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涡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亳州晚报 2010年8月18日

编者按:修功军,亳州人,离休老干部,现为亳州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从事道学文化研究多年,学识渊博,对涡水是道学文化源流的论述,观点新颖,见解颇有独到之处。现将其撰写的《涡水流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一文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柢全在道教。”这个根柢是在社会民众之中的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如果说中华文化之树的主干是儒家文化,那么中华文化之树的根则是道家文化,这个深深根植于涡水流域的道家文化,在涡河母亲的怀抱里孕育、诞生、成长、发展、完善,应该说亳州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

亳州,始于商文化,周武灭纣之后又形成了周文化,然而其主流应该说是涡水道家文化。涡水如母亲的乳汁,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先后孕育出老子、文子、庄子、张良、陈抟老祖等道家历史名人,可以说就像是一条红线贯穿的几颗明珠,闪闪发光。

道家学派始于老子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公元前571年——?)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言,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被誉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像宝塔之巅的明灯,照耀着我国的古老文明,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铸就,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文明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关于老子生地,距老子近500年的西汉司马迁《史记》说:“老子者,楚苦(音户)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现代有人认为老子生地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也有人认为老子生地是在今安徽省涡阳县城西北12里天静宫景区,近来又有考证说老子生地是在今安徽省亳州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颇具争议,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已。共同的看法老子出生是在涡水之滨。

老子青年时代当上了周朝的守藏室史,即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因而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老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是尧舜、夏禹、商汤,尤其是商汤居亳的文化底蕴与周代的典笈构成了老子学说的渊源。

商汤是我国历史上的圣君。他用奴隶出身的伊尹执政,自然是他们的治国见解一致。《汉书·艺术志》道家类录有《伊尹》51篇。可见汤王与伊尹精通古之道术。

《史记·殷本纪》:“自契至汤凡八迁,汤始居于亳,从先王居。”《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今亳州城涡河北岸有明嘉靖年间重修的成汤陵墓,墓前有高大的古碑。史载:“伊尹立太甲迎于桐宫”,“桐宫桑林古帝都”。商汤在位时天下大旱七年,五谷不收,饥馑严重,汤祷于桑林曰:“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汤表示愿意一人承担万民之罪,只要上天不降罪于万方之民,他愿意一人承受万民所应当受的惩罚。这一思想影响了老子,老子的《道德经》第78章说:“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垢”的意思是耻辱,“不详”的意思即是灾患。

老子创立了本真之道,强调道的内涵是无与有的统一,道的本性是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使人性返璞归真,从而实现无不为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他的学生列子、文子、杨朱、环渊等人,都有所作为,在春秋末期形成了道家学派。

文子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发展

老子有一位学生姓辛,字文子,亳州城父人,著有《文子》十二卷。《文子》一书内容为文子答平王问,这位平王,以时间推论,当是楚平王。《文子》中云:“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亦可证文子是老子的学生。王充称赞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可见文子在继承发展老子学说方面很有成就,受到后人的尊重。

楚平王是在作为楚公子的时候得遇文子并向他问道的。那时,楚平王(时称公子弃疾)是一位有才干有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当时,其父楚灵王不断在楚国北部边境涡水一带用兵,他是最主要的军事指挥官。他带兵灭陈,定蔡,筑谯城,大建城父。谯、城父是他的活动基地。很可能他是在此时此地向文子问道的。文子师从同乡老聃学道,又在家乡遇楚公子问道,是极可能的。老子学说在楚国流传,与文子的答平王问分不开。

楚平王元年(公元前528),施惠百姓,结好邻国,息兵五年。这基本上是按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施政的。文子也曾北上齐国,曾答齐王问治国之道。他和环渊是把老子的学说带到齐国,使之在稷下发展为黄老道家学说的关键人物。

文子是范蠡的老师。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的政治实践生动地体现了老子的大道思想。

据《列仙传》载,范蠡是徐(以徐州为中心,鲁、苏、皖三交界地区)人。公元前512年吴王夫差消灭徐(国),范蠡及其家人随迁至城父。因为痛遭国亡家破之恨,投奔越王勾践,想借越国力量消灭吴国。

范蠡思想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赢缩转化的辩证法。他说:“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面转化。范蠡强调按天道行事,天道是自然变化的规律。行事要遵循变化规律,按时机行事。范蠡辩证法用于实践,即表现为随勾践事吴,以等候时机灭吴。他辅佐越王勾践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了吴国,急流勇退,带西施乘舟隐于五湖四海变姓名为陶朱公经商发了大财,成为历代商人敬重的财神。

庄子使涡水道家文化真正得以流行

继老子二百年后,庄子出生。

《史记》载:“庄子者,名周,蒙人也,曾为漆园吏。”有人考证庄子故里为今涡水岸边的安徽蒙城。

北宋时期蒙城知县王竞在城东关建庄子祠,大文豪苏轼应邀作《庄子祠堂记》,王安石写下了《蒙城清燕堂》诗,留下了“民有庄周后世风”的名句。今蒙城县吕望集有庄公庙,蒙城境内还有庄周乡。

庄子(约公元前368-289),姓庄,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瑰丽奇幻,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

《庄子》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哲学思想已经发展到高深的水平。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使涡水道家文化真正得以流行。

庄子学说哲理深奥,气度恢宏,文采瑰丽,是涡水文化的产物,富于自由精神,追求人与自然同体的理想境界。庄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时代是一个沉沦的时代。庄子深刻理解并怜悯这个时代庶民的痛苦,如何从怜悯苦难与罪恶的精神重压下求得解脱,成为他的思想核心内容。

庄子取法老子的“道”和“无为”,把“道”作为自然之道来理解,而“无为”则是在最朴质的意义上效法自然。庄子强调个体生命对痛苦的解脱,然而在现实中又无法解脱,所以只能作精神上的无为与逍遥,在虚静的心灵中幻想与自然之道冥合为一,获得自由。庄子之道的最高境界是重新回到自然表象世界。从而为后世道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良深刻影响汉初治国思想

张良,字子房,生于秦末汉初,今谯城区城父人。原为韩国贵族,其祖父和父亲历任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他结交义士在博浪沙(河南原阳县东南)刺杀秦始皇未遂,逃亡下邳。师事黄石公,得授以《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消灭楚霸王项羽平定天下。官封留侯,功成身退,晚年道尊黄老。

在张良的道家思想影响下,刘邦接受道家陆贾的建议,推行黄老哲学,用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以德治国,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恢复和发展了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使庶民得到安居乐业。          (下转B3)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