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二夹弦:濒危剧种的生存之道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3年9月17日

□本报记者 陈璐

9月1日—3日,对亳州的二夹弦戏迷来说,那几天比过年还令人兴奋。来自河南等省份的十多个二夹弦剧团来亳州参加二夹弦大赛,献上精彩的表演。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地传开了。

一连三天,家住谯城区牛集镇的李大爷天天骑着电动车,一路赶到比赛现场,仅仅为了看演出。“晚上还有演出,要不是离家远,真想继续看。”晚上七点多,比赛仍在继续,李大爷叹口气走了。

“二夹弦哼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些来自亳州民间的村言俚语,表达了亳州人对二夹弦这一剧种的喜爱,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稀有剧种的珍贵性。

百年传承 小剧种曾唱出大气象

“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主任刘红洲向记者娓娓道来,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位秀才家境贫困,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弹纺棉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他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他唱着自编的小调乞讨,每到一处村里人都很爱听,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

刘红洲说,二夹弦在发展中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唱腔,成为蕴藏厚重历史文化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2006年和2008年,二夹弦被先后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夹弦之所以珍贵,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刘红洲说,第一,伴奏乐器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比较特别;第二,唱腔融合了北方高亢的曲调和南方柔美的节奏,很有特色;第三,题材内容多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人、事,通俗易懂。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话剧舞台上哈姆雷特的感叹如今成了许多地方小剧种的艰难选择,二夹弦也不例外。

时代冲击 传统文化难逃寂寞命运

地方小剧种是艺术大观园里的一枝奇葩,曾丰富了大众的精神生活。曾几何时,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二夹弦与其他地方小剧种一样,成为濒危稀有戏剧剧种。

“经过历史大潮的冲刷,现在全国仅剩300多个地方小剧种。据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地方小剧种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大部分小剧种陷入生存危机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中国戏剧评论家、河南省豫剧音乐学会会长、国家一级作曲朱超伦说。

“在戏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众和传播范围有限等因素,许多地方小剧种面临生存危机,二夹弦也面临考验。”刘红洲说,二夹弦属于地方小剧种,发展面临局限性。受众范围比较集中,主要为50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在通俗音乐的冲击下,绝大多数年轻人不了解、不喜爱这一地方剧种。

“适者生存,只要坚持推陈出新,地方小剧种照样能唱大戏。”朱超伦在此次二夹弦演唱大赛上如是说。

编创新戏 拓宽传统戏剧受众面

“自2010年开始,剧团每年至少排演一部二夹弦大戏,但并不是经典剧目,而是以亳州名人、亳州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新戏。”谯城区梆剧团业务团长马天军说。

马天军说,目前该剧团能熟练表演的经典二夹弦剧目已达到三十多个,足够日常中小型演出使用。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该剧团或自己动手或邀请知名编剧,编创了一系列新戏。

2010年,谯城区梆剧团排演了二夹弦大戏《诺言》,这部戏以亳州市谯城区张集镇的老八路军战士凌长风的亲身经历为原型,讲述了一场忠贞不渝等候了70年的生死恋。曲折、感人的故事吸引了众多市民观看,其中不乏年轻人。2011年,剧团排演了《东汉丞相》,这部戏反映了亳州历史名人曹操杰出的军事战略思想,演员们形神兼备的表演折服了现场每个人,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戏曲舞台,在演职人员的努力下,他们还将二夹弦搬上了荧屏。近期,二夹弦剧团演职人员参与了二夹弦戏曲电影《东汉丞相》拍摄工作,该电影预计12月份可开机,2014年春节前可上映,有望在央视6套播放。

“电影的拍摄、上映将有助于进一步打响亳州二夹弦品牌,扩大二夹弦的影响力,引导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和参与二夹弦的保护、传承、弘扬。”马天军说。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说。

走进高校 二夹弦被列为新课程

乔真真和张丽是亳州师专2011级音乐教育(2)班和(11)级音乐表演班的两名学生,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表演二夹弦。

“我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练习二夹弦。”乔真真说,由于两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要想表演好二夹弦,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谯城区梆剧团的二夹弦演员有时来学校授课,她们便抓住机会,请老师指点、辅导。闲暇时候,两人通过音像资料学习二夹弦的唱腔、吐字、动作。

