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百家重点龙头企业81家复产
重庆日报记者2月19日从市经信委获悉,截至当日,我市100家重点调度龙头企业里,已有81家复产,同时在按照独立法人计算的全市277家重点工业企业和成长型工业企业里,已复工复产(含春节期间持续生产)192家,占比69.3%,这些企业及时有序复工复产,对全市工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市重点锁定100家汽摩、电子、装备、材料等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同时,我市还锁定129家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和保障群众正常生活所需的重点企业,继续扩大产能,助力疫情防控。
据了解,市经信委成立了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组,统筹协调、制定方案,安排专职人员分别联系全市8个重点工业片区,并成立疫情防控、物流协调、要素保障、政策保障4个专项组,推动区县、园区和企业严格落实防疫责任,实施整体协同、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
截至目前,我市已确定近800家重点企业、重要物资生产企业和主要配套企业,通过协调相关区县打通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序生产步入正轨,特别是两江新区、渝北、北碚、璧山等区县通过派驻工作人员入驻企业提供现场服务等,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成效明显。
该人士表示,我市将继续保障电力、燃气等生产要素充足供应,同时从税收、融资、社保、物流、用能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梳理“干货”政策,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好服务。(记者 夏元)
重庆支柱产业有序复工,发挥经济“压舱石”作用
龙头企业“动”起来 产业链条“忙”起来
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近日,阳光照耀下的重庆,一方面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已多日连续下降;另一方面,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重庆这两大支柱产业领域内一批龙头企业——长安、英业达、广达、翊宝、纬创等有序复工。
“重庆企业正分类分批有序复工,我们将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市经信委主任陈金山介绍,截至2月18日,重庆汽车行业已复工366家,电子信息行业复工240家。
支柱产业的有序复工,对我市经济稳增长、稳预期将起到“压舱石”作用。
支柱产业担当复工排头兵
2月18日,在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下,长安汽车渝北工厂焊接、冲压、涂装、总装车间全线复工。
这一消息,立即在业内引起高度关注。
因为就在4天前,长安汽车公布了今年1月销售数据:整体销量达134578辆,其自主品牌乘用车同比增长1.8%。而同期,国内车市整体销量却是同比下滑18%。
渝北工厂全线复工后,长安汽车将乘势而上——预计今年3月,长安逸动PLUS将正式上市;全新序列产品UNI-T,也将首度亮相日内瓦车展等国际舞台。
而在此前的2月10日,长安福特也已经复工,其生产的“林肯冒险家”计划于今年上半年上市。
众所周知,汽车、电子信息是重庆经济两大支柱产业。汽车板块有序复工,电子信息产业也不甘落后——截至2月18日,西永综合保税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大型IT生产企业及其配套的物流供应商均已逐步复工。
在西永微电园,英业达公司已于2月15日率先复工。随后,广达、富士康、新普等重点企业也逐步复工;SK海力士、京东方光电、华润微电子公司则正逐步扩大产能。
产业链配套协同推进
“一个整机厂的复工,关联着上下游数十上百个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跟不上,整机厂复工就无从谈起。”陈金山说。
重庆的做法是:抓住重点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协调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链协同复工。
2月11日,两江新区6家物流企业同时拿到复工复产批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产业相关方:长安福特。
“我们复工后发现,因为物流企业尚未达到复工复产条件,大量原材料运不进来。”长安福特物流部高级经理肖力说。
没想到,当天下午,两江新区派驻长安福特的企业服务员就协调街道进行“特事特办”,紧急对所涉及的6家物流企业进行复工复产条件复核。
随后,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进入长安福特,多条生产线开始陆续启动。截至目前,长安福特在两江新区的51家供应链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与此同时,为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两江新区提前介入,全力做好区内相关企业的复工复产工作。截至2月18日,两江新区149家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配套企业中,有116家复产复工。
“随着重庆产业链协同工作机制的进一步落实,这些支柱产业的产能将持续释放。”陈金山说,如京东方智慧电子、平伟实业等企业已经复产。此外,太极、华峰、西南铝、重钢等行业龙头企业也已复工复产。
智能化成复工最大亮点
在重庆已经复产的企业中,智能化是最大亮点。
在长安汽车渝北工厂,重庆日报记者看到,焊装车间内,汽车零部件在生产线上自动传输,无人操作的物流小车按照地上划定的线路穿插往返,上百条机械手在生产线上舞动忙碌,机械轴马达转动不停。工人们没有“打堆”的情况,他们分散在各处对机器进行操作和监控。
这样的场景,在重庆比比皆是。即便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后,同样显现出复工的优势。
位于重庆高新区、主要生产电子零部件的台晶重庆电子有限公司,生产也是热火朝天。该企业负责人称,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企业在减少一线人员操作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多,特别是通过推进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日产能更加稳定。
陈金山表示,近年来,我市在多个领域实施智能化改造,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实施12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177个数字化车间和39个智能工厂。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中,由于智能化程度较高,也成为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一个优势。
本报记者 曾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