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彩章鱼”遇到“月宫仙子”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4年5月26日

张延林

“快看,这只五彩章鱼真是又大又漂亮!”“不对,还是这位月宫仙子更好看!”比赛休息阶段,一只只色彩斑斓、体型硕大的巨型风筝飞向天空。

首届“国购·观澜天下杯”风筝文化节期间,安徽风筝运动协会、省直风友俱乐部的会员们受邀前来参加,并带来了70多只形状各异的巨型风筝。据安徽风筝运动协会负责人吴法宝介绍,在这些风筝中,除了市民常见的板式风筝,还有软体风筝。

“这只板式包公风筝很特别,仅包公的的面部面积就达到6平方米,胡须长达30米。”吴法宝说。另外,软体风筝是指没有任何骨架的风筝。这种风筝头部一般为双层结构,内部有多个气囊。放飞风筝后,气囊被灌入空气,风筝在空中摇曳,更具美感。

800米长的大仙鹤、50米长的五彩章鱼、60米长的软体眼镜蛇、惟妙惟肖的嫦娥奔月、具有现代感的神舟七号、铁面包公……在活动现场,这些风筝排成一排。看到这些与众不同的风筝,市民们一边欣赏一边啧啧称赞。“什么时候放飞这些大风筝呀?”现场很多人按捺不住,不时地发问。

“要想成功放飞这些体型巨大的风筝,一定要有风。”早上10点半,一阵阵较为强劲的风吹来。“起风了!”来自省风协的会员们毫不迟疑地抱起线盘,快速飞奔,一只只风筝乘风而起,现场市民发出一阵阵欢呼声。

在空中,这些风筝呈现出别样的美态。美丽的月宫仙子嫦娥头发盘成发髻,身着绿色长裙,怀里抱着玉兔,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再看这位仙子,身着长裙、清秀灵动,在风的吹拂下,仙子仿佛正在甩动水袖、翩翩起舞。

伴随着一声类似吹口哨的声音,一只运动特技风筝快速飞向天空,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一位协会会员熟稔地操纵着风筝线,让这只风筝在空中上下、左右自由翻转。在风筝快速上升和俯冲时,风筝发出一阵响声,颇为有趣。 

下午场比赛结束后,一位会员操纵着线盘,正在放飞一只由600片彩串组成的龙头蜈蚣风筝。这只风筝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数百只彩串组成,每个彩串就是一只小风筝。在湖面上方,这只蜈蚣风筝摇曳着五彩斑驳的身姿,长度达到数百米,引来很多观众前来围观。

“太美了,这些场景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没想到风筝的品种竟真有这般丰富,放起来竟这般好看,风筝文化节,真是没有白来。”一旁边观看边用手机不停拍照的市民李琳说,她很后悔头天晚上没有带孩子一起来观看夜光风筝,在夜空中闪闪发亮,像流星,又像宝石,听回去的人说,漂亮极了。

此次风筝文化节无论从规模上、参赛人数上、还是风筝的数量和质量上,在我市都是史无前例。各选手积极报名参加,跑了一身汗、累到手腕发酸,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线圈。采访中,很多人均表示,参加这样一场活动,仿佛坐上了时空穿越机,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时代,放松、过瘾又开心。

一家三口玩得嗨

在风筝比赛现场,从早上八点钟领到风筝的那一刻起,有一位男士一直在不停奔跑着、放飞着,时而女儿助阵、时而妻子帮忙。风筝无数遍起飞、无数遍落地,他却不厌其烦,累得额头冒汗,仍在继续摆弄手中的风筝。

他叫朱永生,22号选手,是业主业余组参赛选手。“拿不拿名次不重要,我今天来参赛主要两个目的,一是让自己过把风筝瘾,重温童年时光,二是带家人出来放松身心、放飞心情。”据朱永生介绍,自从他参加工作以后,时间变得很忙、工作压力也有些大,很少有时间可以让自己如此放松。小时候,风筝是他的最爱,而今已三十多年没有碰过了,特别怀念那时的天真和童趣,所以这次一定要过足瘾。而对于他和妻子、孩子而言,这也是亲子交流、增进感情绝好的机会。

带着“老虎”来参赛

今年约70岁的沈大同是我市一名风筝爱好者,他不仅喜欢放风筝,还会自己扎风筝。在此次风筝文化节的参赛中,他带来了自制的名为“兽中之王”老虎的风筝,这只风筝长约3米,宽1.5米,老虎黄底黑纹、眼如铜铃,信步徘徊在山林间,威风凛凛,让现场很多人大开眼界。

选择竹条、裁剪伞布、描绘图案、扎制风筝……沈大同说,制作这只风筝花费了他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为的就是能赶在今天的风筝文化节中亮相。

爷爷奶奶齐助阵

来自青云分校的亳州晚报小记者陶春秀也主动报名参加了这次风筝大赛,爷爷、奶奶、弟弟都过来为她“捧场”。可是现场记者看到,她的弟弟和爷爷在一旁不停试放她的风筝,乐此不疲,仿佛接下来要比赛的是他们一样。“我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一看到风筝就忍不住了!”陶春秀的爷爷乐呵呵地说。

而对于陶春秀而言,风筝没有时代之分,它不只是老一辈人的最爱,也是她和弟弟的最爱。“放风筝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其过程也能让我体会到快乐与活力,增强肢体间的配合与协调力。”陶春秀说,除此之外,她也喜欢自己动手做风筝,这对于提高她的动手创造能力也是有好处的。

名次不重要 快乐最难得

当日下午4时,第二场风筝大赛落下帷幕,经过综合评比,共有10名选手获得本届风筝文化节的一、二、三等奖。获奖选手在谈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时,一方面对这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赞不绝口,一方面提倡主办方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传承风筝放飞的传统文化,是一项特别适合城区居民参与的健身娱乐活动,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身心得到放松,心情受到愉悦,各小组和团队间也增进交流,更回味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走下领奖台,二等奖选手邵子利说,名次不重要,健康快乐是最难得的。

记者在采访67岁的安徽风筝运动协会会长吴法宝时,他说放风筝的益处非常之多,还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话:“鸢者长寿”来说明经常放风筝的人一般寿命都比较长。“放风筝能使人情绪开朗、心境愉悦,其过程如同一次人与自然的美好对话。放飞时,大脑高度集中,内心杂念顿消,仰望蓝天时,其心胸也会瞬间开阔起来。”吴法宝说,

对此,一等奖获得者王志刚也深有同感:“放风筝可以舒展筋骨,让身体随着放飞的风筝而不停地移动,从而活动四肢百骸。”所以,王志刚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多举办,并将其办成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精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放风筝的好处,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风筝作为一种民俗,是整个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觉得,首届风筝文化节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健身活动,它更能带动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让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在亳州扎根,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王志刚接着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