期目标是提升老子故里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加快天静宫三期工程建设;中期目标是把老子文化推向全国;远期目标是把老子文化推向世界;最终目标是把涡阳建设成为“老子文化名城,东方上善之都”,为推进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周新华,原涡阳县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县政协常务副主席,现涡阳县老子文化办公室主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