“二夹弦属于稀有濒危剧种,现已被列入文化遗产抢救的重点项目。我们学校积极尝试将亳州二夹弦这一地方戏曲艺术引进校园,使之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刘红洲说。

2011年11月,亳州二夹弦艺术研究所在亳州师专成立。“二夹弦是亳州的地方戏,是在亳州大地上生长起来的宝贵戏曲艺术,是亳文化的优势资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师专作为地方高校有传承、创新、繁荣地方文化的历史责任。”亳州师专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正明在亳州二夹弦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曾如是说。

为了做好二夹弦的传承工作,亳州师专聘请二夹弦表演艺术家付红伟、马天军等人为艺术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演出及指导。2012年,亳州师专开设了二夹弦选修讲座课,2013年,该校将二夹弦列为选修课,每周开设两节课。

在该校正在建设的亳文化展厅内,二夹弦是一项重要内容。“待该展厅建成后,众人将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及声光电技术欣赏二夹弦的魅力。”亳州师专艺术系副主任吕用印说。

在学术方面,亳州师专的老师已认识到二夹弦这一剧种的珍贵性和濒危性,对此展开研究,并发表了《将亳州地方戏二夹弦引入校园的尝试与思考》、《亳州地方戏二夹弦的艺术特色及唱腔音乐探析》等论文,引发众人的重视与思考。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达到三个方面的效果。第一,保护地方文化资源,使二夹弦这一极具特色的剧种传承下去;第二,吸纳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助推我校音乐专业发展;第三,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和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吃零食要有所克制,否则胖了影响舞台形象。吃饭忌食辣的,以免伤害嗓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学习二夹弦的小演员们多了很多束缚。但因为对二夹弦的热爱,他们并没有怨言。

新人涌现 濒危剧种后继有人

9月1日—3日,二夹弦演唱大赛在药都剧场举行。在后台,记者看到了一群来自二夹弦戏剧艺术专业大专班的学生。今年16岁的吴鹏丽是大专班的学生,在等待演出期间,她和同学们在后台互相化妆、编辫子、戴头饰。

“我们平时除了学习,还会参加一些演出和比赛,增加舞台经验。”家住牛集镇安六村的吴鹏丽说,她平时住校,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练功、演出,有时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这群小演员的年龄从12岁到16岁不等,正是爱玩、爱吃的年纪。虽说表演二夹弦对嗓音和体形有严格要求,饮食要有所克制,但有些学生还是挡不住嘴馋。“看着周围的人吃零食,我很羡慕,偶尔让自己放松一下。”一位小演员一边喝着果汁一边不好意思地说。

在后台,今年28岁的王蓓蓓正在整理头饰。王蓓蓓是谯城区梆剧团的一名演员,她原本学习的是梆剧,从2008年开始学习二夹弦。“现在会唱二夹弦的年轻人很少,剧团里会唱二夹弦的演员也不多。”王蓓蓓说,为了迎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口味,她在传统基础上对二夹弦的唱腔、服装和头饰等做出创新和调整,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二夹弦。

“希望年轻人将二夹弦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安徽,南有黄梅戏、北有二夹弦。”王蓓蓓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让二夹弦后继有人,2010年,谯城区梆剧团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与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了20多名二夹弦戏剧艺术专业大专班定向生。目前,这批学生已结束在合肥为期3年的学习,回到亳州,一边学习,一边表演,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为二夹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困境面前,许多地方小剧种在“变”中寻求发展与突破,这被部分坚守传统者看作是小剧种的“历险”。“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必须由市场、观众、时间来检验。

守望春天 小剧种不会流失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收获了很多。来自河南、山东等省的二夹弦剧团聚集亳州,大家取长补短、切磋交流。另外,看到有那么多的人热爱二夹弦,我们相信二夹弦今后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天军说。

比赛已落下帷幕,但二夹弦仍继续在亳州大地上传承、发展。

如今,谯城区梆剧团正在筹划新的二夹弦大戏。平时演出期间,除了表演梆剧,剧团还尽量多宣传、多表演二夹弦,并组织二夹弦演员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如今,乔真真等人已能登台表演二夹弦,并带动周围的同学热爱二夹弦。亳州师专老师表示,在今后艺术系的所有演出中,皆可看到二夹弦的身影。

如今,二夹弦大专班的小演员们已逐渐崭露头角。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成为亳州二夹弦发展、创新的中流砥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