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神医故居彰显中医药文化历史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6年2月19日

位于市区永安街的华祖庵原名华佗庙,是为祭祀东汉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华佗而建。华祖庵始建于唐宋年间,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因此成为庵。

几经修葺,如今的华祖庵由庙祠、故居、古药园和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四部分组成。华祖庵总占地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现为安徽省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站在华祖庵的门外,看到门口双狮雄踞,饱经沧桑的石雕上留下了岁月磨砺后的深深痕迹。华祖庵的负责人方亚亚介绍,这两座石狮子来自谯城区十九里镇的铁关帝庙,建成于明代,分为雌雄双狮,二十世纪的70年代初石狮被运到华祖庵。“由于两座石雕很重,平均每座有一吨重,在当时,共找了二十多个人,用了两辆架车才拉到了城里。”方亚亚说。

从景区入口进入华祖庵后便是庙祠部分。庙祠大殿正间上悬挂的“燮理通微”匾牌,是清嘉庆二年安徽巡抚朱珪亲笔题写。59岁的朱珪出任安徽巡抚,时安徽北部发生水灾,此匾即是朱珪在皖北救灾时拜谒亳州华佗祠所题。“燮理”是指中医里的阴阳调和,“燮理通微”是形容华佗的医术出神入化,已经到了最细最微妙的地步。

然而,朱珪所题写的匾额后来毁于战火之中。如今这块匾额是由当时亳州的医务界、书法界的知名人士刘德绍执笔书写的。庙祠殿内的塑像是神医华佗,他身穿长衫,头顶方巾,腰系药葫芦。塑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故居:松苍柏老 竹翠梅寒

绕过庙祠,来到了神医华佗的故居。华佗字元化,他精研歧黄,兼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疗疾,济世活人。在一两千年前就创用酒服“麻沸散”实施剖腹手术,称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仿生保健,开我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

故居部分由元化草堂、存珍斋和益寿轩组成。中间的建筑元化草堂,是华佗研读经史、医药典籍的地方。门上悬挂“元化草堂”匾牌,草堂内的华佗著书像,是201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像高2米,宽2.7米,采取青铜雕塑。

方亚亚介绍,东厢房为益寿轩,是华佗当年为病人诊治的场所,相当于今天的医疗室。当年华佗每天都在这里为百姓诊病,当然也少不了接待将士。他们整天舞刀弄剑,难免不皮伤肉破,华佗用擅长的外科医术解除受伤将士的痛苦。据说,曹操、华佗两人相识就是在这间场所里。西厢房名存珍斋,是华佗存放中药、炮制、研制中药的地方。整个院落回廊相接,与庙祠相映生辉。

古药园:药圃流香 忧思千古

绕过回廊,便进入了古药园。据了解,回廊一侧的水池便是洗药池,是华佗当年洗涤药材的地方。绕过洗药池,一片竹篱扉间,那便是药圃。华佗把野生的草药引入田间种植并在华祖庵开辟了第一块药圃,大大提高了药材的产量。药圃内遍植菊花、芍药花、射干、曼陀罗、白术等中药材。现在华祖庵内的很多植物大多可以入药,在古药园的另一侧有一颗合欢树,其树皮和花均可供药用,有安神解郁、活血止痛、开胃利气之功效。

不仅如此,古药园里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叫“课徒馆”,是华佗当年授徒、讲学的场所,华佗较为有名的弟子有樊阿、吴普、李当之等。那一米多高、两丈见方的高台是“五禽戏”坛,可以想见,当年华佗在此经常打“五禽戏”锻炼身体。

“五禽戏”是华佗在总结前人引导养生术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结合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运行的理论创作而成的。“五禽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

博物馆:古朴厚重 博大精深

中国是世界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穿过一座拱桥亭阁,两层仿古水榭式建筑出现在眼前,它就是华佗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传颂神医华佗济世救人的丰功伟绩,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亳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建馆,并于2009年9月9日华佗诞辰日正式开馆。

据悉,整个文化博物馆分为中医药起源、中医药五千年发展史、华佗和他的中医药成果、中医药资源和亳州现代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五大主题展厅。从第一展厅的神农尝百草开始,便走进了中国中医药五千年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医博大精深,俯首药圣济世青囊。古器、医典、名医、疗法、中草药……观览着展厅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穿越千年时空,漫览万古药香之感油然而生。

华祖庵自开放之日起,缅怀先哲、瞻仰胜迹的游客络绎不绝。华祖庵已经成为世界研究华佗学术的中心,是亳州一处闪耀着无限风光的景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