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了新坐标、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滇中新区,昆明市(滇中新区)开启了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2015年,一个值得云南、昆明铭记的高光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也是这一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云南滇中新区,赋予了滇中新区打造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验区、改革创新先行区等四大战略定位。
牢记殷殷嘱托,围绕发展定位,昆明市(滇中新区)大胆实践。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2018年,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6.9亿元,是1952年1.56亿元的3337倍。
现在,不妨随我们一起,聚焦昆明市(滇中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特色亮点。
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局中抓住机遇。
挑战与机遇并存,昆明市(滇中新区)通过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使云南的“汽车梦”成为现实、铝箔行销全球、智能制造火遍海内外……如今,走进一家家企业、一个个项目、一片片园区,所看到、听到的场景,如这个盛夏一样火热。
创新发展 构建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创新的定位和要求,道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点。昆明市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创新资源,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7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昆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志宏说,近年来,昆明市(滇中新区)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动能要转换,项目是关键。昆滇作为传统铝业生产地区,随着国内行业产能过剩、铝价下跌,优势不再。不过,云南浩鑫铝箔有限公司(下称“浩鑫公司”)走出了一条新路,其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铝箔生产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浩鑫公司是由原云南冶金集团、美国铝业和云南中烟物资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云南新美铝铝箔有限公司”,变为现今由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发起、整体改制的浩鑫全资子公司。
更重要的是,浩鑫公司所运用的“水电铝”有别于传统“火电铝”,充分运用了云南水资源,整个生产过程具有低能耗、能源清洁、利用效率高等特点。而铸轧法直接生产超薄铝箔的技术,具有流程短、能耗低、成本低等特点,相比热轧法,每生产1吨铝箔约可降低电耗800千瓦时,节能优势突出。另一方面,铝箔具有越薄价值越高的特点。目前,浩鑫公司生产的铝箔产品已达到0.0045毫米,厚度是头发丝直径的1/16,产品行销全球。
浩鑫公司无疑是昆明创新转型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突出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转型、突出补齐短板,特别是工业已经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制造强省的主力军,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小平介绍,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以创新为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新的突破。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266.94亿元,总量相当于1978年的140倍,较上年增长13.6%,占全市GDP的24.3%、占全省工业总量的28.3%。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714.94亿元,增长36.4%。
围绕昆明市的主导产业,宝能汽车制造、紫光芯云产业园等154个项目落地;江铃新能源汽车昆明基地、京东方OLED微显示器等5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华为5G产业园、云硅智能小镇、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基地、普洛斯高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一期、智能装备产业园等38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其中,江铃新能源汽车昆明基地、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不仅建成投运,而且使云南的“汽车梦”等成为现实。
融合发展 形成新格局
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市区融合、联动发展,是历史使命、是责任担当,更是打造云南新经济增长极的共同的挑战、共同的机遇、共同的事业。
杨林经开区作为实现云南“汽车梦”的梦工厂,除上述江铃新能源汽车外,还聚集了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东风云汽搬迁升级改造项目、中汽中心高原试验室等。事实上,这一区域也是滇中新区的发展腹地。
滇中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平方公里,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结合点。
主流声音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昆明跨越赶超
目前,滇中新区紧紧围绕“533”产业发展战略,做大做强汽车及高端装备、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发展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商贸及现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集群,高水平打造安宁工业园、杨林经开区、空港经济区三大千亿级产业园区,着力构建布局优化、分工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滇中新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昆明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目标任务,聚焦项目建设,在打基础、育产业、强招商、扩开放、建生态、优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目前,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50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23.4亿元,年均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由2016年的1.9%增加到2018年的50%;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9亿元。
携手同行,共筑美好。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构筑协调联动区域合作新机制的同时,也在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大主城区“腾笼换鸟”力度,提速呈贡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晋宁融入主城发展步伐,强化城市功能拓展区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涵养区发展水平。积极推动市区融合,逐步实现了昆明市与滇中新区“产业共谋、规划共绘、基础共建、成果共享”的支撑昆明、带动全省跨越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新格局。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6.9亿元,GDP是1952年1.56亿元的3337倍,2010年、2016年和2018年经济总量分别突破2000亿元、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由1952年的39.0∶34.2∶26.8调整为2018年的4.3∶39.1∶56.6。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开放发展 构筑新机遇
