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伍子胥:一世美名天下传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5年3月20日

伍子胥(?-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记其“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明正德《颍州志》和清光绪《亳州志》等多部地方史籍皆更具体记其为楚时乾溪人。乾溪,位于今利辛县西北部,古阴阳城一带。

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父亲伍奢、哥哥伍尚,均为楚国大夫。伍子胥性刚强,青少年时就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父和兄因遭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被楚平王杀害,其父葬于利辛县孙庙乡庙李村北,墓冢今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伍子胥被迫出逃,他听说太子建在宋国,就到了宋国,和太子建在一起。在宋国,正遇上宋国发生内乱,宋元公与执政大臣华氏等相互攻打。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道跑到郑国。郑国对他们很好。太子建又到晋国去,晋顷公说:“太子既然与郑国相好友善,郑国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为我做内应,我从外面来进攻,那我们一定能够把郑国灭掉。灭掉郑国,就封给太子。”太子建便回到了郑国,事情还没有准备就绪,适逢太子建因为一件私事要杀掉他的一个随从。这个随从知道他们的密谋,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了太子建。太子建有个儿子名叫胜。事发后,伍子胥与胜一起逃往吴国。到了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昭关的守吏想捉住他们。伍子胥只好与胜独身步行,几乎不能逃脱。追捕他们的人紧跟在后,伍子胥逃到江边上,江上恰有一位渔翁划船而来,知道伍子胥的情势紧急,就将伍子胥摆渡过江。伍子胥靠讨饭度日,来到了吴国都城,正是吴王僚在掌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了吴王僚。

过了一段时间,楚、吴边境发生了冲突。吴派公子光进攻楚国,攻克了钟离、居巢两地,收兵回国。伍子胥对吴王僚说:“现在正可以一举攻破楚国,希望再派公子光率军伐楚。”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那伍子胥因为父兄都被楚王杀了,所以劝说大王攻打楚国,他只不过是想替自己报仇而已,进攻楚国并不能一举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自己的谋划,想杀掉吴王僚而自己立为王……五年后,楚平王死了。吴王僚趁着楚国有丧事,派遣两位公子率军去偷袭楚国。楚国派军队堵住了吴军的后路,使吴军无法退回。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让专诸突然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做了吴王,志满意得,就召回伍子胥任命他为“行人”之官,掌朝觐聘问之事,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

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的强国。助阖闾五次伐楚,攻占了郢都后,掘开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阖闾因吴越战争受伤而死,其子夫差即位。夫差即位二年(前494),发精兵伐越,围越王勾践于会稽山。越便献西施、宝器与太宰,愿臣服于吴。太宰劝说夫差接受议和。伍子胥极力谏阻,说:“越王勾践为人吃苦耐劳,现在大王不消灭他,以后一定要后悔的。”吴王不听,而采纳了太宰噽的意见,宽恕了越国,与越讲和。勾践从此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强盛。

五年后(前490),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位,新立的国君地位虚弱,便出动军队,北伐齐国。伍子胥劝谏说:“勾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关心百姓,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对于吴国来说,越国的存在就是心腹大患。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去攻打齐国,全搞错啦!”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进攻齐国,在艾陵大败齐军,威名大震,使得邹、鲁等国的国君大为慑服,然后班师回国。从此以后吴王就更加不听伍子胥出谋划策了。

又过了四年,吴王准备北伐齐国,越王勾践采用了子贡的计谋,率领他的军队协助吴国作战,又给太宰嚭进献了贵重的宝物。太宰嚭屡次接受越国的贿赂,越来越信任和喜欢越国,一天到晚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吴王也十分信任嚭,采纳他的计谋。伍子胥劝谏道:“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现在却偏偏相信他们虚伪的谎言和骗人的行为,又贪图伐齐的功利。然而,吴国即使能够攻占齐国,也好像得到了一块石田,既不能耕,又不能种,毫无用处和意义。希望大王能放下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去做,以后将会悔恨的,那就来不及了。”但是吴王仍然不听,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临行之前,对他的儿子说:“我屡次劝谏我们的大王,但大王不肯听从我的意见,我们很快就要看到吴国的灭亡了。你和吴国一起灭亡,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于是,便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自己回到吴国交差。

吴太宰嚭早就与伍子胥有嫌隙,因而毁谤伍子胥说:“伍子胥为人生硬凶暴,没有感情,好猜疑,爱嫉恨,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大祸害的。前次大王准备伐齐的时候,伍子胥就认为不能伐,但大王终于出兵向齐国发动了进攻,结果大获成功。伍子胥对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感到羞辱,反而因此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伍子胥刚愎自用,强词夺理地进行拦阻,不惜诋毁和诽谤大王,一意孤行,他只不过是在幸灾乐祸地希望以吴国的失败来证实自己计谋的高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国内全部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由于谏议未被采用,便不再来上朝,他假装生病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备呀!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他出使齐国的时候,已经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了。伍子胥身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便到国外去投靠诸侯,他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常常心怀怨恨。希望大王及早采取措施。”伍子胥遭此诬陷,被逼自杀,死前告诉舍人:“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摘下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吴国的灭亡。”说罢便自刭而死。吴王听说了伍子胥的话,大为愤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让它在长江中漂浮。吴国的百姓敬重伍子胥,为他在长江边上建立了祠堂,这个地方就叫作胥山。

伍子胥死后,越一再发兵伐吴,屡败吴师,攻城略地,果为大患。公元前473年,越大获全胜,围吴王夫差于姑苏上。夫差说:“吾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用三寸布帛蒙住自己的眼睛说:“我死后没有面目去见伍子胥啊!”自刎而死。史家说: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                    亓建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