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娃哈哈百日兼并杭州罐头食品厂 开创“小鱼吃大鱼”全国先例

2020年12月22日 10阅读 来源:杭州网 2019/10/2

1991年8月31日,组织召开班组长以上干部会议兼并罐头厂

1991年,在创始人宗庆后的带领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以一个百人小厂兼并了曾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国营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在全国开创了“小鱼吃大鱼”的先例,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这起当时引发全国关注、全民争议的兼并事件,最终成为有胆略、有策略的改革开放经典样本,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上世纪80年代末,娃哈哈的口服儿童营养液一上市便成为全国畅销产品,由于销量太火爆,工厂产能严重不足。据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回忆,那时娃哈哈厂门外排满了前来提货的车队,有时甚至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如何在短期内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1990年娃哈哈的规模并不大,共146名职工,但当年的销售收入已破亿元,创造出2000多万元利润。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纳税大户,杭州市政府也非常重视,专门派市委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等人到娃哈哈考察,与宗庆后商量对策。

临时自建厂房显然不是可行之策,光是项目审批就会旷日持久。最好的办法是兼并一家经营不善的同类大厂,然后对其进行“娃哈哈式”改造。最终,市政府决定,让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兼并资不抵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以下简称“杭罐”)。

杭罐是一家拥有2200名员工的大国企,曾经是“全国十大罐头厂”之一,业务以外销为主。1989年之后,由于西方制裁中国,杭罐失去了订单,导致产品大量积压,负债迅速攀升。到1991年初,其积压产品已达1700万元,总负债更超过6700万元,急需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据宗庆后回忆,一开始市领导的决策是娃哈哈兼并杭罐厂不用多花钱,只需承担500个工人的劳务即可,“杭罐厂有6万平方米的厂房,比我们自己2000平方米的厂房要大得多,我当即就答应了。”

后来的实际情况有些出入,娃哈哈也出了一笔资金。但即便这样,杭罐厂的工人还是很不乐意,他们觉得自己原来是一家国有大厂,被一家这么小的校办工厂兼并很没有面子。

面对这副情形,宗庆后决定当面去和工人们谈,主要说了三点:第一是谁大谁小的问题。虽然杭罐厂的人比娃哈哈的多,但杭罐厂没有产品,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娃哈哈的生意供不应求,存款有几千万;第二是合并后我们会在待遇上一视同仁;第三是原有的杭罐厂干部先不动,表现好的提升,表现不好就下岗。就这样,大家一口就同意了。

一场大会,千人归心。

此后仅28天,宗庆后带领杭罐人拉起了一条全新的娃哈哈口服液生产线,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工人们很快适应了生产节奏。娃哈哈利用产品、资金和市场优势,迅速盘活了杭罐厂的存量资产。3个月后,杭罐就扭亏为盈。而娃哈哈也得以顺利扩大产量,实现规模化经营,当年销售收入、利税增长了一倍多,第二年销售收入达4亿元、利润达7000多万元。

在那个年代,像娃哈哈这样的集体小厂兼并国有大厂在国内未有先例,掀起了极大的舆论风波,各界对于私营经济会不会造成社会主义“变色”议论纷纷。“有人说我们是瓦解国有经济,等于是资本主义复辟了。”宗庆后调侃式地回忆说。

1991年12月21日,也就是娃哈哈兼并工作开展100天后,上海《解放日报》头版发表了新华社记者吴晓波的长篇通讯《百日兼并》,还专门配发了《再论改革要有胆略》的评论。

报道中提到:“杭罐厂经历了机制转换的阵痛,迎来脱胎换骨的新生的一百天,他们有了惊奇的发现,原先因机制僵化带来的重重弊端正在逐渐消解,代之而起的是更为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而评论更是强调:“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难以改变;没有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大面积的效益低下难以扭转;所谓‘小鱼’吃‘大鱼’,实际是‘活鱼’吃‘死鱼’。”

如今的娃哈哈集团,早已从当年的校办企业发展成为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国饮料行业龙头企业,拥有3万多名员工,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当年百日兼并赋予娃哈哈人的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持续滋养这棵“杭商常青树”繁茂生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