历史证明,扩大对外开放是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目前,昆明正在通过加快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推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停步、不停滞,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昆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
近年来,昆明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呜呜呜……”2015年7月1日,一声声汽笛划破了昆明王家营西火车站上空,云南首趟中欧(昆明至荷兰鹿特丹)集装箱国际货运班列满载2050吨咖啡由此站发出,于15天后抵达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这趟班列的成功开行,意味着从云南直通欧洲的国际班列正式开启,为我国西南地区物资出口欧洲开辟了一条新的快捷物流通道,也为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物资转运到欧洲国家提供了新的便利。
昆明市商务局副局长完同良介绍,在深度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昆明以设施联通为优先领域,依托设施联通着力融入对外经济走廊建设。先后新开通了昆明至琅勃拉邦、万象等8条国际公路运输班线;泛亚高铁昆明段全线贯通,昆明至蒙自、至大理、至丽江开通动车;中欧班列、中越、中亚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稳定开行,2018年运输货物总量9.7万吨,比上年增长89.9%。同时,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区改扩建有序推进,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470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42.8万吨。新开通昆明至伊斯兰堡、昆明至迪拜等5条国际客货运航线,客运航线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直飞全覆盖,中东全货机航线实现“零”突破。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历史证明,只有以高水平开放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广域合作空间。由此,我们看到:对外,昆明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围绕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着力落实好《昆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年)》,在主动服务、积极对接、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和省级开放格局中实现更大发展。
对国内,昆明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落实与北京市的招商合作协议,主动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产业协作和项目对接,引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互利互惠、共赢发展;加强与周边重要城市的合作,积极参与构建区域互动合作机制,推进川滇黔十二市州合作,联合、借力国内腹地增强对外开放支撑。
对省内,昆明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云南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6—2020年)》,积极参与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拓展昆明与沿边州市的开放合作,包括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创新市区融合机制,推动形成发展新机遇。
绿色发展 争创新优势
一直以来,昆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优质环境作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从环境保护、滇池治理,到康养产业构建;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丰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促进共建共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绿色是一个城市的原色,更是人民幸福感的底色。
最近,市民张大爷被滇池大坝上一台台机器人“惊呆”了。这些造型各异的机器人不仅会为南来北往的游客提供讲解、拍照服务,还会清扫地面,实时监测环境卫生,甚至能导航巡逻、安保等。
“简直没想到!”张大爷说,滇池大坝有了这些机器人,卫生保持得更好,随时看起来都清爽,游客的体验感、安全感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不为人知的是,“智造”这些机器人的企业就在昆明——云南中联泰欧科技有限公司。这家隶属于中联重科的企业,不仅在云南率先引入5G运用的AI智能环卫机器人,还积极推行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其4-5台环卫机器人,相当于20-30名环卫工人一天的工作量。目前,这些运用在盘龙区、呈贡区等陆续进行了试点,取得了不错成效。
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碧水、蓝天、净土保护行动的当下,昆明正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生态发展赋予了昆明新的竞争力。”昆明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杨蔚玲说,大自然的恩赐,造就了昆明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色金属王国”的丰富矿藏为发展新材料产业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基因宝库为昆明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优良的空气质量、优美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昆明发展成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赋予了历史性的难得机遇;国家植物博物馆、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落户昆明,将为昆明发展大健康产业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
在昆明市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肇圣看来,昆明发展大健康产业是“时也,势也”。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医康养认识的极大飞跃。这时,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列为全省八大重点产业之首进行培育发展,并明确提出了要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
对昆明市而言,在2016年完成《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并提出全力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以及“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发展大旅游、大文创、大健康”的发展思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近年的不懈努力发展,2018年昆明全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10%,并逐步构建起了“一核三片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即形成了以呈贡宝相大健康产业园为先行区;以高新区马金铺片区、盘龙茨坝片区、晋宁滇池南岸片区为重点的生物医药聚集片区、生命科学聚集片区、康养老聚集片区;以安宁温泉国际网球小镇、阳宗海华侨城、梁王山现代农业休闲度假区、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构成的多极支撑。
时势赋予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党的十八大、党的十九大以如椽大笔,在新时代的坐标上,为昆明擘划出一幅宏伟蓝图——全力推进新一轮扩大开放,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首席记者廖兴阳报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