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大会不久前在合肥召开,会上出台了一系列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做好亳州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近日,副市长侯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作为主抓文化旅游的副市长,请您谈谈我市将采取哪些重要举措落实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大会精神?
侯化: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是安徽旅游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重要契机。会上,明确了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积极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支柱产业。
为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我市将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调整成立亳州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延安任组长;将“亳州市文化旅游局”更名为“亳州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实现由文化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向产业协调部门的转变。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谋划《中共亳州市委 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意见》;加快编制亳州市全域旅游规划和行动计划。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新建、续建文化旅游项目23个,总投资222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59亿元。重点推动林拥城、郑店子温泉度假区、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北关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三国文化旅游城、中华中医药博览园、涡河三十里画廊、安徽会客厅、陈抟文化小镇、西淝河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
四是加快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亳州主城区东南西北入口的风景道、文化标识和亮化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亳州旅游城市形象;制定覆盖全市城乡的旅游“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现在的每年500万元调整至2000万元;对旅行社奖补资金预算追加至2000万元;文化旅游宣传营销费用投入2000万元,不断提升亳州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启动文化旅游执法体制改革工作。由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文化旅游局负责,就旅游景区周边食品安全开展专项行动。
七是强化人才保障。积极与旅游发达地区、高校、旅游专业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强化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与安徽大学就旅游人才培养、旅游规划编制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今年是我市文化旅游年,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一系列活动以及门票优惠政策带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旅游年活动,我市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目前已取得哪些成绩?
侯化:市委、市政府之所以下决心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就是想以此为契机,找准突破点、形成引爆点,加速推进亳州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把旅游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支柱产业。
2017年文化旅游年共策划了68项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活动开展,确保实现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总数突破2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3%以上,其中,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同比增长500%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160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的目标。
文化旅游年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季度,全市接待国内游客811.1万人次,同比增长102.1%,实现旅游收入60.7亿元,同比增长101.3%,文化旅游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我市以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火爆,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中药材零售额增长50%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餐饮销售额增长80%以上,酒店住宿率超过95%,每到周末,“一床难求”现象尤为普遍。
记者:围绕全市“文化旅游强市”和“健康养生城市”战略部署,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
侯化:亳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道家、中药、白酒三大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有“曹操故里、中华药都”之美称,人文资源和中医药资源优势突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良好基础。
把亳州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旅游强市、健康养生城市,要充分发挥亳州名城、名人、名胜和中医药资源优势,深入促进旅游与文化、中医药、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亳州全域旅游。具体要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重点任务:
首先,注重规划引领。一方面是推进多规合一,将旅游规划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是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不再只是单一规划景点景区、宾馆饭店,要系统全面规划景点、景区内外,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其次,突出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亳州人文资源和中医药资源优势,推进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我市旅游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历史文化、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等主题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创新文化旅游主题活动,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打造文旅演艺精品,提升旅游发展品质。
最后,创新旅游业态。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的同时,积极打造旅游小镇、旅游风景道、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集聚区、研学旅游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全域旅游新业态,加快推进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医药健康养生示范城市等目的地建设。推行旅游+研学(教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新型养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购物等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