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金华市金东区初次试水文创产品展 “叫好又叫座”的秘诀是什么?

2020年12月23日 10阅读 来源:杭州网 2019/11/19

11月16日—17日,金华市金东区首届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会在金华万达广场举行,整个会展由5个展区构成,分别是创新生活展区,传统工艺展区,创意园艺展区、特色美食展区和互动体验区。虽然是首届,可前期线上线下报名单位达到了200余家,经筛选后,40家单位入选,100余件产品参展,各展示和体验项目均设置了优惠套餐,从展会的现场和效果来看,“既叫好又叫座”。

对于这种现象,金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魏康星说,我们在走访调研企业过程中了解到,很多企业缺乏专业平台展示和推广渠道,各自单兵作战,没有一个大的聚焦平台,现在他们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企业自然会“叫好”;

据悉,全区拥有文化企业758家(其中规上企业70家),今年1—9月,规上企业总产值为79亿元,同比増长2.28%,重点分布于体闲健身、文教用品、智能制造、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五大重点行业。有这么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把这些分散的企业聚焦成产业,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金东区首届文化创意产品展示会的举办,加强了行业信息交流,带动了文创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了金东特色文化资源转化。”魏康星说,这次参展的企业,发展势头都很不错,且各具特色,产品新颖别致,自然会“叫座”。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文创企业如何才能做到 “叫好又叫座”? 

万得福: 获得共鸣,你就是大侠

前几天,记者参观了位于金义都市新区的金华万得福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各系列高档仿金属餐具、智能创新厨房用品,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在同行业中,属于佼佼者。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这句广告词是万得福副总罗俊峰最喜欢的——因为“产品被无数次模仿,但我们依旧一直在快速发展,因为我们坚信:品牌内核以及原创的设计精神是无法被复制的。”

罗俊峰说,早在2008年,被同行企业学去了相应的产品工艺,从而影响我们公司的实际销售。针对其他同行过度的模仿,万得福股份只有不断的创新,在各个环节加大创新力度,从广告宣传到市场营销,从自我研发到深入提炼,从创新元素到树立企业品牌等各个方面着手,让万得福股份的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通过各方面有效配合,我们一直将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让模仿者一直模仿。

据悉,万得福股份所生产的高端仿金属餐厨用品在国际市场细分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地位,已连续四年保持着百分之三十的高速增长。

其中,2018年11月1日,销售同比增长60%,2019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刷新了纪录”,“今年整体发展势头相当迅猛。”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罗俊峰说,万得福拥有成熟的研发系统,使得公司能够拥有独特的产品工艺,而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创新驱动。

罗俊峰说,接下来万得福打算进军国内市场,现已入驻星巴克合格供应商名录,同时成为航班指定产品。

而在本次展会上,万得福的产品设计,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赢得了与会者的普遍好评。

木版年画:“黑科技”照亮文化价值

金华木版年画基地、金华木版年画博物馆负责人黄菁菁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过几天就是首届金东文创产品展会了,我正愁选哪几件文创产品好呢。”

黄菁菁话语里的底气,源于她一直致力于打造的非遗文创产业。“木版年画不能只往回看,还要往前看、往未来看,要让木版年画焕发时代朝气,就要求变,赋予木版年画新的时代主题,为其寻找新的传播载体。”黄菁菁说,如今他们正往“轻资产”打造非遗文创产业道路上前进。

如何将传统年画变得更“潮”,改变或许可以从年画礼盒开始。传统年画搭配红包、具有年画元素的糕点、用灶神原型创作的酱醋……这些都是年画礼盒里的“宝贝”。据黄菁菁介绍,年画礼盒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青睐,仅去年就售出1万余份。“除了实用的礼盒,我们还设计出年画扇子、吉祥拖鞋、情侣拖鞋等家居、日用品、礼品等三大类八个系列品种,也广受消费者欢迎。”

当古老年画遇上“黑科技”,又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如今博物馆将金华木版年画与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融合,推出博物馆APP,对着这幅年画扫一扫,年画上的人物就会动起来,并在场馆里设置投影,一走进投射到地上的鱼池,脚下的池水就会泛起涟漪,搭配上声效,仿佛让人觉得真的惊扰了一池春水。据悉,博物馆将继续完善APP的解说、互动功能,让游客线上线下都能欣赏、了解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与高科技的“缘分”还不止于此。近两年博物馆已多次与网易、中国手艺网、谷雨等网络公司进行深度友好合作。“去年的网络游戏《楚留香》已经尝试了木版年画与网游进行合作。今年还举办了以金华木版年画文化为核心主题的‘2019网易游戏高校MG大赛’,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参与。”黄菁菁说,只有对木版年画的内容、载体、呈现方式、应用目标、现代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发展性创新,与文化、旅游、生活、习俗进行多角度多维度融合,才能让非遗生活化、产业化。

婺式糕点:

占领生活,身心由我差遣

“每款糕点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承载着古婺大地上的民风民俗。”在楼师傅婺式糕点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中式烹调高级技师、国家高级面点师楼洪亮,在他眼中,还原、复活、改进传统的糕点,其实就是在传承百姓故事,传承金华人民的乡愁。

楼洪亮是江东镇雅金村人,从小喜欢烹饪,高中和大学都是学的食品烹饪专业,在食品领域有着多年经验。毕业后,他在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教书育人,传承烹饪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传统糕点。“我在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金华历史上曾有140多种各式各样的糕点,但是当我带着学生做市场调查,却发现,市场上售卖的传统糕点不到40种,很多品类消失在传承中。”这样的现状触动了楼洪亮,他希望能通过收集、改良传统糕点配方,让传统糕点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这几年,楼洪亮一直在挖掘传统糕点,寻找传统糕点的制作配方,传承糕点的老师傅,并为金华的传统糕点起了一个统称——婺式糕点。“糖和油是糕点中不可或缺的两种成分,传统糕点中多糖、重油是必备配方,但是这样的配方已经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理念,所以我们反复实验、摸索,调整糕点中的糖、油、粉的比例,改良口感和外观,让更多人愿意接受婺式糕点。”楼洪亮说,目前他已经挖掘改良了40多款传统糕点,如婺式月饼、红枣核桃糕、婺式绿豆糕等,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改良配方的同时,楼洪亮还致力于挖掘糕点背后的故事。“小时候,逢年过节,母亲都会让我给舅舅家送去一份糕点,这是送给家人的深深祝福。”在楼洪亮看来,婺式糕点传承的记忆才是“金华味道”的精髓。金华传统糕点中有一款名叫“寸斤糖”,“那是在劝诫食客,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一款叫“连环酥”,似是两个等半径圆形糕饼粘合在一起,“那是旧时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时必备的手礼,寓意永结同心”;有一款叫“红回回”,呈方形,面上一抹万年红,纵横几道浅浅的刀印,“那是女儿出嫁后回娘家省亲,娘家人交给女儿带回夫家的糕点,划下一道将断未断的线,暗语女儿虽已出阁,却与娘家藕断丝连,娘家人时常挂念,也以此寄语女儿常回家看看”。

现在,楼洪亮已经在全省开了5家楼师傅婺式糕点门店,销售额从最开始的几十万元涨到了上千万元,婺式糕点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被金华诸多商家沿用。

目前,金东区正在制定“人文富区”一揽子政策,包括强化财政税收等政策扶持,大力扶持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支持发展体育产业、音乐产业,保障旅游景区开发建设。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