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求证,庄子故里“板上钉钉”
蒙城庄子故里,他艰辛求证;重现庄周遗存,他积极呼吁;留住名人足迹,他不遗余力。他就是蒙城县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社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庄子学会名誉会长熊克岐。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记者刚刚说明来意,熊克岐就引用司马迁《史记》中的话拉开了话匣子。
“当时是在1979年4月,一位北京知名学者在蒙城考察时问,听说蒙城是庄周的故里,庄周这么重要的人物,蒙城有他的名胜古迹吗?”熊克岐回忆,对这位学者提的问题,当时无人应答,尴尬的场面使学者带着一脸的无奈走了。
“那时候,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庄子。”随后,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他与县文联主席夏茹冰合作,列出了一张《蒙城古迹初考》。
“事实上,那时候对庄子故里争得也是很厉害的!比如有的说是河南商丘,又有的说是山东。到底是不是蒙城人,很有必要首先在全国澄清!”熊克岐开始搜集证据。
熊克岐介绍,历史上首次为庄子建祠堂的蒙城知县王竞当时请苏轼撰写的《庄子祠堂记》、王安石到蒙城写庄子的诗,特别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出身的蒙城县令李时芳撰写的《新修庄子祠记》碑文,严斥当时浅儒陆应阳在《广舆记》里说庄子不是蒙城人的谬论。用这些史料,夏茹冰执笔写成《庄周故里辩》一文发表在当年第十期《历史研究》上。
“文章在全国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自然也引起少数学者异议。但我们不怕,庄子就是蒙城人。我们不需要争论,我们只需要回复。当然,从尊重学术的意义出发,我们必须欢迎争论,并且积极勇于参与争论。” 熊克岐当时信心十足。
随后的一天,熊克岐在蒙城旧书摊上发现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常征的著作《杨家将史事考》,书中叙及蒙城县抗辽名将高琼及其家事。研究高琼及其夫人刘金定多年的熊克岐,随即给常征写信。
“当时常征回信的开头就是‘我收到庄子贵同乡的来信感到分外高兴……’这让我很高兴,说明他是很了解庄子的。”熊克岐立即又给常征写封长信,详陈庄周故里在蒙城的史实及《庄周故里辩》一文发表后出现的异议。信中恳请常征如认为庄子故里在蒙城,请撰文论证主持公道。
1981年7月26日,熊克岐收到常征寄来一篇长达1.2万字的论文——《从庄子隐钓濮水看庄周故里》。论文中讲道:“蒙城县南部的一条濮水(即今芡河)。不论是古代的地理典籍记载,还是近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它就是《庄子》书中庄子自己所写的‘庄子钓于濮水’的濮水,这是任何人无法改变,无法否定的。”
“但是庄子为什么要钓于濮水呢?”带着这个疑问,熊克岐利用节假日,沿着濮水(今蒙城芡河)沿岸的村镇考查。在蒙城西南二十里濮水北岸吕望集,他发现了西周伐纣统帅姜子牙早年为避纣王通缉蹲居垂钓之地。
“我们发现那里有姜子牙的钓鱼台、子牙庙。那时候庄子仰慕先贤之功德,故而来此钓鱼,而濮水垂钓就是证明庄子故里在蒙城的重要史实。”对此,熊克岐信心更足了。他与夏茹冰策划编写出一本3万字的《庄周故里问题论文选编》,其中除常征论文外,汇集了关于庄周问题很多历史资料。册子印好后,发往安徽省内外文化学术研究单位。这些证明庄子故里在蒙城的依据,成为至今无人否定的历史事实。
1981年,国家文物局编辑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名胜词典》,收入了蒙城县的庄周故里条目:“庄周故里在安徽蒙城东门外”,同时载入庄子在蒙城的重要名胜“嵇康亭”和“漆园旧址”。1983年,国家文物局又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把历史名人与其名胜遗迹合为一体的《中国历代名人胜迹大辞典》,蒙城与庄子同样入选。自此,蒙城为庄子故里终于得以“板上钉钉” 。
原安徽省社科院院长欧远方见了熊克岐说:“你们把庄子接回蒙城,这是安徽和蒙城历史上的重要事情,向你们祝贺。”
大力呼吁,重现庄周历史遗迹
“既然已经证明庄子就是蒙城人,那么总要有一些与庄子有关的名胜古迹吧!事实上,蒙城历史上有不少和庄子有关的名胜古迹,但是年代久远,或破旧、或消失了,重新修建已经十分必要。”于是,熊克岐开始对此进行大力呼吁,修建与庄子有关的名胜古迹。
“1992年3月,吕望村一些干部群众来找我,想复建当地的姜子牙、庄子二公庙和姜子牙、庄子钓鱼台,我一听很高兴,这是好事啊!”熊克岐在给予了他们答复后,同蒙城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多次前去吕望进行实地考查,认为复建很有条件。这样,吕望二公庙及姜子牙钓鱼台与庄子钓鱼台于1997年修复建成。
“事实上,当时最该尽快修建的就是庄子祠,让这座建于宋代的古建筑重放光彩。”熊克岐说。
在他和夏茹冰等人的大力呼吁下,1995年6月28日,重建庄子祠工程破土动工。还特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古建筑专家张驭寰教授设计,恢复昔日庄子祠内“逍遥堂”、“梦蝶楼”、“鱼池桥”、“观鱼台”、“五笑亭”、“道舍”等景观;增辟“濮池”为庄子隐钓濮水新景点,一座仿汉代建筑风格的庄子祠又重新屹立在庄周故里。
“当这些名胜古迹一一修建的同时,我又开始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因为这时候很多条件我们都具备了!”熊克岐积极整理相关申报资料,正式向省建设、文物部门提出申报。1996年6月21日,蒙城县被省政府正是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不远万里,留住历史名人足迹
“蒙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但却无一本蒙城名人史问世。”熊克岐说。出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他决心编一本《蒙城名人史迹》。
1990年4月,当熊克岐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编写出版《蒙城名人史迹》一书的设想时,立即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认为这是蒙城历史上的创举,是一件有益当代、惠及子孙后世的大好事。
“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更激励了我下定决心编好此书。”熊克岐从蒙城县的历史人物和已掌握史料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上自春秋、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年间的全国各地历代蒙城名人。
就这样,他开始了找寻蒙城历史文化名人的征途。熊克岐先后查访了160多个县市、300多处名胜古迹,旅程3万多公里。终于在1992年11月,这本史料翔实、语言流畅、文史合一的《蒙城名人史迹》由安徽黄山书社正式出版,全书共收入蒙城历史名人192位,其中名胜古迹,纪念景物74处;作为附录,还收入了39位外籍历史人物。
“这本18万字的《蒙城名人史迹》汇集的名人,是蒙城县迄今第一次最为全面、完整的书。”熊克岐说。
熊克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