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那些我们听过的传说故事

2020年12月21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3年2月7日

在楚汉争霸中,有争权夺利,有血雨腥风,也有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亳州,有的是对亳州人经历的讲述。也许这些故事仅仅是传说无法考证,有的听起来更像是神话故事,但正是这一个个传说故事,让楚汉争霸这段历史在亳州大地以一种民间方式继续流传……     

遗履桥

张良刺杀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四处逃匿。

一天,张良在涡阳石弓山行路,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强忍心中的不满,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

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答应了。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愤愤地斥责道:“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老者被他的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 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此名为讹传,实为《素书》)。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而此桥也被当地人称为“遗履桥”。

高皇老卖马

在利辛县高皇集也有着刘邦的传说。高皇老(即汉高祖刘邦,这是当地对他的尊称)打算在高皇建个庙,但他没有足够的资金,就用泥做了许多马,拉到云南去卖。

在马市上,高皇老的马最好,卖的价钱也最低。他告诉买马人:“我这马有一条你要注意,它不渴你可别给它饮水。”高皇老回来后就用卖马的钱建了庙(即高皇庙)。

三年后,高皇庙来了几个云南人。原来,他们买了马后果真几年没有给水喝,就想:这好几年没喝水马能不渴吗?就把马牵到河边去饮,结果马喝了水后就变成了一堆泥。他们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卖马的人是高皇老,就买了香蜡纸炮来敬他。就在他们插香的时候发现许多银子,一数,和他们买马的钱一样多,分文不少。 

他们都从心底敬佩高皇老,叩了响头才回去。 

霸王沟

从涡阳县楚店集到利辛县城南的邵渡口,有一条车辙沟,传说是西楚霸王项羽推车留下的,所以又叫霸王沟。

当年秦始皇兵吞六国,有一天,亡楚大将项燕之子项羽,逃难来到楚店,正赶上久雨不晴,遍地是水,百姓叫苦连天,客商也被雨水阻隔在楚店不能经商。其中有一个盐商万分着急,求人帮忙,愿出高价雇人把盐推到邵渡口上船。因雨水太大,道路泥泞难行,谁也不敢应雇推盐车,此时项羽来到,便答应推盐。

项羽当时十几岁,虽说年少,可身大腰圆,力大无穷。在泥泞的土道上推起沉重的盐车,行走如飞,一口气推了六十多里,直到邵渡口把盐车推到船上,盐商顺流而下,项羽也同船前往。

谁知,项羽推盐车过后,路陷数尺,成了一道很深的车辙水沟。原来多日大雨,无法排出,这一下,雨水顺车辙向南急流,水越急,沟越深、越宽。几天过去,这道车辙水沟已成了一条大沟,不仅很快地排出了大量积水,还向南灌溉了千顷良田。老百姓便给这条沟取名车辙沟。后来项羽扯旗造反,称为霸王,众人才知道当年推盐车轧沟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便又叫车辙沟为霸王沟。

项羽推盐车在邵渡口休息时,把沾在两只鞋下的泥刮掉,却留下了两堆大土疙瘩。后人便给这两个大土堆取名霸王丘。至今霸王丘还在邵渡口那儿高高隆起。

高公糖醋蒜的来历

相传,西汉开国功臣张良晚年体弱多病,隐居城父县张家湾(现在的涡阳县高公镇),不再过问政治,每日祭拜神灵,研究食道,探索长寿秘诀。

为什么弃官隐居?实际上是张良当时已帮助刘邦达到目的,再加上疾病缠身,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张良乃自请告退。 

当时,当地普遍种植大蒜,人们平时也非常爱吃大蒜,每餐必有蒜,认为能够长寿,防治百病,还有人认为把大蒜用绳子穿成串,挂在门前可以辟邪。

为了改进大蒜的吃法,张良带领家人研制糖醋蒜,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了口感上佳的糖醋蒜,并把自己的研制方法教给大家,张氏一族都学会了这个技术,味道令人赞不绝口。当时广泛流传,极负盛名!

因张良吩咐后人要年年进贡、世世相传,经过岁月的历练,张氏糖醋蒜成为了一门绝技,相传至今,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的 “张士奎” 牌高公糖醋蒜。“张氏”也被大家称为“闷蒜世家”!

记者 李锦文 整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