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烈士陵园
亳州的红色旅游景点有哪些?分布在哪些地方?每个景点里承载的是怎样的历史故事?“七一”建党节即将到来,本报记者为大家细数一下亳州的红色旅游景点,以供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也为想开启红色旅游的游客提供一些出游指南。
皖北烈士陵园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芦庙镇,项目占地207亩,投资7320万元。分为悼念区、主题纪念区、烈士墓区、红色景观休闲旅游区和接待服务管理区五大功能区。是一座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皖北红色旅游景点、烈士纪念设施“三位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烈士纪念园地,打造为4A级旅游景点。
谯城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地理位置优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处于谯城区最北端的芦庙镇就成了一块军事要地,很多战争都曾经发生在这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芦家庙战斗,新四军在豫皖苏边区芦家庙打击伪军,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取得胜利,这场战斗不仅粉碎了敌军侵犯亳州的企图,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亳州军民的抗日斗志,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敌后抗日的新局面,奠定了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目前,皖北烈士陵园主体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的皖北烈士陵园将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亳州领导革命军民辉煌的斗争史,突出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将军领导新四军开展武装斗争、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壮举;展现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取道亳县,挥师南下,“六克亳州”的传奇战史;再现淮海战役中亳州人民积极支援中原野战军后方总医院抢运救治伤员的场景。
蒙城县板桥集战斗纪念馆
雪枫公园位于蒙城县板桥集镇,以著名抗日将领、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名字命名。公园面积60万平方米。
在雪枫公园里面,为了纪念板桥集战斗而建板桥集战斗纪念馆。纪念馆占地1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平方米,馆内设两个展厅和一个多媒体放映厅,展示100多幅珍贵图片和部分实物,同时收藏了120名将军的题字。板桥集战斗纪念碑占地81平方米,寓意八一建军节,碑高为11.17米,寓意1940年11月17日板桥集战斗打响,碑文由腾海清中将亲笔题写。
1940年11月17日拂晓至18日下午,新四军四师五旅由师长彭雪枫、旅长腾海清指挥,在板桥集战斗两天一夜,击毙日伪军400余人,击毁敌人坦克、汽车19辆,击落日寇飞机一架,谱写了新四军战史光辉的一页。雪枫公园还经常举办桃花节、荷花节、红枫节、梅花节和“11月17日雪枫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蒙城县双锁山烈士陵园
双锁山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小涧镇东侧,蒙城城西北地区25公里。又名齐山、驼腰山。因山两头高,中部低平,呈两峰齐举状,故名齐山;又因山呈古锁形,又名双锁山。双锁山旁依涡河,南北走向,延绵约十华里。北有狼山,南有黄柏山、尖山,可谓群山环抱。
双锁山烈士陵园就位于蒙城县双锁山上,1983年由小涧区委、区公所修建,用以纪念当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
五代时当地女英雄刘金定以此山立寨护乡,捻军领袖张乐行曾在此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均作为防线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迹较多,著名景点如刘金定饮马泉、梳妆楼、上马台、凉马棚、宋武烈王高琼墓、红城遗址等。
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蒙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始建于1966年,重建于2007年,坐落在古老的万佛塔东侧,三面环水,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英明录719人,布展20名烈士事迹,陈烈46件遗物,骨灰存放15名,另外还有周元墓碑一座占地109平方米。
纪念馆展厅内布置古朴庄重。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东墙上方是会师场景,西墙是冲锋陷阵,有毛泽东题词及20位烈士的大幅照片和说明材料。
展厅内还布有曹圩战斗示意图和战斗述略、解放战争时期板桥战斗示意图和简介,整个展厅一次能容纳800人次,每年接待瞻仰人数达5万人次。
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
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位于涡阳县新兴镇,占地3000平方米,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2A级旅游景区。
1939年9月初,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新兴集,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6月又与黄克诚领导的八路军二纵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1941年新四军组建后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四师,同年彭雪枫率新四军四师转移到津浦路东。四师在新兴集期间,司令部直属机关有政治部、锄奸部、民运部、参谋部、军法处、副官处、供给处、拂晓剧团、拂晓报社等十多个部门。
四师司令部旧址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分东西两个院子,有房34间,现已辟为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原军委副主席张震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馆内有刘少奇、彭雪枫旧居,彭雪枫德政碑,还陈列有各种图片和革命文物等。198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涡阳县辉山革命烈士陵园
辉山革命烈士陵园,又称辉山烈士公墓,坐落在亳州涡阳县曹市镇辉山之巅,占地面积102亩,为悼念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日殉国的300余名烈士而建。
正面是牌坊式大门,上有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两侧有朱德的题词和涡阳县的题匾。陵园中央矗立着一座15米高的纪念塔,上刻“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涡北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塔”21个大字。塔座为五星形公墓,墓前石碑刻310名烈士名录。建成于1945年,陵园内有彭雪枫传略、碑文和挽联多幅。园内植松柏夹道,梧桐遍布,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目前,辉山革命烈士陵园已被纳入皖北红色旅游主线,每逢节假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都会有周边市县群众前来凭吊,常年入园参观瞻仰者近十万多人,现已成为省、市、县许多重大活动的场所。
利辛县刘家集烈士陵园
利辛县刘家集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刘家集大街西侧60米处。陵园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碑祭后边南北5排,每排东西5座,共计25座烈士墓葬。
1948年5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区十一团(曾用龙山部队代号),分析敌情后,按照六分区电令北返,打击敌新编七十四师,配合华野大军即将开始的豫东战役。途中暂住刘家集镇刘染、戴庄、张庄、徐庄一带。新编七十四师驻望疃董集踞点1200余人,向我驻地搜索进犯。苏区十一团观察敌情后,立即命令部队从三面阻击敌人。经过一白天的激战,终取得胜利。
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983年利辛县人民于刘家集南头建一烈士陵园。由于陵园占地面积较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1999年利辛县决定将陵园迁移新址。该烈士陵园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广大干群和青少年学生前来凭吊祭扫,缅怀先烈。
利辛县烈士陵园
利辛县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纪王场乡路集村,距县城24公里,始建于1984年,原名为路集烈士陵园,占地2.3亩。
2008年,利辛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利辛县烈士陵园”,2011年4月新陵园建成使用。扩建后陵园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6640平方,主要由烈士纪念碑、悼念广场、烈士墓群和革命烈士纪念馆组成,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以及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的墓碑都安放在陵园。
烈士纪念碑高13.8米,正面镌刻着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王光宇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的北面是烈士墓群,墓区面积1800平方,采用将红色花岗岩墓碑斜放在草坪上的现代陵园建设模式,增加了陵园的美观、时尚。墓群现安放着利辛县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133位烈士的墓碑。纪念碑的南面是1000平方米的悼念广场,可容纳1000人进行悼念活动。
纪念馆位于烈士陵园东南,建筑面积340平方米,现有两个展厅。第一展厅展出的是利辛县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历史史料、重要历史事件、战斗经过和部分烈士的英勇事迹。第二展厅展出的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委评选出的全国100位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以达到让参观者受到一次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杨光 记者 郭玉岩/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