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艺显魅力
■演出
本报讯 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省主场城市活动启动仪式后,《薪火相传》文艺演出在市会务中心多功能厅激情上演。
这次文艺演出以黄梅戏、二夹弦、五禽戏、剪纸等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亳州地方特色文艺节目为主,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展现传统文艺节目扎根泥土的浓厚乡土气息。
文艺演出以亳州幼师舞蹈队表演的《五谷丰登》开场。《五谷丰登》舞姿欢快、喜庆热闹,锣鼓声声传递丰收的喜悦;亳州市戏曲学校的唢呐演奏《欢乐的亳州》技艺精湛、变幻莫测,百鸟欢唱中唢呐吹出各种精彩唱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亳州梆剧团表演的《春满梨园》等节目地方特色鲜明、唱腔宛转悠扬、表演引人入胜;亳州市华佗五禽戏俱乐部和亳州华佗武校表演的《五禽神功》与《魏武雄风》刚柔相济、出神入化,舞台的表演性、艺术性和武术的健身性、实战性融为一体,体现了武术之乡的独特魅力。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炳华老师在《剪纸姑娘》优美的舞姿中现场创作一幅《中国文化遗产日》剪纸,体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祝愿。 (本报记者 杨文刚)
动听旋律醉游人
■二夹弦
本报讯 6月9日上午,二夹弦那优美婉转的唱腔,伴随着掌声、喝彩声,不时从粮坊会馆中向天空扩散。
在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安徽省主场城市活动中,亳州梆剧团在粮坊会馆举行了二夹弦演出,为广大观众表演了《三拉房》等二夹弦经典曲目。
二夹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二夹弦起源于河北,渐渐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特色,唱腔清新、活泼、优美、朴实,十分动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去听二夹弦”,这样的亳州俚语,反映了亳州人对二夹弦的喜爱。
“在粮坊会馆喝喝茶、听听二夹弦,让我感受到亳州的特色民俗文化,领略到亳州的魅力。”一位外地来亳旅游的刘先生说,来亳州旅游遇到了二夹弦表演,真是不虚此行。
(记者 杨文刚)
翩翩起舞春常在
■五禽戏
本报讯 6月9日,2012年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安徽大会亳州分会暨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亳州)活动在市区花戏楼广场举行,数百名五禽戏爱好者在一起表演了五禽戏。
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是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的一项品牌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五年。在2011年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上,此项活动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发展与促进”奖。
市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华佗五禽戏是世界上宝贵的遗产,也是药都的一大特色,在这一天组织五禽戏爱好者一起练习华佗五禽戏,旨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同时也使五禽戏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邹云 记者 刘景侠)
文艺书签成门票
■景点
本报讯 6月9日,我市相关部门在亳州博物馆门前设置宣传展台,在向来往市民介绍我市的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发放可以替代市区景点门票的文化艺术书签。
当天上午,相关部门在亳州博物馆门前设置了宣传展台,发放了4000份亳州市文化艺术书签,领到书签的市民可以在今年6月份以内,凭主书签免费参观亳州市内文物景点。(记者 汝平)
好眼力来自知识储备
“江淮鉴宝行”专家集中点评入围藏品,并为亳州藏友“支招”
■收藏
本报讯 在结束了对藏友的藏品初选后,6月8日上午,“鉴宝江淮行”活动的鉴宝专家们在亳州博物馆对入围的50件藏品分别进行了点评,并就如何进行收藏,向藏友们“支招”。
点评
藏品丰富年代跨度大
当日上午,藏友们带着各自的入围藏品,一大早就来到了活动现场,耐心地等待着专家对自己的“宝贝”进行点评。
活动过程中,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安徽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王刚等鉴宝专家,分别对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杂项五大类藏品进行仔细点评,并向藏友们介绍了一些藏品蕴含的历史典故、考古价值等。
精彩的点评不时赢来阵阵掌声。专家们认为,亳州藏友参与收藏的积极性高,具有文化品位,藏品年代跨度较大、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良好的收藏形势。
支招
李广宁:不断学习提高鉴别能力
“亳州历史悠久,这里的人们参与收藏的热情很高,这非常有助于繁荣亳州民间收藏文化。”结束了对入围藏品的点评后,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说,群众性收藏往往缺少专业知识,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和收藏水平。
“刚开始接触收藏,头脑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想着‘捡漏’,不然很容易被忽悠,自己成了别人‘捡漏’的对象。”李广宁建议,要向书本、专家学习,注意积累收藏知识,经常到博物馆去看真品,然后再到市场上看一些假货,反复对比,从而提高鉴别能力。
李广宁说,收藏要做到“真、精、新”,即要收藏真品、精品和新品。真品、精品才有价值,而“新”是指“真”基础上的“新”,也就是完好无损的藏品,这样的藏品才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
王刚:走出“越老越值钱”的误区
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王刚建议,藏友首先一定要多到博物馆去看,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第二要会比较,不同的玉器、铜镜等,要会比较质地的差异;第三要买一些正版收藏书籍,向书本学习。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文化不同,建议多收藏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这就需要加强对当地文化知识的储备。”王刚说,收藏不在于它的历史,在于它的艺术性和公益性,所以要走出“越老越值钱”的误区。
(记者 蒋海涛)
市民感受 “剪来”的情趣
■剪纸
本报讯 6月9日上午,我市在亳州博物馆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展览宣传活动,向市民们展示这项“非遗”的魅力。
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亳州剪纸把我国北方剪纸的纯朴浑厚、豪放粗犷和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纤细秀丽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刚柔兼备、淳朴优美、工巧洒脱、节奏和谐等特点。
活动现场展出的亳州剪纸发展历程、代表作品,深深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来自谯城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现场向市民教授剪纸的技法,更是深受市民喜爱。一些小朋友拿起剪刀,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起来。
我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炳华为文化遗产日创作的主题作品也参与了展示。王炳华介绍说,作品中间部分是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标志,两边是两条龙,除了象征着今年龙年龙腾盛世,还希望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 蒋海涛)
百幅作品
助兴“文化遗产日”
本报讯百幅剪纸作品展览日前在市区张虚谷故居举办,以庆祝“文化遗产日”的到来。
本次剪纸展览是由谯城区文化馆主办,共展出了100幅内容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均为我市剪纸艺术家所创作,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赏。 (邢鸣林 记者 刘景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