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昆明市招商引资工作翻开新篇章

2020年12月24日 10阅读 来源:昆明日报

  70年峥嵘岁月

  昆明市招商引资工作翻开新篇章

恒隆广场。记者 周密 摄

2019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昆明市、滇中新区项目签约仪式在呈贡市级行政中心举行。记者 杨艳辉 摄

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服务大厅。记者 王俊星 摄

美编 李静/制图

  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第一根电线电缆、第一台电机、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军用望远镜、第一批组装的载重汽车、世界上第一架同轴反旋转式直升机……共有18个全国第一诞生在昆明这块有着开放包容气度的土地上。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的开通,让昆明从边疆古城一跃成为中国与世界联通的重要门户。而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昆明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迎来了积沙成塔的巨变。

  1954年,通过引进前苏联技术和资金,昆明机床厂成功制造了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昆明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1993年,首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举办;1999年,昆明举办了上世纪末我国主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A1级国际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从1984年至2018年,昆明市实际利用外资从最初的16万美元飞速增长到去年的8.5亿美元,34年间,增长了5312倍。引进内资从2004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57.54亿元,14年间,增长了18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的投资促进工作与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一路同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昆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从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增长转变,并着力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招大引强,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有力的项目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成绩斐然

  31年最大外资项目规模增长171倍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昆明发展置于全国、全省对外开放的格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始终坚持筑巢引凤、招大引强的思路,逐步明确了招商引资的方向和路径。

  从1988年,昆明引进云南省第一家合资涉外高星级酒店——总投资1000万美元的昆明金龙饭店开始,到2019年8月份开业的总投资达17.14亿美元的昆明恒隆广场,昆明对外招大引强的吸引力不断加大,31年间,两个同期最大外资项目规模增长了171倍。

  2016年至2018年,全市累计引进市外到位内资3116.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0.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3.9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6.7%。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达58个。

  在任务数量保持逐年递增的基础上,还先后引进了一批对全市产业发展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阿里巴巴、京东集团、雀巢、浪潮、中兴通讯、华为、联想、新希望、统一集团、中铁建、万达、宜家、绿地集团、恒隆集团、北汽、江铃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昆明,其中既囊括改变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也包含改变日常生活、消费习惯的服务型企业。有力推动了昆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昆明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昆明市仍将下大功夫,花大气力,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发展的主抓手、工业强市的主引擎,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的理念,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全市掀起“大招商、招大商”工作的新高潮,以大招商推动全市经济稳步发展。

  今年上半年,聚焦重点,招商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谋划招商引资工作,聚焦全省绿色发展“三张牌”和全市188重点产业,开展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由量变向质变转变。高位推动,产业招商取得新成果。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一把手”招商,构建招商引资新格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拜访对接企业,对全市重大项目的引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实现新突破,明确领导带队招商路径,抓实重点项目调度,创新“绿色食品牌”产业招商,制定出台对台招商意见,打造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使全市招商引资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优势叠加

  昆明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昆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云南的省会和全省唯一的特大型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教中心,拥有较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本身就具有较好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而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区位优势赋予的发展底气。昆明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亚洲5小时航空圈”中心,将从交通末梢转变为交通枢纽。以3500公里为半径,昆明刚好处在中国、南亚、东南亚三大板块中心,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实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往来日益密切,昆明将从市场边缘转变为辐射包括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在内的35亿人口的市场中心。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昆明正逐渐成为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理想终端,成为国内各个城市向南亚、东南亚拓展市场的最佳起点,将从开放末端转变为开放前沿。

  生态环境赋予的产业支撑。气候和生态都是昆明最不可复制的资源,“春城”“花都”“有色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都为昆明发展、为区域性经贸中心赋予了难得的机遇。下一步,昆明还将加快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打造成为“中国健康之城”,使昆明在新时期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宜居之城。

  数字经济赋予的发展机遇。伴随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和5G网络的加速建设,昆明将摆脱物流成本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逐步实现信息化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并将推动5G网络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结合,助力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等相关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政策红利赋予的跨越保障。同时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沿边金融开发试验区和云南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等政策支持的昆明,拥有着快速发展的政策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为昆明带来了新的政策红利。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杨蔚玲表示,该局将结合昆明片区的定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精心选择潜在投资企业,积极进行宣传推介和招商,重点加大对昆明片区产业定位中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等产业的招商,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枢纽、信息物流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的目标,着力引进3个500强企业和相关行业龙头企业。

  高质量发展

  助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招商引资工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中被多次提及。会上深入分析了全市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要求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杨蔚玲表示,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招商工作认识,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全力服务好项目,服务好企业,服务好县区,服务好昆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

  围绕项目抓工作。认真研究国家的投资政策,产业、资本、人才流动规律,企业发展和布局,重点围绕昆明市188重点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环境招商、点对点精准招商。围绕全市着力打造的重点产业,分析我市优势,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找准目标企业,开展针对性精准招商,推进全链条式、集约式招商。针对长江经济带、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研究制定打造重点产业招商工作方案,加大招商宣传、项目推介。抓住188重点产业,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着力引进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端项目、大项目,填补主要产业链缺失环节,进一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通过政策吸引、人才吸引、人格吸引、亲情吸引、环境吸引等途径,强化中介代理招商,拓宽招商渠道,促进招商引资的全方位展开。贯彻落实王喜良市长在全市2019年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上的部署要求,策划包装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充实到招商引资项目库中,并强化与发改、工信等部门对接力度,促进固定投资项目前期库与招商引资项目库深度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依托平台抓工作。全力搭建招商信息化平台。市投资促进局牵头进行昆明市招商引资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充分依托全省招商引资大数据平台,结合我市产业特色,加快建立集招商策划项目、重要客商资源、在谈项目、签约项目、落地项目、开工项目等为一体的招商引资信息库,对全市所有招商引资项目,从项目洽谈、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实行全周期、全方位、分级化精准管理,提高项目服务精准性,切实加强项目推进落实力度。同时完善招商载体,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充分发挥各产业园区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推进园区标准化厂房、物流设施、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做到土地等项目,而不是项目等土地。

  立足考核抓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市招商引资考核办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定期通报制度、重大项目专项督查制度,对招商引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招大引强等工作实行动态跟踪、过程督导、定期研判,坚持每月督查、每月通报、每月排名,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要列出清单,明确时限、落实责任单位、逐项进行整改,确保招商引资任务落到实处。为更好升级全市产业结构,市投资促进局还在考核中加大了“三张牌”及全市重点产业考核权重,适当压缩房地产项目考核占比,提升信息产业、科技研发、金融、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考核占比,加大对项目落地率、开工率等指标的考核权重。

  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招大引强,汇聚高质量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现代化发展要素,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的力量,奋力谱写昆明改革开放发展的崭新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记者 郭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