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民间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题材广泛。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药都,有位剪纸名家,他是第一位走出国门的亳州民间艺术家,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继承人,他就是王炳华。
钟情剪纸执着五十载
三间砖瓦房,一个不大的院子,这就是61岁的亳州剪纸艺术家王炳华的家。家里的客厅就是王炳华的工作室,里面挂满了他精美的作品,《金鸡报晓》、《祖国颂》、《月桂飘香》……王炳华说,这都是他早年创作的比较满意的作品。
一张长长的、由多个木桌拼成的工作桌上放着一根根长长短短的铅笔,桌上还散落着他工作时留下的红色纸屑。
“我每天只要一得空就坐在这儿,画画样图、剪剪纸。”王炳华钟情剪纸五十载,搞剪纸创作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王炳华1950年出生在谯城区古井镇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亲是位小有名气的扎彩艺人,母亲也是剪纸能手,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熏陶。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时常拿着剪刀模仿父亲剪的花样剪来剪去。刚开始时只是学着剪一些简单的花边图案,再后来就是学一些难一点的连续图案。当我上学后,仍然喜欢跟着父亲学剪纸,放学后,一丢下书包,就去找来东西在那儿剪啊剪的,有时候把吃饭都给忘了。”王炳华说起儿时的往事依然很兴奋。
一腔热忱他艺海苦航
随着文化大革命浪潮的席卷,家中成分不好的王炳华背上沉重精神包袱,不得不暂时放弃钟爱的剪纸,于1970年离家出走,只身一人漂泊到陕西黄龙县。在那里,他看到了家家户户窑洞门上贴的剪纸,被深深地吸引。于是他一面帮工干活,一面学习那些新颖的剪纸技法。
“一直在外面漂也不是办法”,几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重新拿起了剪子和刻刀。虽然这时的王炳华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可还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听说张集吕庄有位剪纸名家名叫吕凤毛,王炳华便登门拜访,拜其为师。
王炳华说,吕老师是一位典型的农民,不善言辞,但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剪纸是靠悟出来的”。于是王炳华就在与吕老师的交流中学习着变形、虚实等特殊技法。
慢慢地,他的技艺大有长进,而随之而来的冷眼和讽刺也开始向他袭来,村民们总说天天躲在家里剪纸,不出去劳动,不务正业。倍感压力的王炳华只好白天干活,晚上才在家里剪纸。当时真正的学剪纸要有蜡盘、刻刀等工具,而这些王炳华都没有。没办法,他就先在纸上画好,然后用书本垫着刻,一年内,几十斤的书全都让被刻烂了,他就又用捡来的塑料鞋底刻。
经过不断努力,王炳华的剪纸之花开遍了四邻和遥远的村舍。“剪个桃,桃有毛,剪个杏,杏又酸,剪个石榴咧着嘴,剪个喜鹊喳喳叫”,成为大家对王炳华剪纸技艺的生动概括。
夫妻合作巧手刻生活
王炳华的妻子杜鹃也是一位剪纸艺术家,两人也是因剪纸而结缘。当年26岁的杜鹃因对剪纸艺术的执着热爱,参加了1981年亳州市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期剪纸培训班。时年35岁的王炳华,是培训班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杜鹃练就了过人的精妙刀工。朝夕相处间,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走越近,因为对剪纸的共同热爱两人终于喜结良缘!
婚后,杜鹃成为王炳华作品的第一观众,两人共同研究,共同创作。在婚后的近三十年间,夫妻俩合作的作品已有上万幅。
夫妻俩的剪纸创作多来源于生活。看到邻居婆媳吵架,他们创作了作品《好媳妇》。看到村里在宣传计划生育,他们就有感而发,创作了作品《还是一个好》。
采访期间,王炳华走到工作桌后,掀开覆盖在桌上的报纸,一幅未完成的铅笔画展现在眼前。“这是我们正在创作的作品《端午节》。”王炳华说,两年前他就有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创作剪纸画卷的想法,如今《春节》、《元宵节》和《清明节》已创作完成。
放鞭炮、走亲戚、拜年、发红包……这幅2.4米长的《春节》作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春节时的各种习俗。
“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开始淡化了,我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呼吁人们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王炳华说,他计划创作的中国传统节日剪纸共有十幅,除了以上四个节日外,还有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
传承剪纸文化要靠新生力量
记者: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亳州剪纸有什么特点?
王炳华:亳州地处黄淮平原,这个地区的剪纸讲究线面结合、粗细结合、刻刀与剪刀相结合、阴阳交替,构图比较丰满,装饰性强,变化性大。比如孩子的面部,我们就可以把脸刻得很小,把两个眼睛刻得很大。而南方地区的剪纸就比较写实,作品纤巧秀丽,以“线”为主,但变化性小。北方地区的剪纸很粗壮、浑厚,他们大多用剪刀,很少用刻刀勾勒细致的线条。
记者: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机器制作的剪纸,对此您怎么看?
王炳华:在市场上,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发明了激光剪纸来代替手工,机器可以做出比手工更精细的剪纸,但是一味地追求精致和美奂,早已偏离了剪纸的灵魂,远离了剪纸的语言,这也就不能称之为剪纸了。那是商品,不是艺术品。
记者:剪纸有业余和专业之分吗?
王炳华:剪纸没有业余与专业之分,事实上我们都是业余的剪纸人。我搞剪纸创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热爱,从没想过出名,也希望自己热爱的这个传统技艺能得到传承。
记者:您认为亳州剪纸文化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王炳华:想要发展它,前提是继承它,而这种继承不是模仿,是不断创新。传承亳州剪纸文化要靠新生的力量,更要靠政府的扶植。很多时候,由于资金问题,很多剪纸展览会、交流会等,我们都没办法参加,也就失去了很多宣传亳州剪纸的机会。而学生们有时迫于生活压力,搞创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我如果没有在文化馆的那份工资,也很难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精力专心创作。
记者:未来,您还有什么打算?
王炳华:我们文化馆打算腾出我们的活动场地成立一个“非遗”基地,教人剪纸,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教。我还想与更多的学校联系,到学校教孩子们学剪纸,培养他们的剪纸兴趣。
传统技艺盼薪火相传
2006年,王炳华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他创作的大批优秀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安徽省党政领导出访时,常将他的作品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朋友。
如今,自感岁月不饶人的王炳华惦记起寻找传承人的事情。他曾专门在电视台做招收剪纸学员的广告,但没想到打来电话咨询的人大多张口就问工资多少,根本就把剪纸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收徒的想法虽然就这样被耽搁下来,但这并没有动摇夫妻俩要将剪纸传承下去的决心。
通过与特教学校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培养,特教学校里的20多名孩子已经能熟练地制作剪纸作品,其中一些还在国内比赛中屡次获奖。他们到幼儿园和一些小学,给幼师和美术教师做培训,希望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们的剪纸兴趣。他们开办培训班,免费招收学生,“只要愿意学,我们都愿意教”,他们甚至自己掏腰包帮学生买工具,可是大多数学生迫于生活压力选择了放弃。
“我有个学生叫黄学信,是位下岗工人,现在还拉三轮、还卖馍,但仍坚持创作,也是出于对剪纸的热爱,可是也只能抽空搞创作,因为要生活,做剪纸不能当饭吃啊!”王炳华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